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離世了,朋友圈滿屏都是紀念圖文。
從1955年使用筆名「金庸」連載武俠小說處女座《書劍恩仇錄》開始,到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金庸總共寫了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越女劍》為短篇),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瑰麗奇幻的夢想,為武俠小說史乃至中國通俗文學史,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據保守估計,金庸小說全球發行量已經超過了3億冊,翻拍或者跟他作品有關的電影電視,粗略統計也已超過100多部。
可以說,金庸的逝世,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儘管在政治上曾經有過不少爭議,比如在1960年代,曾在香港《明報》發《要褲子不要核子》的社論,與陳毅元帥發生過「核子與褲子」之爭;但老平認為,金庸先生至少在武俠小說領域的卓越成就,值得我們銘記與緬懷。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這樣的評價毫不誇張,因為幾乎已成全球華人的共識。
而且,最近一些年,隨著中國網絡小說的興起,中國路人甲和路人乙創作的玄幻武俠小說,已經成功登陸西方世界,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和關注!
呵呵,誰也不會想到,現在很多西方小說網站推出類似字幕組的翻譯版本,已勾起了歪果仁濃厚的興趣!那種每天痴痴等更新的神態,相信無數國人很懂,就像我們1980年代守在黑白電視機前,等待新一集《射鵰英雄傳》一樣,特別虔誠!
這顯然是中國文化成功輸入的典範之一。如果說當年李小龍在好萊塢大放異彩,將中國功夫帶向了西方世界,功不可沒;那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啟蒙並培育的這些武俠寫作者,則已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支奇兵,金庸先生可謂居功至偉!
是的,一直以來,無論中外,從販夫走卒到商界精英、政界要人,全球華人都不乏「金迷」。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用一支筆,在很多人心裡,種下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武俠夢。
遺憾的是,10月30日,一代武俠泰鬥金庸先生與世長辭,享年94歲。
老平與金庸作品的相逢,其實很偶然,也很晚。
作為一個70後,由於60後的二哥學的是中文,對么弟自然產生了深厚的影響。於是老平在1980年代,注意力基本被主導文藝方向的小說和詩歌所佔據!小說主要是傷痕文學,充滿了太多人生的無奈與感傷;詩歌則主要是朦朧詩,特別適合情竇初開的年華,朦朦朧朧美極了,把中華文化的含蓄之美發揮到了極致!
然後在1980年代末期,老平讀高中時,知道了一句順口溜「男看金庸,女看瓊瑤,不男不女看三毛」。這讓老平很無語,覺得狠狠地跟時代脫節了!因為僅在初中時的一個暑假,老平曾經看過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金庸的武俠小說從未看過!瓊瑤是怎麼情況,鄉下少年完全一無所知;至於三毛,呵呵,只知道那首《橄欖樹》與流浪!
汗啊,當知道曾經狂追的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就來自金庸先生的手筆時,老平超級汗、瀑布汗!尤其那首《鐵血丹心》,幾乎成為了武俠的經典,也成了後來高中同學聚會時歌廳裡的保留節目!
——停一下,一定要先聽聽那首歌!因為這裡有繼《上海灘》裡的馮程程之後,少男心中的另一個女神:蓉兒!
可即便如此,忙於學業的老平,還是從未看過金庸的原著,一直到1995年大學畢業以後,走上了工作崗位。
1999年元旦,老平的一位摯友不知怎地從重慶買到了一套《金庸全集》,送給了老平作為新年禮物。
然後可想而知,老平瘋了一般地補課看曾經錯過的小說。除了上班,所有的業餘時間,籃球也不打了(推說天冷),在床上,在廁所,在去廁所的路上,永遠捧著一本書在看,樣子極為虔誠!——呵呵,若是不知情的人看了一定會感染並讚許,因為老平高考前也沒這樣投入過,汗顏啊!
然後呢,老平住的單身宿舍成了單位年輕人的借閱室。大家輪流去借書看,一次都是一套,看完再來換!乖乖,厚厚的36本書,堆起來1米多厚,大家居然一個不漏地閱讀完畢!——那麼投入與痴迷,想來全世界,唯有金庸先生能做到!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也難怪,金庸的十四部長篇武俠小說,勾勒了一個亦真亦幻的江湖,絕對是一代人心嚮往之的烏託邦世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身俠客行,千裡快哉風。金庸的作品中傳達的那個意境,恐怕只有辛棄疾等人的詩句才能表達!
