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特長不一定要高大上

2020-12-03 39健康網

  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健康的家庭裡,每個成員擔起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幾代人之間在情感上相互慰藉,心理上相互獨立,而不健康的家庭充滿情感糾葛。

  角色僵化

  嚴父慈母或虎媽貓爸

  過去的中國家庭多是「嚴父慈母型」,父親不苟言笑,要求嚴厲;母親嘮嘮叨叨,總在孩子被責打時出手保護。如今,一些母親漸漸變得強勢,包辦孩子的衣食住行,在學習上嚴加要求,也就是「虎媽貓爸」型。但無論何種家庭,父母的角色都相對僵化。

  劇中的母親一直扮演著「控制者」的角色,而父親則作為「保護傘」。僵化的父母角色導致女兒茜茜一度「拋棄」了母親。生活中的「嚴父慈母」家庭裡,孩子見了父親就像「老鼠見了貓」,對嘮叨的母親既依賴又不耐煩。父母的角色應該有差異,但教育方式要靈活,而不是一味固守自己的角色。

  如今,不少家庭還出現了缺席型父親、母親型父親和自卑型父親。比如劇中的父親就對女兒太過放縱,又缺乏家庭話語權,結果與妻子鬧離婚,導致女兒患上抑鬱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斯·派克認為,父親在家庭裡表現軟弱,孩子心理髮育就會出問題,尤其男孩會表現出女性化特徵。

  理想的父親應該具備溫柔的能力,不需要用過度嚴厲來裝成一個男人,同時又注重立規矩,讓孩子產生敬畏心理;理想的母親要富有細膩的情感,以較溫和的態度去關注孩子,但不會在教育時無端袒護。

  隔代捲入

  三代人就像一鍋粥

  劇中的爺爺奶奶信奉「富養」,想讓茜茜成為一個小公主,於是百般嬌慣,毫無原則;姥爺卻絞盡腦汁讓孩子拼命學習。兩家老人紛紛出手幹涉,鬧出無數紛爭。

  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的核心軸,但很多年輕夫妻將其拱手讓給老一輩人。越來越多的老人幫著年輕人操持家務、帶孩子,在為老人「點讚」之餘,我們也要反思,這種「關係入侵」會帶來一系列惡果。首先,老人的插足「稀釋」了親子關係,三代人的關係就像一鍋粥,黏黏糊糊,毫無頭緒,進而導致婆媳矛盾、家庭糾紛。其次,對子女生活的過度介入,會把兒媳或女婿的情感無形中推向孩子或其他第三者。再次,孩子的成長需要有一根主線,雙方老人的強勢介入只會節外生枝,令孩子無所適從。

  在西方,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核心。父母真正的愛,是讓子女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儘早從你的生活中分離出去。老人要扮演兒女家庭的「潤滑劑」,而不是處處拆臺。對於年輕人來說,孝順不等於無條件順從,更不能為了遷就父母而犧牲愛人。特別是男性,不要做「三明治丈夫」。

  家裡要確立一個穩定的第一負責人,他要對孩子所有的發展問題承擔責任,才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逐步建立自尊、自信。第一責任人還要樂意接納別人提供的好建議,而非獨斷專行。

  親子關係

  父母眼裡的好孩子

  「你是好孩子,媽媽才愛你」,類似的話語綁架了孩子: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你擁有什麼。這些功利性的言行帶來有條件的愛,孩子就會想:只有做了父母期望的事才會得到愛,要靠自己的行為賺取父母的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認為,有條件的愛使得「孩子拋棄自己的真實感情和願望,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讚許的那一部分自我。他們拒絕自己的弱點和錯誤,越來越不了解自己,將來也不可能成為心理健全的人。」有條件的愛還會讓孩子特別留意父母的態度、臉色,長大後在意周圍人的評價,在意事業、金錢、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得失。他只有外在的評判標準,靠別人的評價活著。由於外在的標準不受自己掌控,因而容易出現心理失衡。

  我們提倡父母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算不喜歡孩子的選擇,但只要不涉及是非原則,依然給他們自由。子女因此樹立這樣的信念:我是值得被愛的,即使做錯事,我本身也是沒問題的。與此同時,家長要給予孩子無條件而有規則的愛,家裡有規矩,適當懲罰孩子的不良行為模式,然後去引導,讓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家庭話題

