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餵越多變擾民
趙先生介紹,以前小區裡只有兩三隻野貓,這五六年間數量激增,漸漸發展成了大約50隻野貓。這些野貓四散在小區各處(見上圖),現在夏季白天「蟄伏」著,難見蹤影,一到晚上,有人給它們餵食,紛紛出來活動。「太多了!總感覺不安全。出了事情誰負責呢?」趙先生說,去年有個孩子逗貓玩,手就不小心被貓給抓傷了。
到了春天,貓咪的發情期,半夜貓叫更讓趙先生「抓狂」。「我女兒半夜被嚇醒,問這是什麼聲音。」趙先生抱怨,貓叫特別像新生嬰兒的哭聲,兩三個月前,一到凌晨時分叫聲「如泣如訴」,令他一家睡不了安心覺。
「再繁殖下去要越來越多了!」趙先生擔憂,小區有些居民愛貓,習慣每天拿剩飯剩菜餵養,可惜沒人帶它們回家、做絕育手術。他嘆氣,小區成了養貓場,糞便、食物殘渣等常能看到,環境大受影響。
誰來管理流浪貓
小區野貓多這樁事誰來管一管?記者聯繫到管理小區的物業公司。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小區野貓每天有固定的食物來源,導致數量越來越多,確實影響了衛生。物業曾經多次發書面告示、口頭勸導一些餵養的居民,無奈這些居民「不理不睬」,甚至與物業發生爭吵。這位工作人員還說,愛貓居民給貓咪們在小區草叢裡搭了許多「小窩」,一個個用樹枝、木棍、泡沫盒等作材料,物業拆除一個,馬上有人繼續搭出來。「有愛心是好的,但是這樣影響小區環境了,而且也對其他居民有困擾。」
物業「束手無策」,那居委會有辦法嗎?一位當地居委會幹部告訴記者,他們能做的也只是聯合物業,對居民進行思想教育,別無他法。
6月23日,記者以普通市民身份向當地派出所「求助」。對於記者陳述的情況,接電話的民警有些哭笑不得,「這你讓我們怎麼管?」之後,他建議記者應該去向物業、居委會反映情況,如果發生了野貓抓傷,也可以找屬地社區民警。電話中,這位民警也說不出管理野貓是哪個部門的「職責範圍」,「有『打狗隊』,管理流浪狗的,但人家不管流浪貓啊。」
隨後,記者嘗試聯繫到當地「打狗隊」,普陀區犬類管理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直言「愛莫能助」,稱該機構只負責管理犬類,野貓不在其管理範圍內。
餵養行為值得探討
一圈電話下來,記者也沒能幫趙先生找到解決該問題的一方。野貓泛濫影響小區環境,發生在小區裡,自然物業是負責管理的第一責任方。然而,問題在於,環境可以反覆整治,當發生咬傷事件,傳染了病菌,誰來負責?有「打狗隊」「收留」流浪狗,卻沒有地方「收留」流浪貓。那麼到底有沒有相關部門能採取措施防止人被咬傷?現在看來,似乎沒有一方能給出明確答案。
另一方面,愛貓居民熱衷餵養,這種愛心行為「催生」出了野貓數量的大大「膨脹」,也是產生擾民問題的根源。「從某種角度說,我認為這種餵養並不負責任,給他人帶來了不便。」對此,趙先生不置可否,他建議愛貓居民不妨把小區野貓收養在家,或者通過網絡尋找主人,讓它們得到更好的照顧。這樣既保護了小動物,維護了小區的乾淨整潔,也減少了安全隱患。
本報記者 夏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