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葉奇蓁院士來安徽工業大學指導並做學術報告

2021-01-08 中國教育在線

  4月16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秦山二期工程總設計師,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委員,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葉奇蓁做客能源與環境學院。校長魏先文、能源與環境學院領導班和部分師生參加了會議。

  魏先文介紹了學校的發展歷程、學科發展和建設現狀、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情況。葉奇蓁分享了自己的求學經歷和早年工作經歷,並對如何培養學生在結合知識與實際應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能源與環境學院負責人匯報了學院的發展歷史和學科現狀,介紹了學院2個學科的特色和博士點學科建設情況。

  隨後,葉奇蓁作了題為《中國核電的發展—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in China》的學術報告。他介紹了核電運行的成本及其與火力電站的對比情況,核電發展的歷史和AP1000、EPR和CAP1400機組的發展現狀以及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核電安全運行、廢水、廢渣處理方法。闡述了核電未來發展以及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在核電方向的應用發展方向。在提問環節中,葉奇蓁就師生提出的問題,結合福島核電站及國內核電站實際進行了回答。

  葉奇蓁,現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委員,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海鹽秦山核電二期工程總設計師。1990年他被授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1月,以他為總設計師的秦山600MW核電站設計與建造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撰稿:徐俊超  李玲  審核:陳光  鄒珏)

