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哈利·波特的著裝、源自好萊塢大牌《飢餓遊戲》的三指手勢、日本動漫《哈姆太郎》中可愛的倉鼠形象.....這些來自海外的流行文化符號在泰國搖身一變,成了年輕示威者在街頭表達政治改革訴求的道具。
舉著哈姆太郎的抗議者
自7月中旬以來,成千上萬的泰國示威者聚集在曼谷等城市的街頭,表達對政府的不滿,要求政府解散國會、停止援引《欺君罪》威脅民眾,並重新起草由軍方主導修訂的現行憲法。據《日經亞洲評論》8月16日報導,泰國76個府中有45個出現了規模不等的抗議活動。近一個月來的連串示威也是2014年軍事政變以來泰國首度出現大規模政治集會。
示威活動無視泰國政府為遏制疫情蔓延頒布的緊急狀態令,也越來越不顧忌《欺君罪》禁止討論國王與君主制的條款。據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18日報導,君主制在泰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不可接觸的「禁區」。但8月以來,示威活動愈演愈烈,對君主制及其對政治的影響的批評也愈發響亮,有人甚至直接把矛頭指向生活作風較為奢靡的現任國王拉瑪十世(哇集拉隆功)。
在泰國,王室擁有豐厚的財富和強大的權力,超然於法律審查和政治之上。然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會主席Netiwit Chotiphatphaisal等兩位學生活動者18日在《日經亞洲評論》上發文稱,即使示威學生提出10項改革君主制建議可能讓數十人面臨被捕危險,他們也要打破禁忌,公開討論君主制在政治中的作用,呼籲君主制接受公眾的審查。
示威者多次強調,若訴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將不斷重返街頭髮起行動。泰國總理巴育多次呼籲示威者保持冷靜,並警告部分學生已經「走得太遠」。據泰國《曼谷郵報》20日報導,巴育似乎已在準備攤牌。19日,巴育指示軍事和安全機構為可能升級的學生示威活動做準備。
抗議者身穿《哈利波特》中葛萊芬多學院的院服,手持魔杖。
年輕人改變態度
街頭運動與軍事政變在泰國歷史上算是「家常便飯」,政治動蕩在泰國由來已久。但在以往的街頭運動中,主要參與者是分別支持與反對前總理他信的「紅衫軍」與「黃衫軍」。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紅衫軍」多來自他信的農村支持者,反他信派「黃衫軍」更多來自城市和中產階級。兩派爭執不下,最終導致巴育於2014年發動軍事政變,重建秩序。
BBC引述泰國瑪希隆大學政治學教授潘查達(Punchada Sirivunnabood)的話說,不同於過往「紅黃之爭」的兩極政治,近日抗議更多是代際間的衝突。潘查達說:「老一輩人大多支持政府,但是年輕人有相反的想法。」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會主席Netiwit與另一位學生活動者Suphanut Aneknumwong在《日經亞洲評論》上撰文說,一連串抗議活動的領導者多為年輕人,他們的言論充斥著亞文化圈子裡的網絡用語。年輕抗議者找到了許多富有創意的表達方式,如改編了日本動漫《哈姆太郎》主題曲,修改歌詞而將其用作反政府歌曲。抗議者還豎起「三指禮」,這是來自電影《飢餓遊戲》的動作,被看作是反獨裁的象徵。
豎起「三指禮」的抗議者
雪梨大學博士艾姆·辛朋(Aim Sinpeng)向BBC表示,泰國年輕一代慣於以顛覆流行文化的形式表達不滿情緒。她說:「這是因為他們在壓抑的環境中生活多年,這些環境並不總是允許言論自由。他們必須找到創造性的方式來繞開各種審查制度。」曾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的泰國青年藝術家小蘇(化名)也表示,人們會用文字遊戲等途徑去表達觀點,如以「小拇指」(Koi)指代去年被褫奪頭銜的貴妃詩妮娜,以避開社交媒體上不許討論王室的禁忌。
Netiwit和Suphanut認為,泰國年輕人過去被貼上了溫順、不願質疑和冷漠的標籤。在他們看來,泰國年輕人改變態度、參與政治是因為「受夠了」。巴育執掌政府已持續六年。今年2月,泰國法院還下令解散了頗受年輕人支持的新興反對黨、原眾議院第三大黨新未來黨。這讓Netiwit和Suphanut認為泰國已經走向「死胡同」,人們只有走上街頭才能表達不滿。
Netiwit和Suphanut批評政府嚴厲的封鎖措施只展現了精英階層的「無能」,讓窮人遭受嚴厲的懲罰。400萬人失業的經濟狀況讓學生在畢業之後陷入就業危機,為應對疫情的封鎖措施讓學生有時間與同樣承受著經濟困難的父母交談,傾聽他們的遭遇。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有一些前總理他信的支持者「紅衫軍」也加入到了抗議行列中。儘管如此,由學生主導的抗議能否突破「同溫層」仍有待觀察。艾姆·辛朋認為,抗議活動規模仍不算大,對政府尚未造成太大影響。
矛頭從經濟轉向君主制
《日經亞洲評論》16日報導指出,要求民主改革的抗議者正贏得越來越多學者、名人和公眾的支持。據澎湃新聞早前報導。7月18日,有數千名不滿新冠疫情期間經濟大幅下滑的示威者不顧集會禁令走上首都曼谷街頭抗議示威。這在當時就被認為是2014年泰國軍事政變後最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
