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則沉痛的新聞。
8月22日,四川瀘縣一名女孩從小區25樓跳下,將樓下試圖接住女兒的父親砸傷,兩人經搶救無效死亡。
難以想像,女孩的父親伸手試圖去接女兒的時候,內心該有多絕望,又該有多無助。
那個父親難道不知道,25樓的高度,哪怕是一隻貓,也會把人砸成重傷的? 那一刻他早已不是一個理性的人,而是一個父親。
在採訪中,女孩的母親告訴記者,小曾患有抑鬱症,曾住院治療。
「查出孩子有病(抑鬱症)後,孩子主動提出想學鋼琴,這才報的班,還買了鋼琴。」
求醫治療後,本以為有所好轉,女孩還主動提出去學鋼琴。
卻不知,就在上鋼琴課的這一天,女兒自殺了。
花一般年紀的小女孩,為何會選擇的方式進行自我了結?
具體原因我們無從得知,也許是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又或是學校裡沒有朋友與她積極溝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心理問題不是一日兩日。
為女孩感到惋惜的同時,抑鬱症這個疾病再一次引發了大家的思考。
你這麼小,為什麼要得抑鬱症?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青少年患抑鬱症的人數迅速升高。
抑鬱症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家庭不重視,偏偏不相信,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壓力大了點而已。
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通病:當今的許多父母,沒有抑鬱症的直觀概念,也沒有意識到抑鬱症有多可怕。
之前看到過一個視頻,女孩哭著說:我真的很難受。
而她的母親卻邊打她,邊說:你這麼小,得什麼抑鬱症?為什麼要得抑鬱症?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
你以為孩子只是話少了,其實他是病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在中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有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的孩子大約有3000萬! 因抑鬱自殺的人數更多,高達20多萬。
造成抑鬱症的原因有很多種,社會壓力,重大刺激,但在我看來,家庭教育,才是造成孩子心理扭曲的最大殺手。
高壓之下的悲劇
我不禁想起那場轟動全國的北大弒母案。
兇手吳謝宇身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是一位中學老師,為人和善,可唯獨對兒子要求很高,近乎苛刻。
從小學起,吳謝宇就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自律與規矩。放學後從來不和同學一起出去玩,而是馬上背上書包回家寫作業。
從小到大被所有老師視為「天才」,無論多難的內容,他只要看一遍就全懂了。
即便提前招生進入了學霸堆積的北京大學,他也被同學稱之為「大神」,各種獎項和獎學金拿到手軟的同時,情商也很高,在班級裡有號召力,開朗幽默,樂於助人。
到這裡為止,一切都表明他似乎是一個無懈可擊的完美人才,然而問題就在於,一個人太完美,就意味著不真實。
陷入完美主義往往會走向一種極端,過分苛責自己,殊不知,那份執著的追求,本身就是人格的不完美。
尤其是從家庭的影響來看,似乎吳謝宇的表現有種在母親高壓控制下形成的強烈的自我克制。
母親控制的魔爪,無形之中,塑造著吳謝宇優秀、懂事、自律到近乎完美的假象。
控制欲,最容易發生在教師父母,或者說高知父母身上。
因為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懂得多,於是自以為是地控制孩子的人生。 悲劇也就此發生......
