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豬瘟時代 生豬養殖產業和豬價迎來「大變局」

2020-11-27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不同周期下影響生豬供給的主要因素

  長期以產業內在周期性規律為主導

  長期來看,生豬價格波動以產業內在供需為主導,養殖的可變成本可作為豬價底部的支撐信號。此外,外部突發事件,比如極端惡劣天氣、嚴重的傳染疫病、國家調控政策等,也常對豬價造成強烈影響。

  其一,產業規模化和行業集中度的影響。我國生豬養殖呈現典型的蛛網模型,散養戶根據市場價格快進快出,豬價變化帶來的生豬產量的波動幅度大於需求波動幅度,進而造成供需錯位,是形成豬周期的主要原因。

  在非洲豬瘟的刺激下,生豬規模化養殖有望加速推進,行業飼養水平和養殖效率的提高有助於形成更加穩定的生豬供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豬價的周期性波動。儘管豬周期是由供需錯位觸發的,但其核心仍是由豬的生長周期決定的。當規模化養殖步入深水期,季節性需求導致的小周期性波動開始取代供需失衡導致的大周期性波動,常規的周期性變化逐漸模糊,由疫病等外部重大突發事件引發的非常規周期將成為豬周期的核心變量。

  其二,養殖成本的影響。在供過於求的買方市場中,價格底部由可變成本而不是完全成本決定。對於養殖場來說,只要價格還在可變成本之上,就不會停止生產。當豬價下跌至散養戶的可變成本以下,大量散戶就開始退出市場,當豬價進一步下跌至規模養殖場的可變成本以下,就意味著整個行業都處於現金流斷裂的虧損狀態。為了阻止供給的進一步收縮,市場價格將維持在成本線附近。

  生豬養殖的完全成本=廠房折舊+仔豬出生成本+出生至育肥的可變成本

  其中,仔豬出生成本=母豬產能折舊/PSY,可變成本=飼料成本+防疫成本+人工成本+水電成本。

  飼料成本方面,按照商品豬不同生長階段的增重速度及料肉比,計算出各階段所需飼料用量,約900元;防疫成本方面,根據商品育肥豬所需接種疫苗及驅蟲藥單價和防疫所需劑量,計算出頭均成本約56元;水、電、煤成本約15元。人工成本方面,規模養殖與家庭養殖差異較大。規模養殖場自動化程度高,平均一個飼養員可以同時育肥500―1000頭商品豬,按照月薪4000元計算,頭均人工成本僅48元。家庭養殖需要考慮到維持家庭生活支出的費用和僱傭工人的費用,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約為2880元,再加上衣著和住房支出,夫妻二人年內基本消費性支出約11300元,另外每養100頭豬還需要僱傭一名工人,最終家庭養殖的頭均人工成本約235元。

  表為育肥豬生長不同階段飼料成本估算

  經過計算可以得出:我國規模養殖的可變成本大概在1019元/頭,合9.3元/公斤,家庭養殖的可變成本約1206元/頭,合10.9元/公斤。

  其三,國家政策的影響。2015年起,出於優化生豬產業布局、保護南方水網的目的,農業農村部對生豬生產進行全國性區域分類規劃,促使產能從南向北轉移。然而,個別地方生硬、僵化地理解國家環保政策,甚至採取「無豬市」「無豬縣」這種簡單粗暴的措施。受養殖周期約束,生豬產能增長本身就較為緩慢,非洲豬瘟疫情與環保風暴的時間窗口重合導致「南豬」產能下降的速度遠大於「北養」產能增長的速度,生豬產銷區供需急速失衡。

  2019年下半年以來,國家採取了多項措施,鼓勵支持農戶養豬,目標是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恢復到接近常年水平,2021年恢復正常。其中提到,各省都要保有一定規模的養殖量,區域內大致做到供需平衡,特別是南方及大中城市周邊地區,要確保一定的自給力,未來我國生豬區域產能分布將更趨平衡。

