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同事年近30,有天大家去野外拓展訓練,當走在長滿草叢的路上時,他忽然大聲地喊叫起來,十分驚恐,大家一看不過是有一個小蟲子跳到了他身上。後來經了解才得知,他小時候被家裡的老人,用蟲子來嚇唬他聽話,自此之後他就怕一切的蟲子,形成了連鎖反應。
恐懼是人的三大基本情緒之一,是人類自我保護性反應之一,恐懼的存在有它的必要性。但是,還是有必要分清什麼是「合理恐懼」,什麼是不合理恐懼。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有些恐懼對孩子起著成長的作用,還有一些恐懼會傷害到孩子。
「合理恐懼」VS「不合理恐懼」
一個小朋友看到門外有一隻小雞,十分高興,於是便要開門跑過去,一不小心,手指被門夾到了,痛徹心扉。於是他十分害怕門,後來擴展到害怕小雞,他認為是因為看到小雞才導致他手指被夾。
小朋友因為手指被夾,從害怕門擴展到了害怕小雞,對象被泛化了。因為偶然的原因,致使聯接強化,很顯然這是不合理的恐懼。
強強是個3歲的孩子,十分調皮。周末的時候,爺爺奶奶兩個老人在家都看不住他,爸爸媽媽也告訴過強強桌布不能拉,會把桌上的東西摔壞了。有一次,奶奶做完湯放在桌子上,囑咐強強不能碰,強強十分好奇,還是去拉桌布,桌布拖動湯碗調到了地上,強強也被熱湯燙到了,嗷嗷大哭,從此不敢再拉桌布,不敢再碰熱湯。
強強因為好奇拖動桌布,致使熱湯打翻,他也被燙到。這讓強強對於被燙形成恐懼,是具有現實危險預警作用的恐懼,所以是合理的恐懼。
凡是具有現實危險預警作用的恐懼和具備規則意識的恐懼、對法律規則的敬畏,這些對我們和孩子有益的恐懼,都是合理的恐懼。比如:當一個孩子穿過馬路的時候,他會意識到一種潛在的危險從而產生恐懼,這就使他再過馬路的時候更加謹慎,這個恐懼就是在起保護的作用。
不合理的恐懼則包括養育著認為製造的恐懼,比如有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了讓寶寶安靜,會說外面有大灰狼要吃小朋友,以及打雷聲等突然的響動等。
「合理恐懼」存在的必要性
1、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大部分嬰兒在6個月之後對陌生人會有認生的行為,這個行為的本質就是恐懼,認生現象是對未知的恐懼。其實,每個嬰兒都會經歷這個過程,父母也都能夠合理應對。有些孩子因為先天的氣質類型不同,對認生更激烈一些,甚至在1歲之後對陌生人,特別是老人、穿奇怪衣服的人,產生認生甚至退縮的心理,這都是很正常的。
2、現實生活中處處充滿危險,比如牆角處的電源插孔,廚房的天然氣管,燒開的熱水等,這些危險的事物不會因為對象是孩子就不去傷害他,所以對這些危險產生心理恐懼也是必須的。
3、合理的恐懼與規則意識緊密相關,開業時各種良好習慣養成的基礎。從心理學上看,較小的孩子對規則是不太懂得,但孩子們判斷一件事情是否能夠去做,是以養育者的主觀態度決定的。孩子不去做,是因為怕受到父母責罰。比如:2歲的寶寶隨地大小便,他的父母認為是不可以的,便告訴寶寶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他剛2歲哪懂這麼多。當寶寶漸漸長大後,他才懂得隨地大小便是不對的,因為這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恐懼是對規則的必要的敬畏。
直面一個孩子的恐懼心理
在我小外甥2歲的時候,有一次我抱著他出去遛彎子,剛走到一個彎角,後面一輛車的司機突然按了下喇叭。當時特別安靜,別說孩子,我自己都嚇了一跳。這時,我明顯感覺到趴在我肩膀上的小外甥抖了一下,我想壞了孩子一定被嚇到了。如果不把他心理的恐懼處理好,他一定會留下心理陰影。
回到家後,我問孩子:「陽陽,你是不是怕怕?」孩子點頭認可,於是我對他說:」突然這麼響一聲,別說你了,小姨也被嚇到了。陽陽你看,這是生命發出來的聲音?「孩子回答說:」車車「。「對,就是車車,我們自己的車車也可以發出這個聲音」,緊接著,我帶他來到自己的車上,按了幾下喇叭,喇叭發出「嘟嘟嘟」的聲音,孩子聽完表情明顯輕鬆了許多。
最後,我告訴孩子:「陽陽,在轉彎的地方,司機需要按喇叭提醒,現在你知道了,我們就不用再害怕了。而且,每當你過馬路在轉彎口的時候,都要注意看看,後面有沒有車車。這樣就更安全了,不會擔心被車撞到了。」
在這件事裡,我和孩子都被突然的聲音嚇了一跳,不同的是,成年人只是單純針對突然的汽車鳴笛聲的反應,但是孩子卻會留下恐懼甚至心理陰影。原因在於,成年人了解引發驚嚇的事物是什麼,而孩子不知道,當我們讓他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能逐步消除他的恐懼。
面對受驚嚇的孩子,我們可以這樣處理:
一、安撫孩子的情緒,可以抱著他,讓孩子知道他有這樣的恐懼反應是完全正常的。
二、讓孩子知道引發突然聲響背後的原因並不可怕,這時安撫情緒後的重要步驟。
三、引申學習,每一次恐懼實際上也是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