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源自12世紀義大利修道士聖方濟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的倡議,他呼籲人們在10月4日這一天,「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1931年,許多生態學家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召開會議,正式提議設立「世界動物日」,以此來號召人們對動物的關心。
生態學家的最初目的是希望藉此節日喚起世人關注瀕危生物,慢慢發展為關懷所有動物。每年10月4日,世界各地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宣傳愛護動物、尊重動物,正視、善待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動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動物瀕臨滅絕。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於9月10日發布。這項研究是目前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全面的評估之一,由來自世界各地的134名專家編寫。
此項研究分析追蹤了全球20811個種群的4392種脊椎動物的數據。被監測的動物包括備受關注的瀕危動物,如熊貓和北極熊,以及不太為人所知的兩棲動物和魚類。最新的數據顯示,在世界各地,脊椎動物的種群數量都在急劇減少,自1970年以來平均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
人類對自然的日益破壞不僅對野生動物種群,且對人類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包括由於人類糧食生產方式所造成的森林砍伐,導致了陸地物種數量急劇下降。在過去的80年中,傳染病發生率急劇上升,其中近一半與土地用途變化、農業和食品工業有關。該報告引用的另一項研究表明,源自動物的疾病每年導致約25億例疾病和近300萬人死亡。
儘管境況嚴峻,如果人類採取積極的措施,這種惡化的趨勢是可控的,甚至是可扭轉的。環境保護、環境重建、動物保護、動物種群數量恢復等工作,是可以控制甚至扭轉惡化趨勢的。譬如我們國內的退耕還林工程、沙漠植樹工程、長江禁漁等做法,就是很好的例子。
人類是生存在這個地球上的生命物種之一,我們在愛惜自我同類的同時,也應當尊重其他生命。關愛動物和它們的生存環境,向更多人陳述利害關係,讓大家加入到保護動物的行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