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4艘小型海軍艦艇與陸軍、民兵協同,在永樂環礁附近對入侵西沙群島的南越4艘美式大型艦船進行了猛烈的反擊。
面對對方艦艇噸位和火力遠高於我方的情況下,我方官兵謹遵周總理「後發制人,政治上爭取主動,既要寸土必爭,又不使戰爭擴大」的原則,發揚「海上拼刺刀」的精神,以1780噸的總噸位以弱勝強,擊沉南越護衛艦一艘,擊傷南越驅逐艦3艘。
隨後,在鄧副主席的提議下,我軍不顧不遠處美國第七艦隊虎視眈眈的不利局面,乘勝擴大戰果,奪回自1956年就被南越侵佔的珊瑚、甘泉、金銀三島,完全控制了西沙群島,這就是著名的西沙海戰。
西沙海戰之所以著名,不在於其規模和戰果,而在於此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次在「白天、遠海、深水與外國海軍」進行的海上作戰,意義重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南越海軍幾乎傾巢而出進行更大規模動員的同時,東海艦隊也進行了有力支援。而從東海到南海,就始終繞不過寶島問題。
根據近年來陸續解密的檔案顯示,在1974年1月19號西沙海戰爆發的當天,海軍高層就緊急對東海艦隊下達預先號令,確定驅6支隊所屬的護衛艦18大隊立即南下,支援南海艦隊執行輪戰任務,且20號必須啟程。
作為當年我國海軍的主力戰鬥部隊,18大隊下轄01型護衛艦4艘,包括505昆明、506成都、507貴陽、508衡陽,這四艘艦艇為蘇聯進口的「裡加」級飛彈護衛艦,噸位1320噸,長91.5米,寬10.1米,吃水3.2米,以2臺柴油機為動力,航速28節,主要武器裝備為100毫米和37毫米火炮,而後我軍裝備了上遊一號艦對艦飛彈發射架兩座,火力得到較大增強。
不過由於由於當時的507貴陽艦正在船廠維修,所以最後開拔的只有505昆明、506成都和508衡陽三艘。
時至今日,網絡的江湖上,至今仍然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其主旨大意是蔣某人的那句「西沙戰事緊」。
在這些動聽的傳說中,西沙海戰十萬火急,急到當時秘密南下的三艘艦艇也不得不「高調行事」了。而當鄧副主席將南下路線的請示放到毛主席案頭時,為了爭分奪秒儘快趕到戰場,毛主席說了三個字「直接走」,即通過海峽南下。
從1949年兩岸對抗以來,為避免海峽對抗,我海軍南來北往都繞道寶島以東,這無疑很耽誤時間。但直接走必然會引起兩岸的重新對抗,所以對於這樣的「第一次」,雙方都很緊張。
當現實情況出乎雙方的意料,當臺島「國防部」將「大陸艦隊企圖穿越海峽」的急電向蔣某人請示時,蔣只是輕輕地說了句「西沙戰事緊」,於是寶島軍方心領神會,在東海艦隊三艘護衛艦於1月21日19時通過海峽時,對方不僅沒有開炮,還開燈指引艦隊順利通過。與此同時,對方還派遣四艘軍艦進入水域,以加強該地區的防禦力量。
這是一幅無比和諧的局面,也是無比扯淡的局面。且不論當時的海峽是不是蔣某人一家的,單說當時蔣某人和南越當局狼狽為奸的火熱局面,就應該能得出結論,蔣某人沒有趁火打劫就已經不錯了。
而現實情況似乎更令對面打臉,根據蔡省長解密的寶島「國史館」裡的機密檔案,顯示當時的蔣軍根本就沒有發現東海艦隊的此次行動。在西沙海戰同期的《金馬前線綜合情況(74.1.16-1.31)》中,顯示1月21日一切正常,直到23日才發現對岸海軍「121特編部隊」曾一度要求提供南海氣象資料,斷定與加強南海備戰措施有關。
這就非常尷尬了,因為這意味著蔣某人連那句「西沙戰事緊」都沒有機會說出口。
不過,我方的資料似乎有意照顧這位老冤家的面子。
根據我方解密的檔案顯示,由於當時中蘇關係惡化,應對北方的威脅乃我軍防禦的重點,所以海軍重心也自然在北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基本都是各類快艇和炮艇、登陸艇等小艦艇,相比之下護衛艦就成了艨艟巨艦。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艘護衛艦就足以令對岸緊張,一下子來三艘,對岸不嚇尿褲子已經很克制了。
應該說,我軍當時的準備確實非常隱秘,比如為了安全起見,編隊出航後實行燈火管制,不準使用無線電和雷達,煙囪不準冒火星,電報只抄收不發,由沿海各雷達站測定編隊的艦位,再以密碼通報我艦。