8月16日,曼谷爆發的遊行活動在規模上又創下紀錄。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曼谷警察局記錄的遊行參與人數約為12000人。當地一名警察向《日經亞洲評論》表示,參與者大約有20000人。不論如何,這都是2014年軍事政變以來最大規模的政治集會。
要求總理巴育下臺、解散國會重新選舉乃至修改憲法是7月以來一系列示威活動的訴求,但抗議活動並未在一開始就將矛頭指向君主制和王室。7月18日,由學生團體「自由青年」(Free Youth)組織的一次抗議活動讓事情發生了變化。活動中,近日被捕的律師阿農打破禁忌,呼籲就君主制的作用展開公開討論。
此後,有關君主制的討論在示威抗議活動中變得活躍。8月10日,泰國學生聯盟發言人Panusaya Sithijirawattanaku宣讀了有關君主制的十項「改革宣言」,進一步突破了禁忌。
其實泰國政府的抗疫表現並不算差。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截至8月20日,泰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3389例,死亡58例。泰國公共衛生系統在世界範圍名列前茅,政府應對疫情也難言有明顯失誤。但疫情對作為泰國經濟支柱的旅遊業與出口造成重創,頹勢顯著。泰國銀行6月底預測2020年泰國經濟將萎縮8.1%。
經濟危機讓抗議者有了批評政府的口實。但據《雪梨先驅晨報》報導,抗議者的訴求不只關乎經濟,也包括憲法改革、學生議題和性少數群體權利。今年6月,泰國異議人士萬查勒(Wanchalearm Satsaksit)在柬埔寨街頭被綁架,失蹤至今。有聲音猜測政府是事件背後推手,引起眾怒。萬查勒的形象也廣泛見於抗議現場。
抗議背後的王權與軍隊困境
由「自由青年」演變而來的激進組織「自由人民」(Free People)是16日曼谷民主紀念碑周邊大規模集會的主要組織者。政府不再騷擾人們行使權利、重新起草軍方主導的憲法中有爭議的部分、解散國會是8月7日成立的「自由人民」的三個主要訴求。
將反政府與批評君主制的訴求聯繫在一起的主要因素是泰國現任政府的軍人背景。陸軍總司令巴育於2014年通過軍事政變上臺。2017年,軍政府主導制定新憲法,並於去年5月舉行大選,巴育在議會政治框架下組建新的聯合政府,再度出任總理。儘管如此,巴育的文官政府仍被視為具有強烈的軍方背景。
《日經亞洲評論》指出,2017年憲法是泰國1932年建立君主立憲制以來的第20部憲法。該憲法賦予了軍方250個委任參議員席位。這讓軍方在推選總理時有巨大的發言權,同時也有效地封堵了修憲的渠道。
美聯社指出,因為軍方有能力且多次發動政變,其在泰國政治中享有特權地位。現任政府有著深厚的軍方背景,而軍方則宣稱自己是泰國君主立憲制的保護者,以建立其正當性。《雪梨先驅晨報》指出,與現任國王拉瑪十世相比,其父拉瑪九世(蒲美蓬)長居王位,任內以一系列國家發展項目贏得了泰國人民擁護。
東南亞研究專家、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類學系副教授段穎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現任泰王之父拉瑪九世的作為對泰國國家建設乃至泰國國民性與國家認同的建構,起著極為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拉瑪九世在泰國國民心中地位崇高,也因此給其繼任者留下難題——泰國國王在泰國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被強化,因而需要耗費更大精力與能力去維持。然而,疫情期間,民望遠不及其父的當今泰王拉瑪十世並未坐鎮國內,反而帶王后和妃嬪前往德國度假。去年廢黜貴妃等事件也讓拉瑪十世的生活作風引發爭議。
針對這一政治現狀,「自由人民」組織呼籲結束軍事政變模式並解散目前所謂的國民團結政府,要求實現一個「君主立憲制下的民選政府」。
8月12日,拉瑪十世在主持新一屆內閣宣誓時公開露面。他未在講話中直接回應抗議遊行中提出的君主制改革訴求,僅呼籲各方維持秩序與和平。
彭博社報導指出,泰國政局已陷入兩難困境:要麼要求學生「閉嘴」,強硬措施可能引起進一步反彈;要麼允許批評君主制的聲音出現,這又將影響泰國政治制度的穩定。學者帕文(Pavin Chachavalpongpun)因犯有欺君罪在日本政治避難,他向《雪梨先驅晨報》表示,目前還無法判斷2020年是否將成為泰國君主制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帕文說:「很明顯,學生們已經為泰國政治樹立了新的標杆」。但他指出,只有在政治和商業圈子也支持的情況下,君主制的變革才能實現。而這樣的支持目前尚不存在。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周方冶去年泰國大選後為澎湃新聞撰文時曾指出,2014年政變後,保皇派,軍人集團和曼谷的財閥聯手掌握了泰國核心政權。泰國未來可能有兩條路徑。一是通過選舉把保皇派和軍人集團選下去。這會花較長時間,但泰國的社會、經濟會比較平穩;二是可能再次發生政變回到去年大選之前的體制,然後再經歷1992年那樣的大變局(編註:1992年5月,數十萬泰國民眾舉行反對軍人幹預政治的集會,軍方武力鎮壓導致大規模街頭流血衝突,最後泰王出面調停,化解衝突),直接進入新的小黨林立的多元體制。這對泰國社會經濟的衝擊將會極其嚴重。
如今,泰國會走出上述兩條路之外的第三條道路嗎?這還得看泰國民眾以及泰國政治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