  中期能繁母豬存欄和MSY起決定作用

  理論上生豬的補欄要經歷能繁母豬補欄和商品豬補欄兩個階段。

  能繁母豬補欄(約324天):祖代種豬配種後,經過114天的妊娠,產下後備母豬,而後備母豬在6―8月齡初次配種,成為能繁母豬。

  商品豬補欄(約183天):能繁母豬產下仔豬後,經過28天哺乳、35天保育、4個月生長育肥,出欄流入市場。

  因此,能繁母豬存欄量是生豬市場的核心產能,從根本上決定了未來6個月生豬供給的整體規模。2020年上半年,生豬出欄2.5億頭,較2019年仍然下降20%,對應去年5―8月母豬存欄的低點,而6月起,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首次出現同比和環比雙增,母豬產能穩步恢復,預計年底到2021年一季度,商品豬產能大量釋放。

  圖為能繁母豬月度存欄量和同比(單位:萬頭、%)

  MSY(Market pigs/Sow/Year)是每頭母豬每年能夠出欄的商品豬頭數,它決定了豬場擴張的效率。我國生豬養殖的MSY伴隨養殖技術的發展逐年提高,但受限於缺乏官方統計數據,一般只能根據年末生豬出欄量/6―8個月前能繁母豬平均存欄量進行估算。這種方法的缺陷在於忽視了母豬配種率、窩產水平結構等生產效率的動態變化。預計豬瘟暴發前,產業平均MSY在2018年已經達到20.3。

  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大量養豬場直接將三元育肥母豬留作種用,能繁母豬產能在高補高淘中緩慢恢復。三元母豬的杜洛克血統導致其容易肥胖,進而引起長時期不發情或發情不明顯、不易配種、配種後也不易受孕、生產後容易壓死仔豬,嚴重影響養殖效率,限制商品豬產能規模。不過,由於二元擴繁效率遠大於三元,三元逐步被淘汰是必然過程。

  圖為二元母豬與三元母豬繁殖性能差異

  短期主要看出欄量、出欄均重、進口和拋儲情況

  商品豬的出欄數量和出欄均重直接決定短期內流入市場的豬胴體數量。生豬的出欄量存在比較明顯的季節性規律。夏季高溫天氣,母豬易乏情、配種率低,以至於冬天出生的仔豬數量偏少,進而導致二季度商品豬出欄量為全年最低水平,隨後逐漸增加,並在四季度達到高峰。具體數據上,可以將農業農村部每月發布的定點屠宰數據作為參考指標。

  圖為生豬季度出欄量(單位:萬頭)

  生豬的出欄體重常常受養殖戶壓欄行為的影響。如果預期未來豬價上漲,那麼養殖戶傾向於壓欄惜售,且壓欄的程度取決於壓欄成本。通常,外三元豬體重超過110公斤後,生長速度趨緩,甚至停滯,料肉比迅速提高。另外,生豬體重越大,肥膘比例越高,銷售品質越差,屠宰場會對超重豬壓價。一旦養殖戶普遍過度壓欄,形成養大豬局面,就會對遠期豬肉供給造成壓力。

  生豬的出欄體重也呈季節性規律。一般在春節前,出欄體重達到一年中的最高點,這時屠宰場幾乎不會壓價收購。夏季高溫導致生豬疫病頻發,加上6―8月為豬肉消費淡季,這期間養殖戶大概率加快出欄節奏,從而導致出欄體重下降。

  年初以來,養殖戶傾向於提高商品豬出欄均重,以擴大銷售利潤,部分彌補了出欄數量下降的損失。9月以來,天氣轉涼,大肥豬需求增加,四季度出欄體重有望維持高位。

  我國的活豬進口以種豬引進為主,數量上呈現比較明顯的周期性特徵,但由於進口檢疫程序複雜且成本高昂,直接進口豬肉成為短期內增加供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過去,我國豬肉年進口量不足50萬噸,進口對市場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而2015年以後,隨著國內豬肉供給缺口的擴大,進口熱情升溫。今年1―7月,國內累計進口豬肉及豬雜碎338萬噸,同比增長98.2%,其中豬肉進口量為255.3萬噸,同比增長155.07%。