21日晚通過海峽時,各艦前後主炮均炮彈上膛,隨時準備對付突發狀況。岸上的福建基地則組織了32艘艦艇、多個岸炮和高炮營以及十多個觀通站執行警戒保障,嚴陣以待。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三艘護衛艦才在福建沙埕港補給後,於21日9點多通過了島軍控制的東引島以東數十公裡外的海域,隨後經過馬祖列島以東26公裡外的航路,並在下半夜駛過金門以東,在22日6時到達廣東潮陽企望灣海面,進入南海艦隊管轄海域。
雖然過程隱蔽到令對岸完全難以發現,但我方似乎有意給對方機會,根據當時的西沙海戰親歷者孔照年將軍的回憶,當時我方艦隊通過海峽前,毛主席就分析蔣軍不會幹預,充其量是監視我們,料定他們不敢攻擊我們。
在當時的情況下,隱蔽雖然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擦槍走火。但西沙海戰正酣,把事情挑明了,逼對岸表態反而對我軍而言更安全。所以孔照年將軍認為,對岸對通過海峽的三艘飛彈護衛艦的動態是完全知曉的,並全程監控,但沒有做任何幹擾。
時任南海艦隊司令部情報處譯電員的李兆新也確認了孔照年將軍的說法,他表示當時蔣軍不但沒有幹擾我方艦隊,還將烏丘以東海域的對岸「陽」字號驅逐艦編隊也退回到所謂海峽中線以東海域,最大限度地脫離了接觸。
至於蔣某人,在看到我軍通過海峽的消息後,只是默不作聲,並沒有所謂「西沙戰事緊」的大義凜然,畢竟,當時的南越海軍中還有不少蔣軍顧問,這時的蔣某人還沒有上升到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高度。
而我方對寶島檔案的所謂闢謠,似乎還不如讓蔣某人啥也不知道來得好,畢竟將問題歸咎於雷達故障更能保全顏面。
但謠言的極力粉飾終歸難以抵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抽絲剝繭,所以蔣某人臨陣退縮的醜態也就暴露無遺。
而蔣某人之所以在西沙海戰期間如此怯懦,除了當時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歷史大環境,更重要的原因在於1965年「八六」海戰的敲打。所謂「好言相勸還不如拳頭有用」,只有被打疼打怕,才能讓對手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而八六海戰無疑符合這樣的條件。
而這場新中國海軍史上迄今以來殲敵最多、戰果最大、影響深遠的著名的「八六海戰」,總指揮是孔照年將軍。
1949年蔣某人虎踞寶島後,不甘心失敗,時刻準備反攻大陸。
1950年5月,在蔣某人所謂《告寶島同胞書》中,蔣某人提出了歷史性的反攻總綱領,即「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不過,蔣某人的水平,明顯和嗓門成反比,在我們國力蒸蒸日上之時,蔣軍的特務偷襲雖然相當猖狂,但失敗也越來越多。11年之期過去,其不僅沒有拿下一座島嶼,反而不斷被趕下海,1858年金門炮戰時更是成為中美對抗的棋子,美國提供的U-2偵察機更是被擊落5架,蔣某人的反攻大計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笑話。
但是,只要蔣某人有比我們有更多的海軍力量,就一定會賊心不死。所以,一場足以嚇破敵膽的對抗就勢在必行,而這場對抗,在1965年最終到來。
1965年8月5日晨,蔣軍巡防第2艦隊「劍門」號大型獵潛艦和「章江」號小型獵潛艦由寶島左營港出航,駛往福建省東山島東南兄弟嶼海域,企圖向大陸輸送特務。
8月5日17時45分,南海艦隊收到蔣軍兩艘獵潛艦由寶島左營港出航的諜報,南海艦隊司令員吳瑞林迅速做出敵艦可能在東山島海域進行偷襲或對我漁民進行「心戰」活動的判斷,隨即南海艦隊立即向總參謀部上報了「放至近岸、協同突擊、一一擊破」的作戰方案,得到總參批准。
於是,吳瑞林命令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孔照年和參謀長王錦迅速集合汕頭水警區護衛艇41大隊護衛艇4艘、快艇11大隊魚雷艇6艘組成突擊編隊,前往南澳島漂泊待機,他們得到的命令是「要抓住敵艦不放,決不能把敵人放跑,集中優勢兵力,先打一條,一定要打好這一仗」;而根據吳瑞林中將的安排,陸地方面由廣州軍區李學南政委、張山峰副政委、參謀長、主任符敬禮四人負責配合。
「劍門」號大型獵潛艦,原為美國「海鴉」級艦隊掃雷艦「巨嘴鳥」號,標準排水量為890噸,全載1250噸,航速每小時18節,艦上有76.2毫米炮一門,40毫米炮四門,雷達一部;
「章江」號小型獵潛艦,原為美國海軍獵潛艇PC1232號,標準排水量為280噸,全載450噸,最大航速每小時20節,一般航速14節艦上有76.2毫米炮一門,40毫米炮一門,20毫米炮五門,火箭76.2毫米一座,深水炸彈投射器四座,雷達一部。
