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幹問得精彩,我的回答也不能幹巴,讓大伙兒經歷一下天上地下,劇烈撞擊的刺激。
先來到黃初四年,魏文帝曹丕時期。那一年司馬懿44歲,正享受著曹丕的特殊待遇——被解除軍職高高掛起。司馬懿是老狐狸,能躺床上裝病幾年,掛起來算個屁。就在他縮在殼裡,靜心養膘的時候,地處西北邊陲的張掖地區,發生了一件詭異的事。
那年四月,天仿佛漏了似的,暴雨不停,結果發生了泥石流。詭異的是,這次泥石流裡夾帶著大量的「寶貝」——七匹石馬、一頭石麒麟、一頭石白虎、石牛、石龜、八卦星圖等。
最神奇的是,石龜上居然還有三個字——大討曹。皇帝姓曹,討,很明顯不是一個吉祥的字眼,雖然不清楚「大討曹」是啥意思,恐怕沒人認為那是一個吉兆。
好玩的是,曹丕居然下旨,說這是以魏代漢的祥瑞,全然不顧讓人心驚肉跳的「大討曹」。反倒是睡眼迷離的司馬懿,悄悄地眼露兇光,他發現,在這一堆祥瑞中,有一塊黑色的石頭,上書「牛繼馬後」。
這就是傳說中的「玄石圖」,別人看得一頭霧水,誰也沒關注,司馬懿心理埋下個疙瘩:到底是哪頭牛,竟然跟在我司馬家族後面摘果子?
這個疙瘩埋在心裡,一埋就是二十年,終於開花結果了。
有一天,司馬懿請來一位神人,少府丞管輅。管輅一般人不熟悉,但是所有算命打卦的視之為神,被尊為算卦行業的祖師爺。管輅比袁天罡、李淳風要早四百多年,留下的傳說也比袁李二人豐富。
司馬懿開誠布公,請管輅幫他算一算子孫的運數。管輅一番神操作後,臉色大變,他套著司馬懿的耳朵低語一番,聽得司馬懿汗毛倒立。原來管輅告訴他,有個姓牛的傢伙,將來會篡奪司馬家族的天下!管輅的「科研成果」,居然跟「玄石圖」的讖語一模一樣。
司馬懿挺挺老腰,使勁喘兩口氣,自己沒多長活頭了,臨死前一定要為子孫排掉這顆暗雷!
他思來想去,姓牛,到底什麼人呢?牛姓不是大姓,老司馬拿著官員的花名冊,挨個過篩子,很快鎖定一個目標——牛金!
說起來牛金是司馬懿的老部下了,從曹魏建國後,牛金就一直追隨司馬懿,忠心耿耿,戰功卓著,被司馬懿倚為心腹。司馬懿掌權後,提拔牛金為後將軍(名號將軍)。軍人能混到這個職位的寥寥無幾,都是飛機中的戰鬥機。
此刻司馬懿看到牛金的名字,不禁哆嗦了一下:藏得挺深吶,軍中大佬,有作亂的條件;暗藏不露,出手必見血封喉;名字裡還有一個「金」字,他是金牛,踩我銅馬還不是玩似的?司馬懿渾濁的眼中,閃過一絲寒光。
某天,司馬懿單獨宴請牛金。領導給這麼大面子,牛金受寵若驚,屁顛屁顛赴宴,結果被司馬懿一杯毒酒,弄成一頭死牛。作陪的司馬師大驚失色,以為老爹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司馬懿喉管裡發出沙沙的笑聲:王八羔子,你懂個屁,不殺了他,這頭金牛早晚會踩扁我們的馬!
牛金被殺後不久,老司馬懿放心地躺在床上,一覺不醒。
時光如電,轉眼二十五年過去了,坐在皇位上的,已經是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司馬炎。他的另一個孫子琅琊王司馬靚,在這一年喜得貴子,起名司馬睿。
永嘉七年,末帝司馬鄴成了前趙劉曜的俘虜,西晉滅亡。四年後,41歲的司馬睿在江南士族的擁戴下,於建康稱帝,史稱晉元帝,東晉拉開歷史大幕。
可是,司馬睿身上,居然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他本姓「牛」,司馬靚只是他法律意義上的父親,而不是血緣關係的父親!
原來司馬靚娶了個妻子,叫夏侯光姬,是名將夏侯淵的曾孫女。這位光姬小姐繼承了祖上豪邁的風格,巾幗不讓鬚眉,經常跟男人們在她的閨房研究「大事」。司馬睿就是夏侯光姬的「研究成果」,「助理研究員」是一位姓牛的小吏。
司馬懿在棺材裡拳打腳踢,可惜司馬靚看不見,還樂滋滋地把司馬睿,不,牛睿,立為世子。就這樣,東晉帝國在一片綠色光環的照耀下,鳴鑼開張。
這件事在沈約的《宋史》(劉宋),和魏收的《晉書》等眾多史料中,都有詳細描寫。明朝大學者李贄,乾脆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
司馬懿連「金牛」都砍了,誰能想到,一頭不知名的小牛犢,居然應驗了讖言,真是防不勝防吶!
故事分享到這兒本該結束了,不過這不是結局,享受完上天的感覺,再體驗一下猛烈墜地的刺激,更有味。
以上故事全是假的,雖然記載於史書,卻靠不住!
首先,玄石圖的說法,來自於兩本史料,一本叫《建康實錄》,一本叫《資治通鑑》。《建康實錄》是唐人的史料大雜燴,將正史以外的民間傳言納入其中,漏洞百出,不可信。《資治通鑑》不是正史,它是司馬光為皇帝編撰的治國「寶典」,經過了司馬光個人歷史視角的過濾。
正史中,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玄石圖!
其次,魏收的《晉書》記載更離奇,他說司馬睿就是牛金的兒子。按照牛金死於司馬懿之手的說法,牛金最晚死於公元251年,而司馬睿出生於公元276年。難道夏侯光姬懷胎二十五年?
魏收雖然才華橫溢,卻有辱史官的稱號,他公開宣稱,「我的史筆可以讓你上天,也可以讓你入地。」完全不顧事實,憑個人喜好隨意篡改歷史,甚至把歷史寫成了黃書!他的史書曾被孝昭帝勒令多次修改,甚至被允許任人修改,丟盡了史官的臉面。
另一位史官沈約,發現了牛金與司馬睿年齡的漏洞,所以改成了「牛姓小吏」。可惜沈約的名聲也不大好,歷代史學家批評沈約:「好誣先代,造奇說,多出謗言」。
後世史學家一致公認:魏收和沈約的「牛繼馬後」,非常不可靠!
從沈約和魏收的事跡,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什麼叫歷史的迷霧!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史官,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力有多嚴重!
本來史學家在記錄歷史的過程中,難免會夾雜個人感情色彩,我們尚可以從相對客觀的事件中,還原真相,這種公然造假,黑白顛倒的「原始記錄」,貽害難除!
至於沈約和魏收,為何要用這種羞辱人的方式,「編排」司馬家族?理由很簡單,沈約是南朝劉宋官員,貶低前朝是常規操作。魏收是北朝北魏官員,貶低南朝毫不違和。司馬懿也別生氣,誰讓你的子孫不爭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