  全球豬肉貿易量有限,但2019年除我國外,越南、韓國、緬甸、菲律賓等豬肉消費國也暴發了非洲豬瘟,亞洲各國進口競爭加劇。在產能緊缺時期,進口對平抑超高豬價產生了良好效果,但長期是否能扭轉趨勢有待觀察。

  我國的生豬生產以豬糧比(生豬和玉米價格比)作為預警指標,豬糧比在5.5―8.5之間為安全區域。當豬糧比持續低於4.5時,中央帶領地方展開收儲;當豬糧比價跌破4.5時,國家發改委牽頭擴張儲備規模;若豬糧比持續低於4.5,並出現養殖戶過度宰殺母豬的情況,則開啟母豬補貼。同樣的,當豬糧比超過9時,中央帶領地方展開拋儲,進一步上漲,超過9.5時,將進一步擴大拋儲規模,並研究其他調控策略。

  2019年9月開始,中央儲備凍豬肉投放市場,年內累計投放7次,共17萬噸。2020年1月至今,累計投放35次,共60萬噸。不過,豬肉作為一種生鮮品,不能像白糖、棉花等其他農產品一樣長期保存,這註定了儲備規模很難大幅增加。

  雙疫情背景下生豬養殖產業之變

  防疫和飼料成本雙升

  飼料與防疫是生豬養殖的上遊,決定了生豬養殖的成本和效益。一般情況下,標準化規模養豬場防疫成本不超過養殖總成本的2%,而飼料成本佔比達到60%。不過,非洲豬瘟發生以來,規模養殖場普遍加強消殺工作、提高生物安全防護水平,防疫成本隨之增加。

  根據加工程度的不同,飼料分為預混料、濃縮料和全價料。預混料=維生素+礦物質+載體,濃縮料=預混料+蛋白質飼料,全價料=預混料+蛋白質飼料+能量飼料。預混料與濃縮料都是半成品飼料,不能單獨飼餵動物,只有全價料才是配合飼料的最終產品,能夠直接使用。根據營養學特性,飼料又可分為能量飼料、蛋白質飼料、粗飼料、青綠飼料等八大類。以玉米為代表的能量飼料和以豆粕為代表的蛋白質飼料用量最大,二者價格的波動決定著養殖成本的變化。

  表為國際飼料協會對於飼料種類的劃分

  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玉米臨儲拍賣結束,累計成交5550萬噸。臨儲庫存拍賣完畢,15次拍賣均為高溢價成交。大豆種植補貼力度遠大於玉米,每畝在200元以上,農民選擇輪作,還可以獲得額外補貼150元/畝,故2020年東北主產區玉米種植面積較2019年明顯下降。加之陸續遭遇冷空氣以及颱風「巴威」、「美莎克」和「海神」,部分農田出現內澇、作物倒伏甚至折損現象,局地災情嚴重。一方面,倒伏導致玉米籽粒容重降低、黴變風險提高,優質玉米比例下降;另一方面,大面積倒伏增大玉米收割難度,收割用時延長,新糧上市延遲。利多因素強化了農戶和貿易商的看漲心理,雖然部分農戶滿意當前價格,但持有「賣跌不賣漲」的想法,現在玉米市場處於有價無市狀態。玉米價格已經處於歷史高位,且近期一直窄幅徘徊,預計11月中旬開始,新季玉米就要集中上市,對期貨價格起到平抑作用,但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較小。

  三季度以來,進口大豆大量到港,油廠壓榨量連創新高,短期豆粕供給充足。根據cofeed的數據,截至10月30日當周,因部分油廠停機檢修或豆粕脹庫停機,整體開機率為59.79%,較前一周下降3.4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沿海油廠周度壓榨量為209.34萬噸,環比下降4.72%。不過,未來兩周,壓榨量預計逐步回升。下遊豆粕提貨積極,但庫存絕對值高於歷史同期水平,短期內豆粕價格預計在3100元/噸一線振蕩,而遠期受生豬存欄周期性增長的拉動,加之拉尼娜天氣激發外盤反彈潛力,上方存在較大想像空間。

