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7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人間世 紀實人文頻道
觀看此文前,請打開下方音樂
▼
人間世·音樂肖像
NO.001 致 戴倩
音樂創作:孔祥東
肖像創作:郭 一
↓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
「4分20秒的琴聲,像是為武漢那段時光畫上句點,更像是人生新篇章的起點。通過音樂,我重新認識、審視自己;
鏡頭『咔嚓』定格的瞬間,極致的黑與炫目的光交相輝映,我看到黑白交錯的光影裡的自己……
醫務工作者像是站在黑暗與光明之間的人,站在生與死交界處的我們,通過自己的信念、力量共同託舉黎明前的太陽。」
01
戴倩的武漢記憶
還記得初到武漢時,天空灰濛濛,一片蕭瑟;
還記得穿上厚重防護服踏進病區,晃眼的白熾燈、刺耳的報警音,面對滿身導管的患者,無措惶恐。
還記得160多人的團隊,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地與死神較量,與時間賽跑,贏得勝利的喜悅感動……
當病區最危重的患者成功撤下ECMO機器,轉危為安,睜眼甦醒的那一刻,那是一種無法言語的感覺,只覺得一切都值得。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華兒女無一退縮,作為90後的我們,只是想出一份力,去效仿前輩,無畏無懼,給自己的青春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掃描下方二維碼
獲取「人間世·音樂肖像」合輯
了解更多他們與武漢的故事…
02
關於「人間世·音樂肖像」
(點擊下方視頻,觀看短片)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一下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
但,許多無交集的陌生人卻因此相逢。
在突如其來的兇猛疫情面前,SMG紀錄片中心《人間世》節目組決定深入武漢紅區,去記錄危難之中激發的人性光輝。
在武漢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肩負使命的攝製組採訪了上海援鄂醫療隊的近百位醫務人員,也記錄下了重症病房裡的生離死別。歷時數月,跨越冬夏,輾轉滬鄂兩地;氣溫逐漸回暖,《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也終於與觀眾們見面。
「我們要記錄的是多麼龐大複雜的敘事。這裡面,應該不存在什麼英雄主義,而是深重災難下,每個人表現出的德行。」總導演範士廣說道。
在第四集《臉龐》中,100位援鄂醫療隊員的戰疫記憶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因此也讓導演有了「把這些令人感動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知道」的想法和動力。恰巧在今年3月,著名鋼琴藝術家孔祥東希望和紀實人文頻道展開合作,用音樂向「逆行者」致敬,在藝術中找到一個出口,撫慰和療愈他們的心靈。
(左:郭一 右:孔祥東)
於是,我們邀請到了30位上海援鄂醫護人員來到「人間世·音樂肖像」的活動。三天中,孔祥東先生用他獨創的音樂創意,並與著名青年攝影師郭一先生的肖像拍攝做結合,為這些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們創作專屬於他們自己的樂曲和肖像照,呈現出了完整的生命之歌。
(左:郭一 右:孔祥東)
音樂家孔祥東說:「音樂的『樂』,繁體字即為「樂」,而它是『藥』的一部分——因此,音樂是良藥。」他讓每一位醫護人員在琴鍵上隨機按下四個音,隨即他便能根據這四個音,創作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來。每一段即興樂曲演奏完,都會有一個情不自禁的擁抱。雖然此前是陌生人,但音樂好像有魔力,短短幾分鐘,就把人拉得很近。
攝影師郭一說:「每一雙眼睛背後,都是一個故事;而鏡頭與光影則能結構出人的心中之光。」在孔祥東用黑白琴鍵創作出一首首音樂之後,郭一便用黑白影像,去捕捉一張張純粹的臉龐。攝影棚就搭建在鋼琴旁,一張黑幕,兩盞燈,一束光打在被拍攝者臉上。他說,他的靈感來自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莎翁的詩對我來說,就像一道光。人的存在,就是光的明暗交界線。在這個拍攝項目中,醫護人員就像遊走在這條線兩端的人,他們勇敢地走進黑暗中去,就是為了給我們光明。」而鏡頭中,他們有的眼神堅定,有的包含沉思,有的隱藏著痛苦。郭一不去幹擾,只用鏡頭忠實記錄。
在現場,郭一一邊拍照,一邊聽著孔祥東前一刻創作的「音樂肖像」錄音回放。瀰漫在整個空間的音樂,也是他拍攝的一部分。「這是音樂和攝影的碰撞,我所定格的瞬間,是音樂的一種延續。」
而這,也是對那些平凡而偉大的醫護人員們,最好的詮釋。
特別鳴謝
微博:@紀錄片人間世
微信公眾號:SMG人間世
原標題:《人物001:戴倩——人間世·音樂肖像作品》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