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嫉妒貓的不是狗,是人。
網際網路是屬貓的,任何一個偶像藝人的粉絲都不會有全球貓民的數量多,貓靠刷臉刷成了這個時代的超級頂流。
為什麼貓會那麼受網際網路歡迎?這是一個價值百萬美元的問題。Netflix最新紀錄片《網紅喵星人》(#cats_the_mewvie)採訪了湯不熱、YouTube、ins等新媒體研究者,以及十餘只擁有2萬-630萬粉絲的網紅貓博主,梳理出了一條網絡貓紀年,同時得出個驚人卻不意外的結論:
網際網路是一個貓公園,搞定「貓」就能搞定整個網際網路。
網紅貓的20年進化史網際網路的貓紀年分成三個階段:論壇時期、播客時期,以及社交媒體時期。
論壇時代:表達欲在發芽早期論壇的「版聊」如今看來有很大的局限性,發帖、跟帖的拉鋸不利於親密感的建立。大多數人享受隱藏在一個ID後的自在,對著陌生人發一張搞笑圖、一段胡話,而貓只是其中一個並不突出,但很可愛的方式。
很多人以為網際網路的貓文化起因是娛樂,但其實是因為「表達欲」,第一隻網紅貓不是實體的貓,而是一串符號。
1998年一隻叫吉庫的貓誕生了,它是由Shift JIS編碼(日本的ASCII)創造的符號貓。通過符號的堆砌,人們給它換表情、換姿勢,表達出文字無法言盡的感受,簡單卻浪漫。
2005年YouTube等播客網站誕生,讓三件從未有過的事成為可能:第一件事,每個人都可以自主發布、分享(視頻)節目;第二件事,人們可以用便捷、低成本的設備拍攝、製作視頻;第三件事,傳播的地緣關係被打破了,在莫斯科唱歌能讓墨西哥聽到。這三點都極大地刺激了普通網民的創作欲,而貓是一種非常易得、備受喜愛的題材。
社交媒體時代:尋找認同這是網紅貓成形乃至成精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裡網紅貓的價值開始套現。
2010年ins、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爆發,而真正讓「社交媒體」這一概念成立的,是在打破親友圈壁壘的那一刻,每個人自願在平臺上「曝光隱私」,以此從陌生人那裡獲得關注、認同。而用戶強烈的分享欲,讓原本只有文字與圖片發布方式的社交媒體(後期出現視頻等)變化出新的打法:圖文,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表情包。
而貓,顯然比大多數「人」更吸引「人」。
去年12月去世的Bub曾是貓界的頂流,生前它創造了貓咪撈金史上的奇蹟,「營業」七八年預計收入達數百萬美元,拍過電影、出過書、開過見面會、開網店,還有檔屬於自己的網絡節目,採訪過米歇爾·歐巴馬。
擁有專屬節目的貓BubBub的主人Mike在《網紅喵星人》中表示,Bub的成名完全是個意外,起初他只是因為Bub先天畸形卻很可愛想分享給親友們所以建立了帳號,沒想到經過幾翻內部傳播之後成功出圈,並搭上了平臺起飛的順風車,收穫了630萬粉絲。
對於這個足以讓人嫉妒的數字,Mike在節目中說過段很「熟悉」的話:「我從沒想過當網紅,我反對當網紅。」這話被製作組現場吐槽:「那你不還是在當網紅?」
近幾年來許多貓(背後的人)開始模仿Bub等貓的成功。第一波網紅貓紅得莫名其妙,第二波網紅貓則帶著設計,比如一年漲5萬粉,兩年破15萬,這樣明確的目標背後是明確的商業定價:
幾萬粉絲的號發一條廣告幾百到1000美元,而百萬級的號發一條就可以1.5萬美元。
但是新晉貓想出道困難重重:錯過平臺增長期,怎麼漲粉?如何樹立辨識度,可愛出新高度?
對於現役網紅貓來說經營壓力也大:粉絲的新鮮感如何維持?怎樣賣廣告不讓粉絲反感?
這些問題當然在《網紅喵星人》中沒有給出統一的答案,但可以看到許多網紅貓up主的選擇是讓貓變得更特殊、更難以替代,比如讓貓遠足、讓貓遊泳、讓貓穿時裝,效果最好的一隻「戶外旅行貓」在一年半內收穫了100萬粉。
主人給貓做造型策略之外,這些網紅貓up主的每一條更新都充滿設計感:圖片精修恨不得重新畫一遍,文案反覆編輯追求字字誅心。到這時候,網紅貓已成為一個道具。
原圖↓↓↓
精修圖:(這貓都快羽化升仙了)↓↓↓
正是這樣的經營焦慮促生了貓咪營銷,有專門的公司為品牌對接網紅貓服務,有一個叫做「ins上的貓」的盤點類帳號,成為此類公司最大的客戶。這個帳號靠每天轉發網友的萌貓圖片聚集起巨大的社群,光在ins一個平臺上就擁有180萬粉絲,一天能收到上千條投稿。
而經營者,一對小情侶,僅需要坐在家裡刷刷手機點讚轉發,就能倒流成百上千粉絲,由此又一顆貓界的新星冉冉升起。看來小貓咪也搞拜碼頭這套的啊。
那麼人對於貓的「使用」何時是盡頭呢?
對很多已經大紅的貓咪up主來說,甚至連死亡都無法阻止貓咪「生產價值」。拿去年過世的Bub來說,專門兜售它周邊的網店運營依舊、供不應求。早已累積充足的影像素材持續發布,讓Bub等網紅貓「永生不死」。這種觀點似乎對貓「不太公平」,但很現實。
近年來網際網路上越來越多的貓被關注不是因為可愛,而是因為「特殊」,在網紅貓裡有非常大的一個群體來自殘疾貓。除了坐擁630萬粉絲的侏儒貓Bub,還有盲貓、獨耳貓,甚至唐氏症候群貓,粉絲們對所有貓類公平的愛,讓這些貓成為動物福祉的象徵。
就如同明星熱衷樹立正面形象一樣,這些網紅貓也在成名後承擔起更多社會角色,熱衷於分享公益信息以及成立救助基金。如果說人類利用網紅貓賺錢的話,那這些錢也惠及了一部分弱勢群體貓。
雖然《網紅喵星人》的重點調查範圍在歐美,但情況大體跟我國相符。為什麼熱搜上流水的明星、鐵打的貓咪?原因主要有五點:
1、大眼睛小嘴巴這樣幼化的長相能激發人的母(父)性,進而轉化成消費欲;
2、貓是網絡淨化器,可以將人類的注意力從大量負面信息中拯救出來;
3、人永遠無法徹底了解貓,因此會永遠對貓保持好奇;
4、打破語言屏障,貓是一種沒有文化間隔的喜好;
5、與貓相處是一種非常穩固又很私密的關係,能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網紅喵星人》看到最後我們竟然發現,無論文字、圖像、視頻……網絡貓文化如何複雜呈現,其本質都是在緩釋人類對於「親密感」的渴求。
有一個遊戲可以幫我們理解網紅貓跟人類的互喻,2003年出現了一個叫做「無限貓」的攝影接龍網站,玩法是拍下自己的貓看著屏幕裡的另一隻貓在看其他貓在屏幕裡……這樣雞生蛋蛋生雞的無限循環。
17年過去了,這個接龍遊戲仍舊在持續,當第1848隻貓看著屏幕裡前1847隻貓的重重背影,它視線的方向勾勒出時間的縱深,在那個難以辨別的深淵裡,人們早已看不清起點,而事實上在那裡第一隻貓的眼睛盯著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