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曾經說過一句話:「為政之要,唯在得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施政的關鍵在於人才的選拔和任用。縱觀2000年的歷史,能夠正確的選拔人才人盡其用的朝代,都成就了輝煌。而不重視人才培養,不重視人才選拔的,都埋下了國破家亡的隱患。
而尤其令人心痛的是,當昏君執政奸臣當道的時候,劣幣驅逐良幣,格外引人注目。
一、 人治大於法治,讓既有的人才選拔制度按照某些人的意志去運轉,而不是最初確定好的選拔條件去選人才,尤其是在一個王朝的末期,經常會出現人才逆淘汰制度。
所謂人才逆淘汰,就是在人才選拔過程中,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反而被淘汰,被選拔出來的都是那些沒有本事喜歡拍馬屁的人。一旦這樣的人把持朝政,容易禍國殃民,危害一方。
西漢戴聖的《禮記·中庸》之中說: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按理說不管是早期的察舉制,還是後來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封建國家的人才選拔制度,雖然不如現代這麼完善科學,但是還是可以從國民之中選出德才兼備的人才。
在這種成熟的人才選拔體制下,就算出一兩個那麼不太成功的產品,也不會影響大局。以古代的科舉制度為例,經過了10年寒窗苦讀,經過了聖人的教育,即使不能成為人才,就算書生氣多一點,但至少讀了聖賢書,品行不會太壞。
有一兩個這樣的現象出現並不奇怪,但如果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真的像俗話說的「仗義沒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說法,那就說明科舉選拔制度本身就存在弊端。
而事實告訴我們,從概率上講,讀書明理的人就是比不讀書明理的人更適合當官,更適合治理國家。
既然與選拔人才的制度無關,那麼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答案是兩個字:人治。
在中國古代社會,皇帝統治國家,皇帝就是律法的制定者,皇帝就是天,一切以領導人的意志為法律準則,所以當統治者有什麼喜好的時候,馬上就會傳遞到下面,那麼在人才的選拔上面,就會依據投資者的喜好來選拔,而不是根據德才兼備的標準來選拔。
在這種人治大於法治的前提下,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雖然自成體系,但是運行起來基本上是時刻變化的,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聽領導人的,而不是按制度來運轉。
如果遇上明君,喜歡選拔人才還好,如果是昏君當道,那麼人才的選拔就變成了雞鳴狗盜之輩爭相進入權力中樞,在國家和人民遺患無窮。
二、 皇權高度集中,促使「以天下奉一人」的現象實質上產生,沒有監管的權力,勢必要導致腐敗,而最高統治者的墮落,是人才選拔上「劣幣驅逐良幣」的基礎
要弄清楚古代王朝選拔人才時的「逆淘汰」制度,首先就等弄清楚選用人才的根源,即最高統治者皇帝的用人標準。
那麼為什麼祖宗建立非常好的人才選拔制度,為什麼到了王朝末期就會出現昏君,導致人才選拔出現問題?
其根本原因在於皇權不受限制,當一個人被吹捧的太多,他認為自己不管做什麼都是對的,都是上天的旨意,都會受到上帝的眷顧。那麼反映在人才選拔上,他也會一意孤行,覺得只要是自己選拔的人才都是正確的,都是優秀的。
魏晉時李康在《運命論》之中說:
「古之王者,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古代的明君是以一個人的力量去幫助全天下,讓全天下的百姓都過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讓全天下的百姓都來伺候自己。
歷朝歷代這種說法層出不窮,但改變不了一個歷史事實就是,隨著封建歷史的不斷加強,皇帝的權威是在不斷的加強的,這就改變不了一個事實,歷朝歷代的統治,都是讓全天下在侍奉自己。
而絕對的權力,就是腐化和墮落最好的滋生土壤。
一般在王朝初期,開國明君們知道來之不易,意識到創業的艱辛都會兢兢業業的工作,勤勤懇懇的治理國家都會取得很好的發展。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君主的後人們就吃不到這種苦,意識不到這種危機,他們一生下來就過著優越的生活,而不是想著如何給全天下的百姓以最好的生活,最大的目標就是如何爭上王位。
所以他們對人才的認識也不一樣,對他們來說有用的人才就是如何幫他們爭奪王位,爭奪權力,如何服務自己,讓自己過得舒服,過得開心,而不是如何去服務人民,如何去治理國家,讓這個國家的百姓過得舒適,過得開心。所以這樣導致了皇帝選拔人才的本身,出發點就是不一樣。
所以在這種指導思想上選拔出來的人才都是善於鑽營,善於鬥爭,善於圍繞權力謀私,而不是為了這個國家為了人民利益服務。
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歷代王朝末期奸佞小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勢必對忠臣義士進行打壓,再加上昏君提供了打壓的契機,從而形成人才逆淘汰現象的出現
考慮完君主的問題,再從「人才」本身的角度出發。古人經常講朝廷有人好做官,人才的選拔,其實更多的並不是皇帝直接去選取人才,而是下面的官員在選拔人才,所以他們更多的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選取對自己今後有利益的人才,選取以後會聽自己的話,會在朝廷為自己站臺,會在皇帝面前為自己說好話,會和自己形成利益集團的人。
這也就是《韓非子·顯學》之中所說的:
「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
但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對於人才本身來說,是正道,但也是一條艱難跋涉的道路,那些在亡國之君的手中迅速上位的小人們,自然不願意順著這條辛苦的道路上升。他們大都以幸進之身成為國家大臣,當然會受到正常渠道升上來的官員們的抵制。
也許一開始他們只是提拔了一個兩個,這種現象並不普遍,但是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勢,為了和別的利益集團鬥爭,他們不得不壯大自己的集團勢力,也就不得不提拔更多人才到自己的圈子裡面,那種真正的人才或許並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想要的只是自己這個圈子裡面的聽話的人,所以一些真正的人才可能就這樣被淘汰,流失掉。
而一旦形成這樣的利益集團,人才的選拔就更加不受控制,只能是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越來越差。
唐太宗李世民說: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對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來說,「人」的作用,當然不止是參考自己的得失,皇帝只是一個人,他也不是銅頭鐵臂,也不是三頭六臂,他也是個普通人,也是平凡人,所以他需要很多人才來輔佐自己,如果一旦人才的選擇出現了大的問題,遲早就會影響到這個朝代,這個統治者的王朝。
如果人才逆淘汰現象開始出現,那麼統治基礎不穩,甚至國破家亡,也就是時間長久的問題,而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