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人力總監」畢沙羅、「怪人」莫奈、「原始人」高更、「所有印象派的父親」馬奈、「理想是畫美女胸懷的大師」雷諾瓦、「打死不承認自己是印象派的真印象派」德加、「所有現代藝術家的父親」塞尚……
這些設定均來自於由磨鐵圖書策劃出版的《小顧聊印象派》。作者小顧原名顧孟劼,網名「顧爺」。其在微博擁有百萬粉絲,此前已經創作出版了《小顧聊繪畫·壹》《小顧聊繪畫·貳》《小顧聊繪畫·文藝復興》《小顧聊神話》系列書籍,因對藝術獨到的見解和詼諧的講評方式,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與關注。日前,小顧攜其新書在上海西西弗書店與讀者見面,分享了他對印象派以及藝術科普的理解。
印象派的出現標誌著藝術走向了小眾
《小顧聊印象派》被小顧稱為「初心之作」。2013年,在一次陪朋友看完印象派畫展之後,小顧決定在微博上寫些東西,分享他認為有趣的故事。而「小顧聊繪畫系列長圖文」最終點燃各大社交平臺,迅速成為一股熱潮,包括王菲、張亞東在內的許多明星都相繼轉發,隨後出版社向其約稿,就有了第一本書《小顧聊繪畫·壹》。
在這第一本書中,印象派畫家的畫作便佔據了相當重要的篇幅,起初他只是想將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故事分享給讀者,所以整本書讀下來會有一些跳躍。五六年時間過去,此次他重新收集考據了大量藝術史的資料,並結合自身的感悟以及多年遊歷觀展的經驗,重新撰寫了這本系統介紹印象派的作品。
新書將前作中涉及到的部分印象派人物及作品取出,進行了大篇幅的增補刪改,將原本零散的人物置入印象派系統之中,試圖向讀者呈現印象派的群像。
「這個世界曾經出現過印象派,對全人類來說,都是一種幸運。」而對小顧自己來說,印象派更是他人生的重要節點和初心所在。
「我覺得印象派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可以通過畫作看出畫家的性格,很有意思。」小顧說,人們常說牌品、酒品見人品,在他眼裡,畫品也見人品。「有的人是那種陰鬱孤獨的,有些人是歡快外放的,有些人自命不凡的。」這些性格和氣質都在他們的畫作中一覽無遺。
在書中,小顧寫道,一百五十人年來,有關審美的一切都是從印象派開始的。對這句話,他直言是從《詹森藝術史》裡抄來的。在他的理解裡,印象派的出現,標誌著藝術進入到只能被少數人所理解和接受的階段,即大家發現藝術看不懂了,「這是我們現在對藝術的普遍認知吧。但也是因為藝術看不懂,我這種書才好賣嘛。」
小顧的這些書,寫的多是大家知道但並不了解的事情,他稱自己「做社交媒體的人」,整天想的都是這一類事情,比如比薩斜塔為什麼是斜的,梵谷的耳朵為什麼會掉。他覺得自己做的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藝術普及,「否則不如去拍個BBC,專門研究梵谷的耳朵。」
在小顧看來,大多數人感興趣的還是莫奈是畫睡蓮的、梵谷是畫向日葵的諸如此類的信息,知道這個已經足夠一個人在茶餘飯後有個談資。打個比方,如若大家在交流梵谷,說起代表作《星夜》,一個人會過來反駁說「你知道嗎,梵谷本人自己不喜歡《星夜》,他自己在信裡面寫這是一幅失敗的作品」,這個人就是看他書的人。
如此一來,難免被專業人士指責不夠嚴謹,但小顧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對錯,只有每個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藝術怎麼嚴謹呢?如果是交響樂,它必須嚴謹,每個音符都得在對的位置。」小顧對澎湃新聞解釋,「藝術科普是綠色必須配藍色嗎?藝術家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就是嘗試一些先鋒的、沒有想到的東西。如若藝術家也嚴謹,世界還有什麼意思。」
而談及當下藝術科普困難的境地,他對澎湃新聞直言,因為藝術本身就沒有什麼「大用」。「藝術本就是吃飽了、喝足了之後業餘消遣的東西,生命中沒有藝術照樣可以活得很好。在小顧看來,倉廩實而知禮節,一個地區的藝術水平和審美水平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英國有個『梵谷指數』,是指當一個地區的人開始對梵谷感興趣的時候,說明這個地區的經濟開始蓬勃發展了。」在他看來,日本和美國都經歷過這個時期,而中國也差不多是時候了,中國人對藝術和審美的需求正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