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裡亞葉菲莫維奇列賓(IlyaYafimovichRepin)1844年出生於烏克蘭丘古耶夫省,1863年移居聖彼得堡,進入聖彼得堡繪畫學校學習;1864年轉入聖彼得堡美術學院;1873年至1876年先後旅行義大利及法國,研究歐洲古典及近代美術,回國後勤奮作畫,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風俗畫和肖像畫。
列賓在充分觀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礎上用畫作展示了當時俄羅斯的社會生活,表現了人民的貧窮苦難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在構圖、色彩、筆觸、線條、肌理等油畫語言上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代表作品有《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伊凡雷帝殺子》《意外歸來》等。在題材選擇上,多以反映俄羅斯當時各階層人民生活,揭露專制制度為主題,特別是創作了大量的歷史人物畫。在筆觸表現上,列賓採用直接畫法,厚薄結合,早期的筆觸細膩嚴謹,真實反映出人物形象特徵,後多用概括、強勁的筆觸表現出豐富的畫面效果,使作品富有張力。
19歲的列賓在繪畫學校學習時遇到了對他今後藝術道路發展影響頗深的老師——克拉姆斯科依,克拉姆斯科依是「巡迴展覽畫派」的創始人之一,他重視理論學習,善於思考,辦事嚴肅認真,對待藝術創作一絲不苟,在學生年時代就掌握了較為熟練的油畫技巧,在用色、筆法上也都能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經驗。克拉姆斯科依與列賓的關係遠遠超越了師生情誼,只有當一個慈愛的父親發現他的兒子有過人之才時,才會這樣關心他的命運。列賓在進入美院後,還會時常去找克拉姆斯科依看他的畫,而克拉姆斯科依也會熱心的指導,並且能夠很敏銳地發現其中的問題,慢慢培養了列賓的美學觀,幫他找到了自己在藝術上的歸宿。
列賓在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從未缺席過任何課程,在經過契斯恰可夫素描教學體系的專業訓練後,他練就了過人的繪畫基本功。與此同時,列賓還常向克拉姆斯柯依學習和請教,他勤於思考,非但沒有受到學院派教學的束縛與局限,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實繪畫語言,也因此,在畢業時獲得了學生創作競賽金質獎,列賓在回憶錄裡,用一章的篇幅詳細介紹了自己隨老師學習的歷程,將自己在美院學習時期稱為「充滿幸福的蜜月」, 可見克拉姆斯科依對列賓的影響之深。由此可見,紮實的基本功,是一名成功畫家不可或缺的能力,是表現自我和畫面人物內心情感的重要技術要求。
二人為不同時期的列夫託爾斯泰都繪製過肖像,我們可以從這兩幅作品中看到其中繪畫語言的繼承與發展。
▲克拉姆斯科依 《託爾斯泰肖像》1877 布面油畫 90cm×70.5cm
克拉姆斯科依所繪製的《託爾斯泰肖像》(1877年)使用了自由概括且富有韻律的筆觸塑造了託爾斯泰沉著安靜的形象,炯炯有神的目光,流露出深邃的洞察力。仔細觀察會發現面部皮膚是由眾多不明顯的筆觸層層疊加而成,而位於陰影部位的鬍鬚則是在最初的棕色底稿上罩染或是半罩染薄塗,有著極強的造型能力,服飾的處理較面部就相對自由輕鬆一些,筆隨形走,厚薄統一。
▲列賓 《託爾斯泰肖像》1887 布面油畫 124cm×88cm
再看列賓在1887年繪製的《託爾斯泰肖像》,表現出了作家正在讀書期間認真思考的狀態,目光十分銳利,沉著冷靜。列賓採用的同樣是直接畫法的表現方式,構圖與用色上也基本一致,這幅畫的創作列賓僅僅用了三天,所以用筆更為放鬆,面部層層堆積的筆觸則更為明顯,特別是在亮部的筆觸,幾乎沒有被暈開抹平,厚實而又清晰,對於服飾的處理就更為流暢。列賓在克拉姆斯科依身邊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對描繪對象的準確概括,能夠通過直接的筆觸去表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一方面,列賓通過在學校老師的教授,掌握了紮實的現實主義繪畫技巧,練就了一手善於觀察概括人物形象,用大膽的筆觸刻畫出人物心理特徵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學習與探索,嘗試多種繪畫方式,使自己的筆觸更加成熟,更具表現力,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和筆觸特點。特別是出國學習階段,列賓在接觸學習印象派的繪畫方式後,立足於現實主義題材,使用更為大膽,更具表現力的筆觸去創作作品,與同時代的巡迴展覽畫派的畫家相比,他創作的廣度和深度都超過了同時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