  除了學習沒啥可聊

  劇中的女兒茜茜上學後,媽媽跟她的聊天話題就只剩下了學習。後來,夫妻經常吵架,茜茜的疑問總被輕描淡寫地糊弄過去。當得知爸媽要離婚時,茜茜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承受極大的壓力。可見,中國家庭的親子話題是局限的、有限制性的。

  中國兒童中心對7個城市2049名小學生家長的調查顯示,50.4%的家長和孩子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學習」。性、感情、金錢、暴力等敏感話題,在許多家庭裡是說不得的事。然而,孩子可能通過別的社會途徑了解到「這個世界是怎樣的」,同時出於無知、尷尬,他們會默默堅持自己錯誤的觀念。單調的話題難以培養親子感情。

  西南大學調查發現,52%的大學生每周與父母通話一次,15%的人一個月通話一次或者不打電話,58%的學生表示找不到好話題。當父母與孩子面面相覷、無言以對時,不妨反思,孩子小時候,你又何嘗向他敞開過心扉。

  父母要跟孩子無話不說,別把家庭變成第二學校。同時要儘可能多地給予孩子信任,不要隨便懷疑,更不要隨口敷衍。

  成員互動

  只顧工作無暇溝通

  劇中還有個虎爸,妻子因病去世,他獨自撫養兒子,每天加班到深夜,兒子只能天天吃泡麵。虎爸在家說一不二,懶得與兒子溝通,結果孩子性格非常懦弱。

  許多年輕父母拼命工作著,卻忽視了孩子交流的心理需要。今年年初,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近四成小學生的願望是「爸爸媽媽抽時間聽我說說心裡話」。此外,28%的孩子不喜歡父母「不認真聽我說話」,24.69%的孩子覺得爸媽「總是打斷我」。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經常向父母傾訴的孩子,出現吸毒、酗酒等現象的可能性較小;瑞典調查發現,如果父母很少與孩子溝通,孩子容易性格冷漠消極、孤獨自閉,人際關係敏感。

  建議父母每天拿出10~20分鐘,與孩子單獨相處,聽聽他們的心聲。用好晚上的時間,在晚飯前停止工作,關掉電子設備,與孩子享受親情。周末帶孩子出門走走,或者在家做手工、捏麵團。與孩子溝通時要專心,別同時惦記著工作或看著電視,心不在焉。

  孩子發展

  興趣特長要高大上

  如今的家長重視早教,兩三歲的孩子就被送去學特長,而且還要高大上。比如茜茜就被逼著學英語、書法,最終不堪重負。

  在中國父母眼中,鋼琴之類的特長過度象徵化了,被賦予了高貴、優雅、高知階層等附加的意義。他們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比如虛榮心、面子等,甚至隱含著攻擊性需要,比如帶著孩子去考級,看自家孩子把別人打敗。過度象徵化,一來會導致虛偽,孩子長大後難以做自己,而是活在他人的眼光裡;二來會降低生活能力,不接地氣;三來可能導致過度的情感隔離,因為站得「高」就瞧不起別人,難以與人親近,最終會滿心孤獨感,缺乏安全感。