太經典了!
多年來,他所著的《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鵰俠侶》等武俠小說,不斷被改編翻拍成影視作品,給了無數人一個武俠夢,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比如書中的相逢與告別:這位兄臺,請問高姓大名?末了是: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哇塞,實在是太有範兒了!
那些年,年少多夢的季節,你我也想像如書中人物一般,執拗地仗劍天涯,遭遇一段紅塵往事;觥籌交錯間,笑談江湖快意。
最離奇的是,每一步影視作品的片頭片尾曲,基本都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這些年來,每當音樂響起,歌聲傳來,我們都會馬上想到那些武俠故事,以及故事裡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所以,其實那些歌曲是有生命的,記錄了影視劇本身,也記錄了我們自己的青春往事!
——夢,真的是夢!切,馮程程是上海灘大佬的女兒,遙不可及;難道桃花島主的千金,就是普通鄉間少年可以垂涎的嗎?想想,不覺啞然失笑。
老平始終覺得,這些影視劇對於推廣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實在功不可沒!因為文字的想像始終是空泛的,如果沒有影像和歌曲的推波助瀾,並承載小說文字中描繪的遐想,我們不會有如此深的共鳴與回憶。
好吧,咱們用歌聲來共同回憶銀幕或是小屏幕上,那些曾經絢爛無比的武俠夢。
1、《鐵血丹心》
這首歌來自《射鵰英雄傳》,黃日華與翁美玲的郭靖黃蓉組合,幾乎是所有金庸小說影視劇裡的最佳,沒有之一。
鄧偉雄的詞,將江湖的豪放與情意的婉約融為一體。
顧嘉輝的曲,亦柔亦剛,是關西粗狂大漢與江南柔情女子的結合。
急促上行的弦樂和漫天黃沙般的和聲一響起,羅文和甄妮對唱,人就進入了蒼茫的江湖。
何為江湖,何謂英雄,生命的意義在於何處?
替父報仇,為國捐軀,郭靖的人生就像是宿命感的奔赴,以找楊康比武,找段天德報仇。
俠義心腸與木訥忠厚的個性,江湖的紛擾鬥爭,郭靖極其糾結地陷在恩怨兩難的境地。所幸他能遇到黃蓉,嬌俏伶俐,聰明果敢,與郭靖的性子截然不同。性格互補,是相得益彰的救贖。
黃蓉可以嬌嗔地說:
靖哥哥,我死以後,有三準三不準。
我準你娶華箏,不許你娶別的女人,因為華箏是真心對你,你若娶了別的女人,我怕她會騙你。
我準你為我立一個墳祭拜我,但不準你帶華箏一起來祭拜我,因為我始終還是個小氣鬼!
我死後,我準你為我傷心一段時間,但不準意志消沉。
這些情話,令人不可救藥地沉淪!無論何時讀起來,都會令人在醉心中心碎!
好的是,《射鵰英雄傳》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郭靖和黃蓉的愛情,也不局限於繞指柔;家國情懷,俠肝義膽,正是鐵血與丹心。
2、《愛江山更愛美人》
有人說,94臺版的《倚天屠龍記》,匯聚了史上最媚人的周芷若、最瀟灑的楊逍、最豪情的殷天正、最陰險的朱元璋、最討人厭的丁敏君、還有最迂腐的滅絕師太。
人物個個經典,配樂也是相得益彰。
金庸的江湖世界,有豪氣沖天的江湖氣,有細膩的兒女柔情,這首《愛江山更愛美人》,李麗芬的獨特聲線,倒是演繹出了獨特的味道。
張無忌與一眾女子的纏綿悱惻都置於眼前,江湖道義與兒女情長,自古難以兩全。
而張無忌的性格向來為人詬病,他善良到有些懦弱,單純到有些傻氣,優柔寡斷到錯失良機。
在小昭的眼裡,他是仁厚俠義的公子爺。
在阿離的眼裡,是憨厚樸實的阿牛哥哥。
在周芷若的眼裡,他是太怕失去,終究會離去的人。
而在趙敏眼裡,他起先是反對黨首腦,後來是張無忌,最後是「糊塗小子」、「該死的小淫賊」、「沒良心的小魔頭」。
