尋找引力波的新方法

2021-01-21 量子認知

發表在今天的《物理評論通訊》上一篇新論文報導了一種尋找引力波的新技術,基於將高頻重力波(範圍從兆赫茲到千兆赫茲)轉換為無線電波的技術。這種轉換在磁場的存在下發生,並使來自早期宇宙的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的遺蹟輻射扭曲,宇宙輻射貫穿整個宇宙。

研究發現,這種變化是由用射電望遠鏡獲得的宇宙微波背景數據推導出來的,可用於搜索宇宙源產生的高頻引力波,例如黑暗期甚至更遠的宇宙源。黑暗期指氫原子形成到第一批恆星照亮宇宙之間的時間。

如圖所示EDGES射電望遠鏡。EDGES射電望遠鏡(EDGES radio telescope)是一項開創性的地面試驗,該試驗對全球紅移21釐米信號設定了限制。將該天線和儀器調諧到100-200 MHz的範圍,旨在探測再電離時期(13> z> 6)的21釐米信號。

再電離時期(Epoch of Reionization,縮寫EoR)是在大爆炸宇宙學的黑暗期之後,宇宙中物質再電離的過程,並且是宇宙中氣體的兩次主要相變中的第二次。當主要的重子物質成為氫的形式,再電離通常指的是氫氣體的電離。宇宙原生的氦也經歷過相同的相變,但在宇宙歷史上是不同的點,並且通常會稱為氦再電離。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些高頻引力波轉換成無線電波的機率很小,但是我們通過使用一個巨大的探測器宇宙來抵消這些機率。」 「宇宙微波背景為轉換為無線電波的高頻引力波的振幅提供了上限。這些高頻波超出了雷射幹涉儀LIGO、Virgo和KAGRA的範圍。

研究使用兩個射電望遠鏡的宇宙微波背景測量得出了兩個這樣的上限:氣球載ARCADE 2儀器和位於西澳大利亞州默奇森射電天文臺的EDGES望遠鏡。研究人員發現,對於從當前天文數據確定的最弱的宇宙磁場,EDGES測量會導致10^12分之一的最大振幅出現在重力波中,其頻率約為78 MHz,而ARCADE 2測量得出10^14的一個部分的最大振幅在3-30 GHz的頻率下。為了獲得儘可能強的宇宙磁場,這些界限要更嚴格-10^21(EDGES)的一部分和10^24(ARCADE 2)的一部分,比現有的基於實驗室的實驗得出的當前界限要嚴格七個數量級。

研究人員表示,來自下一代無線電望遠鏡的數據,例如平方公裡陣列,以及改進的數據分析,應該進一步加強這些界限,甚至可能檢測到來自黑暗時代和更早宇宙時代的引力波。

參考:Potential of Radio Telescopes as High-Frequency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21).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6.021104