  學特長無可厚非,但要根據年齡、心理發展程度及孩子的意願來決定。比如3~4歲是色彩和語言的敏感期,家長可觀察孩子是否對繪畫、外語感興趣;4~5歲動手能力增強,可學習舞蹈、遊泳等;5~6歲是音樂敏感期,不妨根據其意願選擇鋼琴班、二胡班。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父母眼中「高大上」的過時專業
    自己喜歡的和自己選擇的往往不能劃等號,在我們的生活中面會臨著很多次的選擇,從我們蹣跚學步,到上小學報興趣班,再到上初中談戀愛,上高中時選大學、選專業,最後到進入社會選擇工作有幾次真正的選擇是你發自內心的喜歡,做出的選擇,又有幾次是自己明明不喜歡,但是最後卻又不得不選擇小時候我們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力,只能依靠父母的經驗和訓導,但是等你有了自己的選擇機會的時候,你又是否能夠把握
  • 以1v1線上藝術教學輔導作為切入點,玩特要打造特長教育教學的垂直...
    除了線下的教育教學培訓之外,線上平臺也出現了各類特長的公開課,幫助一些業餘愛好者學習和觀摩。儘管這些線上的公開課滿足了用戶的一部分需求,但從學習角度來說,因大部分內容缺乏系統性、規範性,並不能實際幫助用戶提升技能,因此用戶黏性也不高。
  • 訓練專注力,發展一項體育特長
    其中班主任曹麗老師分析了小學新生的行為、心理、生活以及學習上的常見困惑。並具體講解了孩子們的到校時間,以及在學校喝水、吃飯、午休、上廁所等細節問題。  曹老師特別提到,適當認字對孩子進入小學以後的學習有一定幫助,家長可以從日常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為了幫孩子更好地適應課堂上的聽說讀寫,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堅持做一些注意力和傾聽能力的練習。
  • 才藝特長一落地 變為就業生產力
    「這家國企是有文藝特長或者體育特長的優先考慮,要求有個人才藝特長證明資料;這個藥業集團是有桌球特長者優先;這家銀行直接要求應聘的人需要有才藝特長。」     「平時不在意這些,真是特長到用時方恨少,找工作時才知道這也是一個撒手鐧!」小潘說。
  • 永遠不要當熊孩子,一定要發掘自己特長
    在我們迷你世界的大家庭中,不僅有著原始人部落的角色,同樣也有著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不,就有兩個可愛的小朋友不屬於原始人部落但是卻和部落裡面的人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次要為小夥伴們介紹的角色就是小淘氣辛迪和熊孩子,都是兩個可愛的小朋友,但是和卡卡妮妮不同,不在原始人部落中的他們又有著什麼樣的特長呢?
  • 早期項目丨以1v1線上藝術教學輔導作為切入點,玩特要打造特長教育教學的垂直服務平臺
    以拉丁舞為例,家長可將孩子練習的過程拍攝成小視頻發布到平臺上,孩子對應的線下教學老師會根據視頻內容作出反饋,針對孩子存在的問題,通過平臺的視頻編輯功能,編成教學小視頻,給予孩子指導和糾正。在盈利模式上,玩特會通過視頻批閱、視頻課件抽成,教育機構年費、服務費以及自營業務、押金等方式獲取盈利。
  • 法式鐵板燒,要的就是高大上
    火焰冰淇淋中西餐結合,高大上的法式鐵板燒這家法式鐵板燒店,追求的是精緻美食,在製作法式鐵板燒套餐時也用到了法餐的要素。「法餐是餐中之王,法式鐵板燒就是鐵板燒之最」,店家羅哥告訴記者,選擇做鐵板燒就要做個性獨立的鐵板燒,同時也要追求逼格最高的鐵板燒。與法餐的上菜順序幾乎同步,先來一份前湯做頭盤。
  • 新疆若羌縣:特長班盤活學生精彩假期
    近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各類特長班漸熱,學生假期生活也豐富多彩起來。 「平時孩子放假了以後在家裡面看電視,現在學繪畫和手腦速算以後,豐富孩子生活的同時,也不影響自己的時間安排了。」學生家長孫小燕說道。 據悉,若羌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從1月10日開班以來,面向全縣少兒群體,開展為期20天的藝術特長教學。參加特長班學習讓孩子們在放下手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同時,盤活了青少年假期生活。
  • 村裡孩子興趣班真是高大上,畫畫雕刻木工老師們都能開工作室了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黃鶯 通訊員 沈娟芳村裡小朋友的啟蒙興趣班,能有多高大上?啟蒙的老師們不僅各自有工作室,不少還是美術教育方面的大師。這個村是杭州城西轉塘街道長埭村,今年是第一年為村裡的孩子開辦暑假啟蒙班,一共兩周時間,每次半天,中午結束。
  • 家長很差勁,上不了臺面?孩子識別父母「真面目」,提升家庭教育
    老師沒辦法,與班內的家長委員商量了一下,私下又去找了幾個家長,算是為了節目湊上了幾個人。後來,表演節目之後,家長群裡都開始討論,是不是沒有點能耐,家長都不一定好做了呢? 很多家長會有疑惑,孩子天天跟自己在一起,還要認識什麼,再說了自己也沒有什麼需要孩子認識的,自己會辦公軟體難道要給孩子演示,自己會做研究難道也要給孩子展示研究成果,等等,並且自己的這種能力也無法給孩子展示明白,甚至還無法量化處理。
  • 原來高中最喜歡這些特長!