在四個女子之間糾纏不清,角色力度自然有些削弱。然而英雄並不意味著完美無暇。張無忌的成長之路 ,不是單薄的練功成名,江山與美人的選擇,反倒是他自我確認和尋找,是人物豐滿的催化劑。
這正應了歌名,《愛江山更愛美人》。
3、《刀劍如夢》
臺版《倚天屠龍記》播出後,香港TVB引入版權,並請林夕在片頭原曲《刀劍如夢》的基礎上,重填粵語歌詞《刀劍若夢》,仍由周華健演唱。
國語的《刀劍如夢》和粵語的《刀劍若夢》,兩個版本,一字之差,但都高度契合《倚天》中的人物命運。
香港的粵語版,頗有武俠風情萬種:
刀劍若夢,恩怨似風,有沒有輕重。
只要情濃,不要武功,愛恨兩難容。
只怕熱淚,不怕刀鋒,手中有劍,眼前有你,偏偏都一一撲空。
國語版歌詞,則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更直接: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
愛也匆匆,恨也匆匆,一切都隨風。
狂笑一聲,長嘆一聲,快活一生,悲哀一生,誰與我生死與共。
周芷若的「倘若我問心有愧」,大概是她最後一次吐露心意,圖窮匕見地不飾掩藏,雖然張無忌已選擇了「我偏要勉強」的趙敏。
結局便明了,一個是「偏偏一一都撲空」,一個是「生死與共」。
趙敏對愛情奮不顧身,而周芷若只是在恩師的重託和權力與愛情面前,選擇了前兩者。
江湖是怎樣呢?
最講是非分明,但若只論是非黑白,心中道義,恩怨也如風,並無輕重。
當真是,江湖夢倥傯,愛恨也匆匆。
——都說世間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那麼試問,塵世之間,到底誰辜負了誰?
3、《歸去來》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愛情,最為至死不渝的,首推《神鵰俠侶》,楊過和小龍女的曠世絕戀。
由胡兵、希莉娜依演唱的《歸去來》,是95版《神鵰》的內地主題曲。這首歌超級好聽,老平當年曾經喜愛這首歌,到反覆倒磁帶重複聽。
當然,這部劇裡,有最經典的楊過,最好的小龍女。
「這次是我真的決定離開,遠離那些許久不懂的悲哀;想讓你忘記愁緒忘記關懷,放開這紛紛擾擾自由自在」。那種欲罷不能,情到深處,實在入骨三分。
終南山後,活死人墓,小龍女的世界是沒有任何渣滓的、清淨如鏡的。
當情愫暗生,離開是最好的選擇,為楊過放不下的紅塵,也為自己的煩悶悲哀。
「那次是你不經意的離開,成為我這許久不變的悲哀。於是淡漠了繁華,無法再開懷,於是我守著寂寞不能歸來」
他在俗世江湖能生活地快意恩仇,受人敬仰尊重。然而小龍女的離開,則會讓他沉溺在自己內心的經久悲哀中,繁華無法抵消心底的落寞。
一唱一和,道盡小龍女和楊過的坎坷糾葛,都落在一個「離」字。十六年各自虛無縹緲的等待,不能不叫人悽神寒骨。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實在盪氣迴腸。
4、《難念的經》
有人說,《天龍八部》是一個徹底的悲劇,整本書都在講佛家的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難遂本心。
天龍的主題是: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天龍八部》這個名字,即是出自佛家,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包含芸芸眾生,世相百態。
林夕的作詞時,遍翻佛經,佛理入歌。
遊坦之得不到阿紫,阿紫得不到喬峰,喬峰得不到阿朱,阿朱得不到父愛;段譽得不到王語嫣,王語嫣得不到表哥……
每個人都在命運的漩渦中沉浮,深陷在求而不得的折磨中。
有如眾生相,執著貪嗔痴,最終也不過如露如電,鏡花水月。
——只是可憐的喬峰大哥,武功蓋世,俠肝義膽,卻一直在矛盾中經受無盡的折磨,渾身上下都是悲劇!老平時常說,喬峰是金庸所有小說中最為悲劇的正面人物,老爺子著實太心狠了!
