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應有一個時代的風採,一個社會當有一個社會的風尚。垃圾分類是實現減量、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是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實現綠色發展、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更好地將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7月24日華展貓先生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學生強強聯合,走進南京江寧秦淮社區,開展了以「讓垃圾不再流浪」為主題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活動。
活動開始後,華展貓先生宣講師利用多媒體,生動又形象的為小朋友及家長科普了垃圾分類知識。通過觀看視頻、聆聽講解、趣味互動等形式,小朋友們對垃圾如何歸類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比如大家原以為廚房裡的剩飯剩菜、剩骨頭都是廚餘垃圾,但其實不然,大骨頭因為難腐蝕且質地堅硬不易粉碎,甚至有可能會在處理過程中損壞廚餘垃圾末端處理設備,因此我們將其歸類在其他垃圾中,類似的諸如榴槤殼、椰子殼等。
但其它一些如雞骨頭、魚骨頭、玉米棒、蘋果核等較軟且易腐蝕的垃圾,則屬於廚餘垃圾。臺下的家長紛紛表示:「這個小知識我們還真不知道,都以為只要是剩飯剩菜都是廚餘垃圾呢。原來粽子葉和大骨頭等堅硬、具有韌性的廢棄物進入垃圾處置設備,有可能會影響設備運轉。這真是給我們家長也上了一課!」
活動中,小朋友們積極參與,宣講師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為他們答疑解惑,讓大家更深刻的了解了垃圾分類的好處。值得一提的是,最後向小朋友們展示了貓先生智能垃圾分類房時,全智能化的垃圾分類房贏得小朋友們的一陣驚呼。與此同時,豆豆小朋友還不由自主地說:「原來垃圾分類變得這麼厲害呢,以後我一定要做好垃圾分類,還要告訴爸爸、媽媽,讓大家一起為保護大自然盡一份力呢!」
活動現場
陪同孩子一起參加活動的爺爺則表示:「我們非常支持社區多舉辦一些類似的活動,小朋友們都放暑假了,多點機會讓他們接觸環保,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家長從新聞裡也看到,南京即將實行垃圾分類了,讓寶寶們從小就培養舉手之勞的習慣,是一種素養,一種傳承。雖然垃圾分類真的要實行,確實會帶來一些不適應,但沒關係,逐漸適應,剛才你們宣講時提到的智能垃圾分類房啊,我們居民很感興趣的。活到老,學到老,將垃圾分類一起做好!」
最後,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科研學霸」與「淬鍊紅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志願者們一道向小朋友們講解航空發展史,手把手地教小朋友們組裝航模。孩子們紛紛動手操作,拼接、組裝起了承載著航天精神和夢想的小火箭。而且此次手工活動採用的都是卡紙、瓶子等可回收物,讓小朋友們在手工製作過程中也不忘記垃圾分類,把垃圾分類的種子播散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上,由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積極參與到生活垃圾分類行動中。
6月24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將按照法定程序報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後向社會頒布實施。這意味著南京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即將步入「有法可依」時代。
4月中旬以來,南京市64個小區、101個單位開展先行先試,小區試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單位規範垃圾分類設施配置,建立分類責任制度,探索源頭減量措施。目前已經撤桶並點的小區,過去長期困擾居民的垃圾桶蚊蠅滋生、臭味難聞的問題逐漸得到了解決。
在工作推進過程中,街道社區企業走進小區,通過居民議事會、入戶宣傳、垃圾分類督導員指導分類、積分兌換等措施,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不斷提高,垃圾分類成為居民熱議的話題,居民參與人數和投放準確率也在逐步提高。
垃圾分類雖然是小事,卻是最難做的簡單工作,蘊含著巨大的力量!我們希望通過一次次的活動呼籲大家從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讓垃圾分類蔚然成風,一起成為垃圾分類的宣傳者、踐行者,讓涓涓細流匯聚成海,為淨化我們的生存空間做一點奉獻,為垃圾找到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