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遊植物在北極瘋狂生長,食物鏈或會出現變化,引來更多食肉動物

2020-07-10 趣味探索

在自然界中,出現過不忍直視的血腥場面,兇殘老虎一口咬住野牛脖子,直到野牛倒下才肯鬆口,一頭潛伏已久的鱷魚將跨過河流的藏羚羊拖入水底,瞬間不見蹤影。

不論是老虎、鱷魚,還是野牛、藏羚羊,它們都在自然界食物鏈中佔有重要地位,少了誰都有可能打破當然平衡,搞不好讓整個食物鏈崩塌,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

現在,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一項研究結果認為,未來,北極食物鏈或會出現重大變化,因為北冰洋浮遊植物數量超預期增長,打破了當前生態平衡,或會吸引來大量草食性動物,引發科學家對生態環境的擔憂。

浮遊植物在北極瘋狂生長,食物鏈或會出現變化,引來更多食肉動物

研究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年裡,北冰洋浮遊植物正在瘋狂生長,總數量已經增加了57%,越來越多藻類植物將會吸引來更多草食性動物,更多草食性動物又會吸引來更多肉食性動物,食物鏈將在這裡越變越強大。

有衛星照片顯示,在沒有被冰川遮蓋的北冰洋上,過多光照導致了深色藻類生物正在水面上野蠻生長,海洋碳儲存方式也正因此而改變,因為浮遊植物正在瘋狂地掠奪本應屬於其它生物的生存資源。

地球系統科學家凱文·阿里戈(Kevin Arrigo)表示:北冰洋浮遊植物毫無節制地增長,對於生態系統而言,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北冰洋浮遊植物增長再次驗證了一個長期爭議話題,全球確實在變暖。

在過去幾十年裡,全球變暖已經對北極造成重大影響,北極冰川一直在退縮,北極極渦時不時向低緯度地區擴散,無冰的海域為浮遊植物生長開闢了新領域,曾經有人預言本世紀末,夏季北極再也看不到冰川了,同時北極動植物正在茁壯成長。