5、《頭頂一片天》
98版的《鹿鼎記》,有最經典的陳小春的韋小寶,馬浚偉的康熙。
金庸小說大多寫江湖快意,武俠恩仇;而《鹿鼎記》,卻是惟一寫廟堂之高的爾虞我詐作品。
廟堂,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江湖;但已然不同於金庸架構出的武俠世界,何況韋小寶這個人物,狡猾無賴,貪財好色,沒有一代點俠義風範。
整部小說,活脫脫一個小流氓發達史。
但是,《鹿鼎記》是金庸武俠小說的集大成,金庸自己都這樣說。
雖然處處「反俠」,江湖不再,卻是金庸對武俠世界的回溯於反思,寄透徹於戲謔,仍在武俠世界的範疇;鹿鼎過後,他便封筆不再寫了。
就好比作家張佳瑋說:「一個騎士小說家獨自創造了騎士小說傳統,然後,自己用一個堂吉訶德,推翻了自己設定的世界。」
6、極好聽的《追夢人》
羅大佑作品中一曲多詞情況屢見不鮮,《追夢人》一曲是為原曲填的第三版詞。——這首歌原與《橄欖樹》一樣,是寫給三毛的。
當時正值電視劇《雪山飛狐》熱播,作為片尾曲,在鳳飛飛的演唱下,一時紅遍大陸大江南北,至今仍在傳唱。
7、傳世經典《滄海一聲笑》
看電影版《笑傲江湖》,聽《滄海一聲笑》,實為絕配!就像吃麻小,就一定要喝冰鎮啤酒一樣,才能暢快無比。
黃霑為徐克的電影《笑傲江湖》譜曲時,寫了六稿都不是很滿意。隨意翻閱古書《樂志》,看到一句「大樂必易」。
最「易」的莫過於中國五聲音階,黃霑就反用改成「羽、徵、角、商、宮」。
到鋼琴前一試,果然婉轉動聽,極具中國風特色。
最為經典的版本則是黃霑、徐克、羅大佑合唱的國語版,而與曲子最契合的MV則是《笑傲江湖》電影中午馬和林正英的版本。
洋洋灑灑、一瀉千裡的曲子,配合電影中快意恩仇,死生契闊,江湖滔滔頓時展現。
8、最難忘的《笑紅塵》
如果不看電影,就不會覺得這首歌有多特別。可是,在電影畫面中聽這首插曲,則太配了!
這首歌是為東方不敗而生。
最經典的東方不敗,當屬林青霞。
雖然電影版的《笑傲江湖》顛覆了小說,但很多人都覺得,東方不敗只能由林青霞出演,東方不敗就是林青霞的樣子。
雙眉如鋒,鬢如刀裁,紅裝時風情萬種,男妝時冷峻霸氣,無論哪一種,都是傾城的絕色。
席地而坐,揮指彈唱,談笑間也有坦然自若的氣度。
歌中唱到:
紅塵多可笑,痴情最無聊,目空一切也好。
此生未了,心卻已無所擾,只想換得半世逍遙。
嗟乎,人生的灑脫與恣意,莫過於此!
竹林一瞥,月下對飲,東方不敗對令狐衝一見傾心。
放下江湖墮入紅塵,經歷一遭,不談求得,卻也是真假自我的勘破。
歷紅塵,笑紅塵,林青霞的東方不敗,瀟灑也傲然。
如今,我們都長大了,金庸先生也遠去了,一切似乎也要劃上句號了。
回溯江湖已遠,英雄曾是我們那代人心中的不老夢。只是生活有各自的江湖,不是書裡的刀光劍影,把酒言歡。
曾經,我們渴望這一方烏託邦,作生活的短暫逃離(就像我們去黑暗中的影院看電影),寄託自己年少仗劍天涯、看遍繁華的夢。只是,書裡江湖,影裡江湖,曲裡江湖,都只是曾經的夢。
當某一天,我們不經意打開記憶的匣子,如果還有一個角落留存了江湖夢;那麼,老平相信,一首歌,一段影像,足以勾起我們所有的武俠情結。這讓我們知道,我們曾經來過,曾經青春過。
人生苦短,歲月無情,誰的人生都抵不過歲月的無情。金庸先生的離去,除了帶走我們的記憶,也帶走了一代人的江湖。
從此山高水遠,再也沒有一個江湖叫做金庸。金庸的小說,將會在文學史裡歸類到武俠小說裡;然後在歷史的角落,慢慢布滿塵埃。
這就像我們,總歸要離開這個世界,帶著腦中的那些影、那些曲,一起歸於塵土。
謝謝金庸武俠小說曾經陪我們一起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