面對囂張的敵艦,周總理向廣州軍區下達四條指示,包括查明敵艦情況;在30海裡左右打;不要打傷外國軍艦、商船和漁船;海軍、廣州軍區均不參與這次戰役的指揮,由南海艦隊吳瑞林司令員負責具體指揮。
接到周總理的四條指示後,吳瑞林立即命令海上第一梯隊馬上向敵艦方向開進並將其包圍,並確定了各個擊破,並先打「章江」號的方針。
於是,8月5日21時至24時,孔照年指揮的4艘護衛艇和6艘魚雷艇陸續起航,但魚雷艇編隊由於通訊方式落後失去聯絡並迷航,未能趕到戰場。發現我護衛艇編隊後,「劍門」號和「章江」號先行開火,孔照年命令各艦「準備射擊」,但各艦官兵求戰心切,加上長期未實戰的緊張情緒,將命令聽成「射擊」,隨即開始猛烈還擊。
面對火力和射程遠不及敵艦的情況下,孔照年及時制止射擊,並命令艦隊展開戰鬥隊形接敵,直至看清敵艦桅杆才一起開火,在經過連續兩次突擊和抵近射擊後,將兩艘敵艦分開,隨後我軍艦艇從500米距離不斷射擊,直到100米距離,打得「章江」號很快中彈起火。而後海軍突擊編第589、601艇加速衝擊堵擊,611號艇勇猛追打「章江」艦。
在激烈的混戰中,我方指戰員不畏犧牲堅持戰鬥,「章江」號在我軍穿甲彈的猛烈打擊下,終於在3時33分沉沒於東山島東南約24.7海裡處。
「章江」號沉沒後,「劍門」號向東南方向逃竄,但也不返回寶島。不過此地距離寶島較近,更要命的是天將破曉,形勢對我越來越不利。在這樣的情況下,經總參謀部批准,吳瑞林果斷下達「追上去,抓住它」的命令,又命令第二梯隊與第一梯隊會合,打掉敵「劍門」號。
接到命令後的孔照年很快組織新的攻擊隊形,包括剩下的三艘護衛艦,以及第二梯隊5艘魚雷快艇。
吸取擊沉「章江」號近戰夜戰的指示,孔照年命令各艦「沒有命令不準開火,看不清目標不準開火,瞄不準不準開火」。距敵50鏈,也就是約9260米時,「劍門」號開炮,我方艦隊曲折運動接敵,直到追擊到距敵艦7鏈,也就是1300米時,三艘護衛艦與敵艦保持同航向、同速度,孔照年下令猛烈射擊,5分鐘後「劍門」號中彈起火,4分鐘後喪失還擊能力。
魚雷艇編隊趕到後,護衛艦讓出攻擊位置,隨後魚雷艇在距敵艦僅有2鏈距離,也就是370米時發射魚雷,3條魚雷直接命中敵艦「劍門號」,隨即「劍門號」被炸成三段,迅速沉沒。
作為蔣海軍第二巡防艦隊的旗艦,「劍門號」僅僅12分鐘就被擊沉,南海艦隊猛打猛衝的精神令敵人膽寒。隨後第一梯隊返航,第二梯隊在抓完俘虜後返回港口。
經此一役,我海軍犧牲4人,傷28人,損傷護衛艇和魚雷快艇各兩艘。敵艦「章江」號和「劍門」號被擊沉,170多人沉入海底:「劍門」號中校艦長王韞山及中校參謀黃致君以下33餘人被俘。
消息傳出,蔣某人如喪考妣,因為他認定的我軍只能打船,不能打艦,畢竟他們的噸位更大,火力更強。但現在不僅被打臉,更把門牙打掉了。由於在八六海戰中傷亡慘重、狼狽不堪,極為震怒的蔣某人在8月30日下令撤掉了其所謂的海軍總司令劉廣凱。
而此戰之後,他也明白了自己的所謂反攻大陸計劃再難有作為,擁有原子彈的對手早已今非昔比,不是小小的寶島能夠撼動的,而後蔣軍雖然依舊騷擾大陸,但氣焰大大收斂。
所以在1974年西沙海戰時,蔣軍才在我軍通過海峽時不敢輕舉妄動,這是打出來的結果,是「八六海戰」讓他們想起來就疼,就怕。
而對於我方而言,此戰意義更為重大,毛主席感嘆:「從太平天國、甲午戰爭以來,我們都是在海上挨打,都是喪權辱國。這次我們打掉敵人的兩條軍艦,為國爭光,打了翻身仗,是建國以來第一次海戰的重大勝利。」
隨後,毛主席高度肯定「八六海戰」,表示此仗「仗打得好,電報也寫得好」。
8月17日,周總理接見「八六海戰」海上總指揮孔照年,稱讚他 「你打得機智、勇敢、乾淨、利落」!
8月18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中央各報紛紛在頭版刊載了新華社播發的電訊: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接見了擊沉美制蔣幫軍艦的海軍艦艇部隊代表。毛主席高度肯定海戰英模:「你們的戰鬥總結我看了,這一仗打得很好。近戰、夜戰是我們的光榮傳統,過去我們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滅敵人的。」
由於「八六海戰」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美聯社和香港《星島日報》等都對八六海戰進行了報導,對新中國海軍進行了高度評價。
可以說,一場「八六海戰」,新中國海軍的強大由此開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