  屠宰行業開工率下滑

  作為連接養殖和消費的紐帶,屠宰場具有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在豬價下行階段,養殖戶急於出欄,往往是屠宰場低價收購生豬的好時機,不少屠宰場除了國家分配的儲備任務外,還會趁機儲備一定數量的凍肉,以備旺季出售。而在豬價上行階段,養殖戶傾向於壓欄惜售,實際出欄商品豬數量下滑,屠宰場收購成本增加。此時,屠宰場就會對養殖戶展開壓價收購,常見的做法如拒收大豬、外形和品種不好的豬、病豬和出肉率低的豬等。

  非洲豬瘟暴發以來,豬源從散養戶到規模場的轉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屠宰場的議價能力,高豬價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打擊白條肉消費需求,屠宰場開工率持續下滑。不過,2021年起,全國將逐步禁止活豬調運。按照國家規定,只有取得屠宰A證的定點屠宰企業的產品可以銷往全國各地,而取得B證的小型定點屠宰場的產品,僅限於在本鄉鎮以下的市場銷售,這意味著只有定點屠企有資格展開豬肉跨省調運,其議價話語權與開工率有望提升。

  圖為定點屠宰企業周度開工率(單位:%)

  新冠和非瘟疫情分別影響短期需求和長期供給

  農產品傳統的分析邏輯中,需求往往高度依賴供給變化。除非居民偏好有顯著改變,否則需求端不作為分析重點。我國居民長久以來飲食習慣固化,動物蛋白來源結構穩定,豬肉佔肉類消費的比重約為60%。而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肉類消費量具有較大增長潛力。

  新冠肺炎疫情激發了需求端重要性的提升。2020年上半年,疫情令外出就餐需求受到明顯衝擊,全國生豬均價最低跌至27元/公斤,累計跌幅近30%。下半年,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防控,企業復工、學校開學,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餐飲收入環比增長10.3%,同比下跌6.1%,加速恢復至往年正常水平,生豬價格再次反彈。

  後期生豬出欄量將穩步增加,但四季度豬價並不悲觀,一是三元母豬佔比仍然偏高,限制了生豬產能的擴張;二是年底處於季節性消費旺季,預計豬價將在30―40元/公斤的區間內高位振蕩。

  各大養殖集團上半年補欄積極,下半年又有大量規模養豬場投入建設,隨著存欄結構的改善和母豬產能的擴張,2021年一季度開始,生豬產業將逐漸邁入產能釋放期,屆時,豬價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圖為全國外三元生豬價格走勢(單位:元/公斤)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jh

