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夏洛的網》,如同《小王子》一樣,適合所有人閱讀。
甚至,作家嚴鋒說:「我覺得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應該只有兩種人存在,一種是讀過《夏洛的網》的人,另一種是將要讀《夏洛的網》的人。」
也許看起來,有些絕對,但也足以看出,《夏洛的網》在這位作家心中的份量。
這本書雖然是兒童文學,但卻是一本探討有關友情、愛、生命,以及成長等方面的好書。
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農場內,主角是蜘蛛夏洛和小豬威爾伯。
在農場主朱克曼家的穀倉裡,小豬威爾伯的命運將同它的同類一樣,做成火腿。
威爾伯內心充滿深深的恐懼和絕望,然而,身形弱小的蜘蛛夏洛卻挺身而出,對威爾伯保證:「我救你。」
於是,夏洛用自己的絲在豬欄上多次織出網上文字,人們看到後驚呆了,認為威爾伯是一頭神奇的豬。農場主也開始優待它。
後來,在集市大賽中,威爾伯再次憑藉夏洛織出的字贏得了特別獎,並可以安享未來。
但此時,蜘蛛夏洛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溫馨的故事,圍繞著小豬威爾伯的生存問題,牽出了一段真摯的友誼,一場對生命的意義的探討。
生命的意義是活得有價值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哲學家們一直在求索的問題。
但,一隻蜘蛛也有自己的想法。
夏洛對威爾伯說:「生命到底是什麼?我們出生,我們活上一陣子,過上一陣子,我們死去。一隻蜘蛛,一生只忙著捕捉和吃蒼蠅是毫無意義的,通過幫助你,也許可以提升一點我生命的價值。誰都知道人活著該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在夏洛眼中,雖然生命很短暫,但也要活得有價值。這也是它再三幫助威爾伯的原因。
正如巴金在《給家鄉孩子的信》中說:人活著不是為了白吃乾飯,我們活著就是要給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一心為自己,一生為自己的人什麼也得不到。
這一點與愛因斯坦提出的「豬欄的理想」如出一轍。
愛因斯坦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它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認為如果生活只追求安逸和快樂,就像豬欄中的豬,沒有理想。
對於夏洛而言,本可以安穩的織網,過著短暫的一生,春天出生,秋天結束,但它卻竭盡所能的幫助威爾伯,最終救了它的命。
在豬欄的理想生活和更有意義的生活中,夏洛選擇了後者。
有「活」的自由,再談生命的意義
夏洛一直在追求生命的價值,但對於小豬威爾伯而言,能否活著才是這一切的前提。
農場中的豬,最終的命運是什麼呢?
做成香腸、火腿。
威爾伯知道自己最終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因此整日擔心不已。
母鵝建議威爾伯逃跑,它聽從母鵝的建議,撞開鬆動的欄板,從圍欄中逃了出去。它走在農場裡,享受著自己與世界之間,沒有東西擋著的感覺。母鵝將威爾伯逃跑的消息散播出去,農場裡的動物們都想看看,同時為它感到開心。因為,自由是每個圍欄動物的美好期望。
正如,王小波在《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寫道:「我已經40歲了,除了這隻豬,我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命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懷念這隻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談到的那隻豬,不認命,追求自由自在。顯然,王小波懷念的不是豬,而是追求自由的那股勁。
如同威爾伯一樣,它一直擔心自己的命運,為了改寫命運,豁出去了。
或許,農場中的動物們都擔憂過自己的生命,或許他們從沒想過,只是每日吃飯、睡覺,日復一日,等待走向生命終結的那一天。
無論哪一種,它們都沒想過要逃出去。
雖然,威爾伯最後沒能成功逃出,因一桶熱乎乎的泔水吸引,被人抓住了。
但它卻有逃出去的想法,不甘心自己的命運被如此安排。
此時,生命的意義首先是要活著,有生的自由。
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最終,威爾伯的命運被改寫了。
威爾伯被農場主悉心照料著,有熱乎乎的泔水和暖和的窩棚,過起了愛因斯坦口中安逸快樂的「豬欄的理想」生活。
但它並沒有就此停下來,而是信守曾經的承諾,守護夏洛的卵袋,悉心照料它的孩子們。
夏洛追尋生命價值的精神,在威爾伯身上延續。
那麼,我不禁要問,如果夏洛沒有卵袋需要守護,有了生的自由,威爾伯是追求安逸幸福的生活還是有意義的生活呢?
其實,這也是叩問每個人的問題。
當然,選擇什麼樣的生活完全取決於個人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區別在於它們二者分別意味著什麼。
在《積極心理學》一書中,心理學家曾做過一次研究。
他們對400名美國人進行調查,詢問他們對「生活是否有意義或感到幸福」的看法。
心理學家從被研究者們反饋的想法中總結出:幸福的生活,「得到」更多;有意義的生活,「給予」更多。
比如,當我們終於吃上了盼望已久的大餐,與歸還一位失主急用的文件,心中都會充滿喜悅。
但不同的是前者滿足了自己的欲望,後者為他人做了貢獻。
幸福的生活,通常讓人感覺安逸,少有壓力和煩惱。本質上,是滿足欲望的生活。
有意義的生活,滿足自我實現和價值感,用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話而言,這是通過對他人是否有意義來體現的。
這樣看來,生活幸福,不一定有意義,但有意義的生活,會讓人感到幸福和滿足。
有意義的生活,令世界因我而不同
其實,夏洛和威爾伯都選擇了過有意義的生活。
那麼,當我們選擇了過有意義的生活,該如何追尋呢?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說: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就是「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務一個超越自身的東西。」
在激勵著千萬人的《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中,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給出了他的答案。
弗蘭克爾是猶太人,納粹時期,他們全家人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最終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在非人的待遇中,弗蘭克爾找到了絕境中生存下去的意義,由此支撐他活下去。
弗蘭克爾認為,人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從事某項工作或事業;體驗某件事或面對某個人;遭受苦難時採取何種態度。也就是在工作、生活中,我們可以去發現生命的意義,去選擇如何面對萬事萬物。
正如比爾·蓋茨一直致力於慈善事業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到蓋茨夫婦為何要做慈善?他說因為做慈善有意義,也有趣。慈善是他們一家人的生活。
雖然我們只是普通人,身處平凡的位置,不一定富有,也未必有改變別人命運的機會。
但實現生命的價值並不是我們擁有什麼,而是選擇做什麼。
選擇的背後是一個人對世間萬物的價值觀。
沒有人的生命,註定會發生不同尋常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世界因我而不同」這句話,不再遙遠,虛空,就是一次次實實在在的行動,所帶來的改變。
比如:
攙扶一位行動緩慢的老人過馬路,也許解救了老人陷於車流中,不知所措;向陌生人報以微笑,也許會幫他暫時走出憂鬱或孤獨;對快遞員說聲「辛苦了,謝謝」,也許給冬日中仍在送件的他一些溫暖。我們或許無法選擇生活環境,卻可以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充滿善意、關切,還是冷漠、疏離?
這將影響著我們生活及生命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