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損八益
後天中,七損為治心,八益為生精,心是生之本,精乃身之本。
人身而言,原氣一動,兩儀便生;天道四象,二五合精;一氣周流,六節周身。兩儀、四象、五行、六節者,皆陰陽之變化也,「陰陽者,生殺之本始」,敢不明乎!人身健康之要在於陰陽二者的得調,調陰陽之要需知七損八益,《陰陽應象大論》:「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然,何為七損八益?
七、八明顯是屬於術數的範疇。言術數必需從河洛起,論河圖象數者,上為太陽,雀之象,其數二七;左為少陽,龍之象,其數三八。「七損八益」出於《陰陽應象大論》,然七與八這兩個數字究竟象何,《陰陽應象大論》中沒有給予直接的解釋,但是其前一篇《金匱真言論》在敘述東西南北中時,明確指出「東方……入通肝……其數八;南方……入通心……其數七」。所以,七損八益中的七、八明顯對應的就是心與肝,即人如要保持健康,心用(七)要常損、肝氣(八)需常益,太陽(七,心)濫用可折損人之生命,少陽(八,肝)常益可全人之健康。
「故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陰陽、術數的正確理解、應用和對待有個必要的前提,就是必須為一個「知道」者。不能「知道」、不能合道而行,則人心必不知退、人心必不能安,必將運陰陽術數以求名逐利,對陰陽術數之學產生的功用效果貪戀而執迷,如後世方士、各路神仙大師等等,如此更易引生殺之禍上身,「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生命的密要就是陰精的常保與陽用的節制。《內經》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強則不能密」,陽氣張則不秘,陽氣過用則不密,不密則陰精外洩,早衰之因。陽氣以含藏於陰中為生生模式,不論因外邪侵襲,還是欲望馳騁,陽氣如過度為用陰精必然外洩而不能平靜,本質上過度消耗的還是陰精。陰精為五臟之本,元精中又藏天年之定數,隨著陰精消耗殆盡,生命就會終止。故《上古天真論》中言及人生命周期時,不論男女皆是以腎氣為本,《陰陽應象大論》中論及人年老體衰之因時,念念不離陰氣與陰精,並以之為恆,「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六節中,坎中乾陽(先天)當潛,潛龍勿用;離之君火(後天)當損,亢龍有悔。
七為心。七損根本上講是要人順天道,攝心識而不過度外求,然攝心之要在於明理,在於知天命,理明知命自然心安,否則種種修行皆是臆斷妄想。知天命是理上通透的關鍵,知生命的根本不在己而在天,然後以天為常、以天為人、以天為身,則人心自定、人身自退,自然降伏而歸依。不然紅塵翻滾中念如何能息,浮生無常中心又歸於何處?心為後天識神之主,七之方仲景以瀉心湯名之,暗喻心需損。
八為肝。「春三月,天地俱生」,帝出萬物于震而人生於寅。肝乃一身發陳之本,肝生一身後天之血氣並能轉化為五臟之精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肝者,罷極之本……以生血氣。」八益則減腎精化心陽之負擔而君火常明,仲景八益之方為桂枝湯,象陽旦是也。
能知七損八益,才能「老者復壯,壯者益治」,以盡天年。 心,退則為天,進則為人!
2.歸根
歸根要歸天地根,一為天地之根、萬物之始。 明理、通透、篤行、克己是一切學問和修行的終始,人本天地合氣而生,天地為人之父母,天地的模式就是生命的模式。天地之根是生命動出之源,天地之根,或名玄牝之門,或名眾妙之門,或名穀神不死。
「心生於物,死於物。」歸根之要在於心退而不在心進,在於合道而不在得道,在於萬物並作之中而不在冥想臆斷。人心退則天機自動,自然合於虛無之鄉;人心進則機巧紛湧,隨萬象變動而流轉。
靜。儒釋道三家皆重視靜,唯道家解其真諦。《道德經》中反覆強調靜的重要作用,「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但是何為靜,如何能靜,老子給出了唯一的答案,即歸根。「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乃明,不知常妄做兇」。只有歸天地根,合道而行,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而清靜。歸於本始,如子歸母之懷抱,人心自然得平,抱元守一,靜中自然慧生,真氣常行。
先天在即,不離平常。常人理不通透、體證不及而故作之靜,如遠離世事、獨處寡慾、面壁靜默、諸斷舍離等等,久則氣機必會阻滯,呈於世事淡漠而毫無生機之象,甚者敏感易驚、鬼神常擾、偏見固執,皆為外道邪說。於生活、當下、萬物並作中不迷,才能體悟到真正的靜,如呂祖言「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