相關焦點

  • 養殖快報丨豬價即將迎來「16元時代」?又1好消息,生豬價格要起飛?
    聯農會養殖資訊: 各位養殖戶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的聯農會行業資訊來了。主要分享的內容有: 豬價每公斤漲幅達1塊,即將迎來「16元時代」? 國家林草局:對野生動物養殖戶的停業補償工作已完成90%以上。
  • 豬價上漲飼料價跌 生豬養殖曙光初現
    豬價加速上漲推高養殖利潤   進入3月,生豬價格猶如坐上了「上漲快車」。數據顯示,3月以來,全國外三元生豬均價重回14元/公斤上方,豬價上漲勢頭顯現。截至3月11日,全國外三元生豬出欄均價達到15.56元/公斤,創下今年以來價格新高,較2月11日上漲29.45%。
  • 生豬養殖行業「因禍得福」對生豬養殖企業最是利好
    11月豬價和肉價明顯下滑,而且我國生豬生產恢復勢頭明顯,漲價預期也在降溫,據農業農村部監測全國豬肉價格已連續4周回落,降幅超過20%。雖然12月份初豬價的漲勢較為明顯,但很快就開始橫盤了。不過,即便如此養殖龍頭們依舊在加速擴張。很多人都說生豬養殖行業「因禍得福」,當然部分人得到了禍,部分人得到了福,對生豬養殖企業而言最是利好。農業農村部表示生豬生產工作在全面的向好,毫無疑問,養豬的多了,能繁母豬產能回升,價格自然就下降了。
  • 招商證券:非洲豬瘟全面復盤與推演,2019年豬價上漲或成定局
    在這個過程中優秀企業成本與行業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龍頭地位更加穩固。而流通領域主導權將更多的向屠宰場傾斜,肉類的冷鏈物流發展也將迎來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 1、防疫措施:調運環節監管不斷加碼,產銷區豬價分化明顯 疫情發生後,農業農村部重點管控生豬調運環節,監管政策不斷加碼。
  • 生豬產能恢復,豬價下降成定局,明年雞價、牛價、羊價會怎麼樣呢
    一轉眼2020年也就剩下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了,今年對於養殖戶來說整體還是比較友好的一年,生豬價格雖幾經沉浮,但豬價始終在14元以上,一頭豬的利潤也始終沒跌破1000元,因為豬價一直比較理想,養牛戶和養羊戶今年也都賺到錢了。唯獨養殖肉雞和養殖蛋雞不太理想,好點的時候處於成本線上下,差的時候甚至是巨額虧損。
  • 豬價上漲飼料價跌生豬養殖曙光初現
    豬價加速上漲推高養殖利潤  進入3月,生豬價格猶如坐上了「上漲快車」。數據顯示,3月以來,全國外三元生豬均價重回14元/公斤上方,豬價上漲勢頭顯現。截至3月11日,全國外三元生豬出欄均價達到15.56元/公斤,創下今年以來價格新高,較2月11日上漲29.45%。  生豬價格持續回暖也推高了養殖利潤。
  • 印花稅將有大動作!豬價13連漲 豬產業高增長股來了
    A股歷史上印花稅歷經9次調整,每次調整後市場上均會有顯著波動,更多為情緒上影響。豬產業個股開門紅,龍頭牧原股份漲停2021年首個交易日,豬產業個股集體上漲,萬得豬產業指數高漲7.21%,共9隻個股漲停,其中龍頭股牧原股份開盤半小時內漲停,總市值單日高增288.96億元,再次站穩3000億元。
  • 豬價「高光」時刻:粗放管理時代終結
    與劉明一樣的還有生豬養殖企業們。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陸續披露,豬價走高、生豬養殖企業股價飆漲與養豬業的業績虧損同時出現。「金豬」時代「金豬」時代畜禽養殖類上市公司看似風生水起,但賺錢的多集中在雞、鴨、牛養殖上。
  • 養殖戶口述「煩心事」 生豬價格迷局何解
    然而,看到全國生豬存欄量大幅增加,王有強一時間心有疑慮,擔心「量升價跌」的歷史重演。 豬價下行成共識 王有強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這還要從2018年8月我國確診首例非洲豬瘟疫情,以及我國生豬產能、豬價經歷巨變說起。
  • 生豬期貨推出 助養殖企業告別「飢一頓、飽一頓」局面
    據養殖企業人士表示,預期未來養豬業布局集中區域將趨於分散,傳統的散養戶、小規模會快速退出,專業化、規模化飼養將成為新的趨勢。此外,屠宰加工業轉型升級和上下遊結合成為新趨勢,因為屠宰加工和運輸環節對我國非洲豬瘟流行造成的衝擊和影響更甚於其他任何一個因素,非洲豬瘟的出現,暴露了區域養豬生產與屠宰能力不匹配的弊端,也使大集團意識到自己沒有屠宰場的局限。
  • 飼料及仔豬在生豬養殖成本中佔比最大
