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金秋的9月,就到了3歲寶寶上幼兒園的時候了。開學之初,總會有家長吐槽,孩子在幼兒園特別「膽小」: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甚至大、小便不敢和老師說,出現尿褲子的情況。
同事小王,女兒妞妞3歲半,在家裡活潑大方,見人有禮貌,每次見到門衛叔叔都會打招呼。而且特別懂事,讓大人開心。
可是前幾天小王把妞妞送到幼兒園裡,通過教室裡的監控,發現妞妞完全像變了個孩子一樣:內向、不愛說話、小朋友們都在玩遊戲她就在旁邊眼巴巴地看著,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在家裡活潑可愛的孩子,為什麼到了幼兒園就變樣了呢?原因有三個:
一、自卑感的存在。
有很多孩子和妞妞一樣,在家裡的時候,很活潑、話多,但一旦到陌生的環境,會變得「矜持」起來。內向、害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孩子的自卑感在作怪,大多數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與別人溝通不自信導致的。
二:敏感。
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敏感,善於捕捉其他人的眼光或一些舉動。當敏感的孩子從他人那裡得到的信息,反饋的內容是:不喜歡孩子活潑吵鬧時,這時的孩子會很乖,不說話,也不與其他人玩耍、互動。
三、家庭因素的影響。
有些家長或照顧孩子的人自己就比較內向,不喜與他人交往。孩子長期與內向的家長共處,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自然在幼兒園也會表現出內向,格格不入的情況。
另外還有一些家長對於孩子過度地保護,一直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羽翼下成長,其實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並不利。比如孩子在玩滑滑車的時候,可能會不小心摔倒了,家長這時候很心疼地抱起來:「剛才就告訴你很危險的,這不摔倒了吧,別玩了!」
從家長的角度認為,這是在保護孩子的安全。那麼從孩子的角度看,家長這是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感受。這樣造成孩子不敢和其他人一起玩。
愛玩是所有孩子們的天性,因此當孩子在幼兒園等一些集體生活時表現出的內向,不願意說話這些情況,其實並不是孩子真實的內心想法。孩子可能內心也想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是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不知道應該怎麼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一、經常帶孩子進行社交活動。
家長可以帶孩子參與一些社交活動,讓孩子多見一些世面。比如:晚飯後,帶著孩子一起,到公園人多的地方散散步。有意識地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小朋友。也許孩子看著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得高興,也會有蠢蠢欲動的心。家長這時可以鼓勵孩子一起玩。
一開始在讓孩子接觸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家長要注意,不要急於離開孩子,想著讓孩子儘快融入到其他小朋友當中去。而應該是引導孩子如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相處,慢慢地孩子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也會渴望與他人相處、玩耍了。
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在日常與孩子的相處時,父母注意要經常表揚孩子、鼓勵孩子,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這裡所說的表揚,是一定要誇讚孩子的一些實際的行為:妞妞自己都會洗碗了,真棒!昊昊很聰明,鞋帶系得真好看!這樣的表揚、鼓勵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及時地擺脫自卑感。
三、接納與引導孩子。
當幼兒園的老師告訴家長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時,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辭,不要責怪孩子「真沒用,在家裡哪個厲害的精神怎麼沒有了?」家長要接納孩子的內向、自卑。
可以從自身做起,可以有意識地帶著孩子與他人進行交流,讓孩子隨時隨地的學習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另外也可以陪孩子看一些社交方面的視頻、動畫片,讓孩子慢慢學會與人相處。
孩子的成長是在摸索中前進的過程。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小情緒。幼兒園時期的孩子表現出害羞和內向的情緒時,作為家長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用接納的心態去引導孩子,做一名合格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