    話不多說,表情包代替我現在的心情。雖然小編工資不高一個月也就三千多塊錢,可是四捨五入也是一個億呀。每天早出晚歸的快抱抱棒棒的自己……當然比小編辛苦的是各位家長朋友們,這大假期的帶著娃上完一個特長班又送下一個特長班,有家長就問小編了,這學這些東西對於升學有沒有什麼用呀?
  • 有才藝,有特長,可以升職加薪嗎?
    回公司後,小妮升職為:企業文化專員,工資從3500,增長到6000,專門組織公司活動,其實這個崗位,是老闆為小妮新增的,目的就是發揮小妮的特長。所以,有才藝,有特長,是可以升職加薪的,關鍵的地方在於,你能否展示出來,讓人看到價值。第二、很多HR找人的時候,會特別留意求職者的特長,面試者填寫《資料登記表》的時候,也會讓TA們填寫興趣愛好。
  • 虎媽分享:為了孩子好,到底要不要報興趣班?怎麼報,效果更好?
    尤其是看到鄰居家、同事家、朋友家的孩子都在上各種興趣班了,我們的孩子怎麼能落後呢?結果是給孩子報班成了家裡最大的支出,影響了生活質量,但是孩子學得卻不理想。每天在各種興趣班之間奔波,孩子壓力大,有的是真的不感興趣,被「逼」著學,學得痛苦且不出成績。所以,對於孩子和家庭來說,都是折磨的興趣班,還要不要繼續?
  • 沒點特長才藝,真是不好意思參加孩子家長會
    一套通背拳,引爆家長會「沒點特長才藝,真是不好意思參加孩子家長會。」11月23日,一名在周口市淮陽外國語實驗小學門前的家長自嘲。這幾天,該校二年級一學生家長馬女士在家長會上表演武術的事情,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那一套行雲流水的拳法打下來,不僅引來全班師生驚叫,更是引發數千萬計網友的圍觀。
  • 報輔導班是揠苗助長,還是幫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要記住這兩個字!
    為孩子報輔導班,可能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看是為孩子好,但是在此之前,我覺得家長應該心平氣和地跟自己的孩子好好談一談,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問問他自己的意願,是否願意去上這個補習班,如果孩子覺得在學習中有不理解需要通過課外補習來解決的話,並且願意為此犧牲自己休息時間,家長可以為孩子報個輔導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願意,那麼就該另當別論了。
  • 給孩子鍛鍊膽量,這些方法切記不可取
    於是家長們就會想辦法,幫助孩子提高膽量。但是方法不對的話,則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有的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讓人追悔莫及。所以給孩子練膽可是一技術活,千萬不要蠻幹。面對一個弱小的孩子,你若強行把他推到陌生危險的環境中會更適得其反,孩子恐懼和焦慮心理加劇,變得更加膽小。一味盲目壯膽只會給孩子身心帶來傷害,得不償失。
  • 3年花費近5萬,朋友說要讓孩子放棄學小提琴,這次我表示贊同
    而在日常練習方面,她則是絕對的魔鬼老媽,對孩子的要求很嚴格,無論是每天的練習時長上還是練習質量上。一年之後,孩子就開始對小提琴產生厭倦的情緒了,但是在朋友嚴苛的要求下,孩子不得不堅持著。又過了兩年,現在,孩子不僅是更不喜歡練琴了,練琴這件事對她的生活態度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 孩子學習繪畫,家長更關注孩子興趣,還是學費高低,師資等問題?
    孩子學習繪畫,家長更關注孩子興趣,還是學費高低,師資等問題?,特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競爭力,所以除了學業以外,很多父母都讓自己的孩子參加專門輔導班,其中,學習繪畫很受歡迎。我朋友孩子學過五年畫,雖說是興趣,但也有父母的主觀因素,那時,在朋友家附近的少年宮的畫的班級招募,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繪畫。在少年宮學了兩年,父母又找了專業的美術老師指導,畫了三年畫,朋友孩子有時會對這樣的生活感到厭煩,但如果說不想畫畫的話,馬上就會被父母罵。
  • 孩子學畫畫不一定要當畫家,這些好處家長要了解,能讓孩子更聰明
    學習畫畫對人來說有很多的好處,特別是對孩子來說,有很多益於孩子發展的因素。而且在現在這個時代,學習畫畫已經是大部分人都能夠負擔得起了。學習畫畫也不像從前一樣需要去別處或是很遠的地方拜師。現在不管是在網絡上還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想要學習畫畫,都不是一件難事了。現在的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讓孩子學習畫畫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了。
  • 孩子上一年級,寫作業特磨蹭怎麼辦,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想得到家長更多的關注(一般出現在有二寶的家庭) 這種現象在剛上一年級的新生中很多,如果不重視引導,任其發展就會養成做事拖拉的不良習慣。要想改變一現象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