    來源:期貨日報「解析生豬產業 備戰生豬期貨」系列報導(三)「在我國生豬養殖成本中,飼料成本佔比最大,佔比56%左右,仔豬成本約佔23%,為生豬養殖的第二大成本。」某生豬養殖企業負責人告訴期貨日報記者。
  • 三季度豬價或達全年最高峰,2020全年豬價將比去年...
    5月豬價連跌,業內出現恐慌心理。難道生豬產能真的過剩了?記者從多家上市豬企了解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季度大量積壓存欄生豬近期釋放,二季度預計會是全年度豬價的最低點,接下來豬價的反彈波動是必然趨勢,且今年全年生豬供應較去年仍然緊缺。
  • 專欄| 2019 年生豬產業發展狀況、未來發展趨勢與建議
    圍繞非洲豬瘟防控,新型智能溫控系統、節水糞尿收集和輸送系統、各式烘乾房設計等不斷應用,大量新型傳感器和識別技術應用於豬只識別、體重測量和環境控制等領域,豬用智慧耳標、豬只空間位置智能識別裝置、豬只體溫等生物學指標及行為學實時監測及可穿戴設備(耳標)的開發都取得了很好進展,機器人、無人巡檢等也進入應用階段,智慧養殖迎來良好的發展機會。
  • 豬肉降價已成定局:生豬期貨盤中跌超10% 2021年豬價有望快速回落
    數據顯示,2021年1月8日,豬價行情遇冷,全國外三元豬價維持在36.43元/公斤,豬價下跌0.19元/公斤。豬價上漲止步,迎來「2連跌」,而且在全國可監測的26省市豬價均出現回落,如今,農曆年關將至,生豬期貨上市,2021年養殖戶又該如何抉擇?
  • 「豬堅強」上線!國內豬價重回40元時代,我國已正式「出手」
    隨著豬瘟疫情穩定、市場豬肉供給回升,豬肉價格也開始由50元跌至40元、30元、20元,然而,正當消費者期待豬肉價格能重回「10元時代」時,它再次反彈了。產能恢復90%,豬價卻重回「40元時代」!為何?據新華網1月9日消息,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監測的數據顯示,在經歷2個多月的下跌後,自2020年第47周起,豬肉價格開始上漲;到2021年第一周,豬肉價格已經連續第7周上漲,從39.36元/公斤漲至45.92元/公斤,漲幅達16.67%。對於豬價回馬槍般地重回「40元時代」,消費者紛紛表示不解。
  • 半個月新增非洲豬瘟173起?養豬人:這時出欄虧不虧?豬價還漲麼
    截止到2019年1月17日為止,國內共爆發非洲豬瘟疫情102起,其中家豬爆發的非洲豬瘟有100起,野豬新增的疫情有2起。疫情發生的省份總計24個。其中北方爆發非洲豬瘟疫情的省份有10個,疫情總計50起,而南方爆發非洲豬瘟的省份有14個,疫情數量共計52起。如果您想獲得最新的三農資訊、非洲豬瘟疫情信息、養殖技術請點擊文章上方的關注按鈕。
  • 生豬期貨盤中跌超10%,2021年豬價有望快速回落
    數據顯示,2021年1月8日,豬價行情遇冷,全國外三元豬價維持在36.43元/公斤,豬價下跌0.19元/公斤。豬價上漲止步,迎來「2連跌」,而且在全國可監測的26省市豬價均出現回落,如今,農曆年關將至,生豬期貨上市,2021年養殖戶又該如何抉擇?
  • 生豬期貨籌備20年後終上市,大豬吃小豬的時代逼近了
    無情豬周期 無論生豬期貨首日表現如何,這個金融工具的出現,對整個生豬產業都非常重要。 這還要從整個養豬周期說起。 對養豬人來說,從母豬受孕到仔豬出欄,一般需要10個月。
  • 生豬產能觸底反彈 生豬期貨上市首日跌逾13%
    生豬期貨上市後,大商所將根據運行情況和市場需要增設交割倉庫。此外,在風控制度方面,大商所根據生豬現貨歷史價格波動特點,將生豬期貨一般月份漲跌停板和最低交易保證金比例分別設為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4%和合約價值的5%。據悉,大商所持續研究和推動生豬期貨上市長達20餘年。為了確保我國首個活體交割期貨品種「穩起步」,嚴控各類風險,從嚴設置了生豬期貨風控制度。
  • 張利庠:跳出生豬談生豬」,中國生豬產業進入消費品牌時代
    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豬肉的價格出現大幅下滑,資本市場對生豬養殖企業的估值也開始大跌!當然也有人預測,目前中國生豬產能即將達到出欄20億頭!這是理想狀態下的預期產能,基本沒有必要達到!  一般豬周期2—3年,被認為這次是「黃金周期」,很多人認為可以維持長達五年的超級周期,現在僅用一年的時間,在年底前就要接近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