#引力波#

相關焦點

  • LIGO黑洞引力波的回波暗示廣義相對論崩潰!
    在愛因斯坦首次預測引力波將近一個世紀後,物理學家終於探測到了它們——兩個黑洞合併所輻射出的時空漣漪。這是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強有力證實。然而,這一發現也提供了首個引人矚目的證據表明廣義相對論在黑洞的事件視界(即最外層邊界,從這裡開始陷入黑洞的光無法逃逸)失效。自二月份以來,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總共已探測到三起引力波事件。
  • ...黑洞|恆星|望遠鏡|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2019年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
  • 痛並榮耀著:當「90後」愛上引力波
    2015年,隋延林從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畢業,考入長春光機所進行碩博連讀,研究方向是基於機器學習方法的目標識別技術。很快,他完成了人生一次重要抉擇:加入光機所空間一部空間引力波探測團隊。2017年,由中國科學院發起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正式啟動。
  • 珠海啟動「天琴計劃」 砸3億探秘引力波
    在劉慈欣的成名作《三體》中,曾如此描述過引力波,但大劉如此下筆時,引力波還只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今年2月,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執行主任戴維·賴茨在華盛頓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我們已經探測到引力波,我們找到它了。」 賴茨現場播放了引力波轉化成的宇宙之聲:那是一聲清脆的「噗」,如水滴落水,持續時間短暫得不到1秒。
  • 尋找宇宙傳來的嗡嗡聲
    圖片來源:vchalup科學家利用一個「星系大小」的空間觀測站,從引力波或貫穿宇宙並扭曲時空結構的強大漣漪中,找到獨特信號的潛在線索。最近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快報》的這項新發現,來自美國和加拿大一個名為北美納赫茲引力波納米天文臺(NANOGrav)的項目。13年來,NANOGrav研究人員深入研究遍布銀河系的數十顆脈衝星發出的光,試圖探測引力波背景。
  • 引力波:時空的舞蹈,你們對於這篇文章有什麼看法?
    《星際穿越》講的是一個反烏託邦的「近未來」故事:糧食作物無法存活,人類面臨滅絕;由於土星附近出現神秘蟲洞,NASA藉機將數名太空人派遣到遙遠的星系,去尋找適合居住的星球。在琳達奧布斯特的「牽線」之下,索恩和導演諾蘭開始接觸,探討影片涉及的物理學問題,如時空曲率,現實世界的連接點」,以及引力如何彎曲光線。
  • 引力波來自兔子洞 人人都可以是愛麗絲
    當地時間2月11日,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找到了由引力波留下的B模式偏振。引力波被直接探測到了。
  • 科學家發現最奇怪引力波信號:由比黑洞小但比最大中子星大的神秘...
    當巨大的物體扭曲了它們周圍的時空,並在整個宇宙中發出漣漪時,就會形成引力波。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了這種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波。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們也變得越來越興奮。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引力波信號,這種引力波信號是由一個比已知的最大的中子星還要大,但比已知的最小黑洞要小的物體碰撞產生的。
  • 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 我們真的探測到引力波|深度專訪
    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數學物理學家才證明了愛因斯坦方程在原則上可以系統的用初始條件加時間演化的方法求解。在1979年,丘成桐先生和他的學生Richard Schoen用幾何分析的方法證明了《正質量定理》,給廣義相對論中質量的概念奠定了數學的基礎。
  • 引力波探測參與者:LIGO和中國天琴計劃不矛盾
    近日,LIGO「引力波」項目證實了物理學界的百年猜想,在引起科學家們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公眾對於這項研究的興趣。昨天下午,一場約2000人互動的引力波討論在「科學來幫忙」的8個微信群同步展開,這場討論邀請了分別來自美國加州的陳雁北和德國的胡一鳴兩位「引力波」項目參與者,和媒體、科學愛好者進行了一場中美德三地互動的訪談。
  • 都是探測引力波 中國「天琴」與美國LIGO有何不同?
    北京時間2月11日夜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引發全世界關注。與此同時,有消息稱中山大學也在2015年啟動了中國本土重大的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2月13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山大學求證得知,中山大學確實在進行關於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的研究,並非網上所說的是「炒作」。
  • 桌面大小的引力波探測器有望用於揭示暗物質之謎
    據外媒報導,是涉及引力波方面時,可能需要巨大的設備來檢測最微小的東西。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使用4公裡長(2.5英裡)的臂能夠探測到小於質子寬度千分之一的空間畸變。但是現在, 西北大學的一個團隊的目標是建造一個小到足以安裝在桌面上的引力波探測器,它可以檢測到較大設施所遺漏的信號。引力波實際上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由星球或黑洞碰撞等災難引起。雖然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很早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5年人類才首次探測到引力波- 這一成就為其背後的科學家贏得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探測之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鄭天虹、肖思思、馬曉澄、胡喆  12月20日,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飛向太空。  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
  • 美國引力波項目中途而廢,中國卻激流勇進,「天琴一號」均超預期
    2019年12月天琴一號發射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稱,「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
  • 國家引力波研究「天琴計劃」山洞超靜實驗室隧道全線貫通
    央視新聞6月5日消息,今天(5日),國家引力波研究計劃,也就是天琴計劃的重要基礎設施——山洞超靜實驗室隧道全線貫通,為2021年1月份交付奠定了基礎。「天琴計劃」由中山大學領銜實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項目,主要是進行空間引力波的探測研究,並推動一系列基礎物理研究,由其發展出的關鍵技術還可用於精確測量地球重力場,了解地球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分布和變化等,為國家制定重大政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嘉賓介紹巴裡什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巴裡什教授是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引力波」之父,量子醫學的劃時代奠基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榮休教授。他是引力波領域的專家,被「世界科學節」授予「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物理學泰鬥」。
  • 京領嘉賓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他是引力波領域的專家,被「世界科學節」授予「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物理學泰鬥」。2017年,「因對LIGO探測器及引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而與萊納·魏斯及基普·索恩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遠見卓識發揮了關鍵性領導作用,直接驗證愛因斯坦對引力波的 100 年的預言,並開創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領域。
  • 長徵火箭再度升空,成功部署引力波監視器,填補重要領域空白
    該監視器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負責,屬於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主要用於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等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此外還能研究中子星、黑洞等天體的合併過程,可以說對研究高能輻射現象有著重要的作用。據悉GECAM由兩顆衛星組成,選擇共軛軌道布局,每一顆衛星都具備單獨的監測能力。這項工程在2017年正式啟動,於2018年通過審核,在今年進行發射。
  • 萬物|張雙南: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什麼是引力波?快速射電暴和外星人有什麼關係?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了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的演講活動,這場演講也是《亦莊學院》創院的第一課,以「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為演講主題,張雙南教授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也引領觀眾感受了中國智造的「慧眼」天文衛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