相關焦點

  • 葉奇蓁院士來滄普及核能知識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記者戴紹志)7月21日召開的滄州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議,專門邀請中國工程院葉奇蓁院士作核能科普知識講座。    葉奇蓁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核反應堆和核電工程專家。
  •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吳桐毅教授應邀來我院講學
    2015年11月23日,新加坡工程院創院院士吳桐毅教授應學院邀請來我院進行學術交流與指導。上午,吳教授與我院黨政領導及部分教師在經管學院604會議室進行了座談。副校長宣益民教授、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金泉元教授、教務處副處長朱建軍教授出席了座談會。座談會由經管學院院長周德群教授主持。周德群首先介紹了我院的歷史沿革、學科發展、學生培養、國際化辦學等方面的發展狀況。
  • 葉奇蓁院士呼喚自主創新
    (9月9日)上午,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第二期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此次講座主題是「從秦山核電站到華龍一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中國「華龍一號」原總設計師鹹春宇,中國「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總指揮郭宗林,一個是中國老一輩核電專家、秦山核電站二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總設計師;另外兩位是中國第三代核電技術一線的工程技術專家和企業家,三位核電技術專家的聯袂演講,吸引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園裡的數百莘莘學子和社會聽眾。
  • 河北醫科大學張英澤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河北醫科大學張英澤教授(左一)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城新媒體11月27日訊(記者 劉延麗 通訊員 馬夢瑤 劉學民)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河北醫科大學張英澤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工程院院士葉奇蓁:我國核儀控產業要「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在近日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國際)核電儀控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主席葉奇蓁提出:在核電大發展的背景下,核電儀控同樣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目前DCS系統的開發取得顯著進展:中核控制公司正在研製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級和安全級DCS儀控系統,並將應用於福清5、6號和出口國外的電站。
  • 今天,馬鞍山來了9個國家的「大咖」,看看都有誰!|中科院|智能製造|...
    西班牙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應用科學技術與工程院能源學部指導委員會成員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能源組成員研究領域:採礦Juan Carlos ABANADES GARCIA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能源署溫室氣體高溫固體循環網指導小組成員歐洲工業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倡議CCS小組成員
  • 李彥宏、王傳福落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日報記者李大慶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今天結束,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公布。在最初確定的531位有效候選人中,有222位候選人進入了第二輪評審。之前備受關注的候選人——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不在此列。
  • 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民來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指導考察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與韓德民院士一行舉行座談會(敬志剛 餘順堯供圖)四川新聞網南充4月27日訊(孫丹 羅曲)4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韓德民一行專家來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就實施
  • 江蘇科技大學承辦2019中國粒計算與知識發現學術會議
    【MBA中國網訊】8月10日,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聯合主辦、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粒計算與知識發現專委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專委會協辦、國際粗糙集學會支持、江蘇科技大學、江蘇理工學院及南京大學共同承辦的「2019中國粒計算與知識發現學術會議(CGCKD 2019)」在鎮江召開。
  • 探訪臺灣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心湜
    儒雅的外表、和善的態度,以及略帶風趣的談吐,很難讓人產生諸如學術權威、醫學專家、工程院院士方面的聯想,而他於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一些特質,又明白無誤地展現著一個優秀醫生所特有的職業素養。他就是臺灣振興醫院院長張心湜——剛剛當選的臺灣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不是院士會讓人感到有點『異類』,其實我就是一個醫師。」雖然身為被採訪者,張心湜卻在努力化解著採訪者的侷促。
  • 包振民院士來校作水產育種技術報告
    包振民院士來校作水產育種技術報告 時間:2020-06-24 來源: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 6月18日,青島農業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在藍谷校區報告廳舉行學術報告會
  • 通知|中國海洋學會關於推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
    >為做好2021年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根據中央關於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受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委託,中國科協開展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一、推選單位和名額(一)推選單位1.根據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有關規定,同一院士候選人可同時通過院士推薦(提名)和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推薦(提名)。
  • 院士專家談我國核科技與核能產業
    在包頭召開的中國核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上,李冠興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向我們展現了一位院士的核情懷。「我國核科技工業發展迎來第二個春天」在李冠興院士看來,現在是「兩彈一星」後,中國核能產業發展的最好時期。「近年來,我國核科學技術創新及核能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 這15位兩院院士,都在天津大學任職,其中一位還是校長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獲得者,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天津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共有15位兩院院士。本期推送,我們就來走近天津大學,一睹天大院士的風採。
  • 湖南8人候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三一重工總裁上榜
    中國工程院22日對外公布了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並向社會公示一個月。在公布的560名有效候選人中,除了佔多數的來自院校及科研院所候選人外,企業的工程科學技術帶頭人也佔了相當比例,多位企業高管也榜上有名。  中國工程院今年院士增選的總名額不超過60名。新院士將於今年年底前選出。
  • 葉奇蓁簡歷(圖)
    葉奇蓁(1934.9.16 -) 能源科學技術其他學科專家。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浙江省海寧市人。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獲副博士學位。曾任中國核工程公司副總經理,核電秦山聯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現任秦山二期工程總設計師,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委員,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60年代參與我國第一座生產堆的設計,70年代參與生產、發電兩用堆的設計,任設計總工程師。86年開始籌建秦山二期600Mw核電站工程,任工程總設計師。
  • 院士被指數十篇論文抄襲 中國工程院:正調查研究
    (原標題:李兆申院士被指多篇論文涉嫌抄襲,中國工程院:正調查研究)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官網公布兩年一度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選舉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其中,醫藥衛生學部7人入圍。
  • 【院士專家山西行】為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把脈問診、支招出力
    (秦洋 霍仕俊)水生態環境 專家支招獻策 山西日報記者程國媛報導:12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任南琪與我省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和相關專家進行座談,為我省水生態環境保護支招獻策。
  • 長春理工大學郭書祥校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7月7日,我校1979級校友、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教授、日本香川大學終身教授郭書祥正式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並收到日本工程院院長小林喜光的祝賀。日本工程院成立於1987年,由大學、產業界以及國家所屬的研究機關中,在工程及科學技術相關領域作出傑出貢獻,並具有重要領導和指導地位的人士組成,包括機械工程、信息電氣電子工程、化學材料工程、建築工程、資源能源工程、物理系、生命系、經營政策系等8個專業領域。郭書祥教授以其在醫療生物用遙控微作業系統和仿生魚形微機器人等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當選機械工程領域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