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候診室,一位媽媽大聲罵著女兒,沒想到你年紀輕輕,就這麼矯情了,不肯吃不肯喝,不說話不睡覺,還說自己有點抑鬱,我說你才十幾歲,沒有任何壓力,憑什麼那麼矯情?到底想什麼?要不是你的老師催我,我才沒時間為你這耍性子的事情而請假帶你來醫院呢!
半小時後,女孩看完醫生,手裡拿著診斷報告,結果是「中度抑鬱」。女孩委屈地對媽媽說,叔叔說我只是生病了,我不是「耍性子」,也不是無理取鬧。
這樣的現象太普遍了。
很多國人都誤認為,抑鬱症就是內心脆弱,就是矯情,就是不堅強,時間久了,就會慢慢變好。
他們看到得了抑鬱症的人,總會自以為是地開導他們:你就是太年輕,沒吃過苦,多大點事啊,心情放開點就好,別矯情了。
但其實,抑鬱症確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必要時需要心理治療+藥物輔助。
有不少人,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活在「輕度抑鬱」的邊緣,感覺自己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睡不著也吃不下東西,覺得生活一片灰濛濛,毫無樂趣。雖然有些朋友也察覺自己可能就是在抑鬱症的邊緣了,但是又礙於面子,怕被取笑,不敢去找心理醫生。而在國內廣大縣城和鄉鎮,幾乎很少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很多朋友就是想尋求幫助,也苦於沒有途徑。
不過,隨著心理學研究的發展,現在很多心理學家已經輸出了很多專業的心理著作,多讀讀這些書,能讓我們更加了解「抑鬱症」這回事。
我讀過一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它可以說是能幫我們快速了解「抑鬱」這回事的入門級讀物,淺顯易懂,說的都是大白話。有段時間,我感覺自己也是徘徊在「輕度抑鬱」的邊緣,去看完這本書,心裡通透了很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作者很厲害,他不僅是劍橋大學的專業心理學研究者,同時還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了讓讀者能快速明白心理諮詢的全貌,該書採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塑造病人蛤蟆先生、心理諮詢師蒼鷺以及鼴鼠等生動的角色,展現蛤蟆先生通過10次心理諮詢,最終戰勝抑鬱的過程,書結尾所體現的希望,給人一種舒緩感覺,宛如夏日晨曦般溫暖。
能用淺顯的大白話,講透心理諮詢的全過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心理療愈讀物。
如果你也感覺自己有輕微抑鬱傾向,但又不敢跟周圍的人說,那去讀讀這本書,也許能發現一條陽光大道。在2020年這個多災多難的年份裡,可能很多人都遇到了人生中的「坎」,心裡難免有揮之不去的焦慮和苦悶,想不開的人,可能會就此慢慢陷入抑鬱的怪圈。當你打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你就會對心理疏導有全新的認識,更有助於你放鬆自己的心態。
用這本書裡非常感人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
大部分不開心,都是你自己和自己玩的遊戲;
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