「兒童抑鬱症」更難覺察 「
我家孩子才8歲,這麼小,不可能得抑鬱症。」
「小孩子,哪有什麼煩惱?」
「女孩子嘛,長大了,性格內斂而已,不愛說話罷了。」
……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性格問題歸結於年紀小、不懂事,但事實上年紀小不等同於無所顧忌的快樂。
很多時候,孩子們承受的壓力並不小於成人,孩子也是會得抑鬱症。
福建《東南晚報》曾報導一則消息,泉州發現最小的抑鬱症患者,年齡僅僅3歲。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導一項調查研究,在中國,雖然只有4%的孩子被確診為重度抑鬱,需要接受臨床治療。但大約有20%的兒童出現過輕度抑鬱症狀。
其中,最令家有女兒的父母擔憂的是,10歲以後,女孩的患病率高出男孩整整兩倍! 而那些輕度的抑鬱症狀,隱匿於生活中,父母幾乎覺察不到。
孩子的這些反常行為,其實是在求救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才七八歲大的凌霄就出現過許多反常行為。
凌爸爸說過,凌霄曾經也是和李尖尖一樣,性格開朗、活潑。
因為妹妹出意外,凌霄的性格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孤僻內向。
每次父母吵架時,他不像一般的孩子會哭會鬧,而是拿著一本書坐在樓梯口等他們吵完,然後回屋裡收拾被砸壞的碗筷等物件。
乖得不像一個幾歲大的孩子。 當癲狂的媽媽揪著小凌霄的衣領,責罵他時,小凌霄害怕得連哭出聲的膽量都沒有,只敢抖動肩膀。 父母只顧著爭吵,沒人看得見小凌霄反常行為背後的苦痛。
出國之後,性格極端媽媽的折磨、和真正愛的親人分離、生活的壓力…… 所有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成了誘因,凌霄還是逃不過抑鬱症這一遭。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認為,抑鬱症與童年情感創傷有關。
如果兒時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受到過多的負面影響,留下了抑鬱的種子,在成年期就會很容易爆發。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冰山理論」。
在教育中的意思就是,孩子就像冰山,行為就是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內在的情緒就如隱藏在水下的冰山一般,不為人所看見。 注意孩子的反常行為!
當孩子的情緒出現異常,過度擔憂、恐懼、悲傷之時,行為就會頻繁出現異常。 吉林省腦科醫院醫生李甦曾列舉「兒童抑鬱症」的10個「反常行為」:
第一:睡眠習慣改變。
第二:不喜歡曾經喜歡的活動。
第三:刻意避免親戚朋友交往。
第四:思維或者注意力不集中。
第五:在學校的表現下降。
第六:食慾突然改變。
第七:能量缺失,突然變得沉默寡言。
第八:缺失自信和自尊。
第九:無價值感。
第十:自殘。
每一個「反常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句「救救我」。
警惕孩子這些反常行為,別過度指責孩子,去關注孩子的內心。 看見孩子的傷痛,才是治癒的開始。
家長如何與抑鬱兒童相處?
當孩子患有抑鬱症或者有抑鬱傾向時,給孩子營造健康、積極的生活環境與態度,給孩子樹立一個正面、良好的榜樣,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此外,要正確、科學教導孩子,不要過度溺愛,培養孩子正當、良好的興趣愛好。 日常生活中適當鼓勵、支持、理解、包容孩子。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要及時耐心傾聽,並適當給出建議,切不可忽視與責罵。
應該如何與抑鬱兒童相處呢?
心理上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不僅要監督孩子每天吃藥,還要多與孩子溝通,尋找一些開心的事情,幫助孩子宣洩負面情緒。
要採取勸導、啟發、支持等方法,幫助孩子認識問題,緩解心理衝突,增強他們治療疾病的信心。
對於孩子在學校與同學關係緊張的問題,應給予重視,儘可能與老師說明情況,取得老師的支持和理解,幫助患兒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 切忌一味認為是自己孩子的問題,也不能一味認為是對方的問題。
切忌對孩子講大道理,說諸如「你應該怎樣怎樣的話」,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切實感受孩子面臨的困難,給予孩子支持和理解,然後跟孩子一起共同面對困難並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注意自殺自傷的行為
對於患兒的自殺自傷言語不能掉以輕心,不能認為孩子只是嚇唬父母而失去警惕之心,應認真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 父母應該認識到對孩子來說,他的痛苦體驗是真實存在的,採取自殺和自傷行為說明孩子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宣洩自己痛苦情緒的方法,這是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幫助解決的困難。
父母應幫助孩子樹立疾病可以治療的堅定信心。
孩子的世界應該是陽光和煦、五彩繽紛、充滿歡笑和快樂的,但是現實卻一次次證實「少年不識愁滋味」已經成為作古名言。
但是也不要害怕,抑鬱症並非不可醫治,積極面對,並努力溝通,解決存在的問題,就會有治癒的一天。
親愛的父母們,千萬別小看抑鬱症。
它不是大人的專屬,孩子也是受害者。
好好守護孩子,做孩子生命裡最好的「心理醫生」!
來源:教育編輯部、女兒派、封面新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