現在浮遊植物正在年復一年地增加,將會吸引更多的碳,出乎科學家意料之外,已經對生態系統帶來了重大影響,到底是好方面影響,還是壞方面影響,目前尚不可知,未來,食物鏈或會發生了重大變化。結果是否真是這樣,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有趣的科學探索內容請關注唯一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然而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體重約為400公斤-800公斤,遠遠不如大象的體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陸地上,食肉動物的體型會比食草動物的體型更小一些呢?陸地上,食草動物為什麼比食肉動物體型大?事實上,陸地上食草動物更大的原因在於兩者的食物。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吃?
    朋友們,你有沒有發現似乎我們人類只吃食草類型的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為什麼會如此呢?讓我們簡單地看下食物鏈就知道了。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而這個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原理。
  • 科普:南極北極是有植物的嗎?植物又能在太空生長嗎?
    北緯66.5度以北的地區稱為北極。北極中央是一片冰地,實際上它是海洋上漂浮著的一大塊厚厚的冰層,人們稱這個海洋為北冰洋。北冰洋四周屬於北極地區的陸地有: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北部、加拿大北部、芬蘭和挪威的北部以及阿拉斯加北部等,還有許多大小島嶼,如著名的格陵蘭島和新地島等,北冰洋中有豐富的魚類和浮遊生物,這為夏季在這裡築巢的數百萬隻海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是海豹、鯨和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圍的大部分地區都比較平坦,沒有樹木生長。冬季大地封凍,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
  • 研究稱南極冰川融化影響食物鏈 食草動物為上層
    近期發布的一份極地探險報告顯示,南極食物鏈、天氣及景觀的重大變化再次為氣候變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來自澳大利亞南極考查隊(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和伍茲?霍爾海洋科學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參與了研究報的撰寫。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這是為什麼?
    食肉動物和非食肉動物它們在食物鏈上所處的等級都不相同,食物鏈上最重要的一環當屬於食草動物,它們的基礎數量充足,每天都在不斷地吃草,把這些來自於太陽的能量向食物鏈上級傳遞,它們的存在仿佛天生就是為了供養食肉動物的,數量非常多,怎麼吃都吃不沒。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吃食肉動物不划算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而原本類人猿終生生活在樹上,以樹葉和果實為生,屬於典型的食草動物。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只會逃跑,那為何它們沒有進化出反抗能力?
    在這個世界上是很公平的,食草的動物是很多的,而食肉的東西就比食草的動物要少很多了,並且是隨著食物鏈的頂級越高數量就會越少,這就跟我們知道的金字塔的形狀一樣了。我們就說說食草動物吧,它們傳遞的能量可以分為很多的方向,首先就是自己本身運動的消耗了,之後就是屍體殘留上面的能量了,這些都是沒有辦法傳遞給下面的。所以說能量是隨著食物鏈的傳遞在慢慢變少的,那麼也就說明了供養的生物數量會越來越少了。
  • 為什麼人吃的肉類食物,多數來源於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呢?
    人類的祖先本來是依靠果實、植物的為生的,後來他們從森林中出來,進入草原生活,他們在草原上不僅學會了直立行走,更學會了製造工具,使用火種。偶然的機會,祖先們嘗到了熟肉的滋味,於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人類開始吃肉了。
  • 陸地上最強的食肉動物,它們都是天生的掠殺者,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陸地頂級食肉動物有哪些?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其實非常多,在陸地上根據動物生活的地域不同,很多動物幾乎都沒有天敵,是當之無愧的食物鏈霸主,可能第一眼我們就會想到老虎,獅子這種大型貓科動物,其實除了它們還有許多強大的掠食者,無論是獨居還是群居,它們都能在整個自然界打下一片生活區域。
  • 黃邦欽:研究海洋浮遊植物30年,「一粟」之中讀滄海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
  • 為什麼海洋生物大多都是食肉動物,很少見到海洋食草動物?
    之所以海洋食草動物非常少,是因為植被生長需要太陽光。我們知道,海水可以隔絕太陽光子,足夠深的海水會導致植被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浮遊生物雖然海洋植物較少,但是海洋中的生物可不少,其中就包括浮遊生物。浮遊生物包括浮遊動物和浮遊植物,浮遊植物通常是指浮遊藻類,包括藍藻、綠藻、金藻等八個不同門類的浮遊植物,目前已知全世界一共有40000種藻類植物。
  • 人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但是食肉動物的食物是動物,如果它吃的食物攜帶者病菌(有可能攜帶病菌,但不發病),將有可能造成食肉動物也感染,甚至會升級,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將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病毒泛濫。也就是說,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不僅在捕食獵物時更易遭受攻擊,而且還存在病毒感染的風險。
  • 從動物食物鏈到美國鄙視鏈
    然而,忽然,出現了一隻獅影、或一隻幹廋的草原狼、抑或是一隻還沒有角馬腿肚子高的豺狗,這成千上萬的雄壯瞬間就煙消雲散、潰不成軍,眼睜睜地看著同類的肉體被敵人撲倒,或逃走迴避,或者恐懼觀察,或不忍直視。。等同伴的肉體餵飽了肉食動物的腸胃,食草動物全體才放鬆下來,漸漸放慢腳步、悠閒啃草。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我們需要攝取足夠的食物來獲得能量,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生長。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每日三餐中飯桌上的食物種類都是什麼?為什麼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繁殖率低呢?地球上的植物是通過太陽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的,因此植物統被稱為「生產者」,食草動物直接或間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而食肉動物多是捕食比自身弱小的動物來獲取能量,它們統被叫做「消費者『』,還有一些細菌,真菌等能夠把生物分解為無機物,再次被生產者使用,它們被稱為「分解者」。
  • 為什麼人類食譜中都是食草動物,基本不會吃食肉動物呢?
    人類是典型的雜食性動物,從生態鏈來看,雜食性動物佔據的生態位更多,在進化的選擇上也更加靈活,從最底層的生態位例如「老鼠」,再到人類這樣的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都是雜食性。多元化的食物選擇,代表了更多的捕食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某種食物短缺時可能造成的危險。
  • 為什麼食肉動物不捕殺食肉動物,而是選擇食草動物?
    自然界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食肉動物,比如說獅子、老虎,它們的獵物一般是羚羊、野牛之類的食草動物,而不是狼、獵豹之類的食肉動物。既然都是肉,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就不受歡迎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呢?首先,捕殺食肉動物要比捕殺食草動物費勁兒得多。
  • 被忽視的地球危機:2017年夏季,北極白令海峽海水曾劇烈變酸
    比如說海冰,2018年4月末,白令海的海冰達到了歷史最低點,較往年同期大幅偏低,讓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都驚嘆不已,無法猜測這種情況會帶來什麼。事實上,白令海峽是一個很特殊的地區,它是太平洋與北冰洋的連接處,北極的冰可以流入太平洋,太平洋的水也可以進入北極圈,它的變化影響北半球中高緯度的氣候模式。
  • 自然界食物鏈的頂端,十大頂級捕食者,可愛的外表驚人的實力
    這一規律在食物鏈中得到了證明,其中植物和食草動物是食物鏈地段,而食肉動物則是食物鏈頂端的。頂級捕食者是指處於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它們基本上在自己的領域中所向無敵,除了人類。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大自然中真正的霸主,十大頂級捕食者。
  • 相對於食肉動物來說,人類吃的更多是食草動物,是有什麼秘密麼?
    人類作為地球上數量龐大的物種,每年消耗的食物是很多的,當然是避免不了浪費的,從飲食方面來說,人類也是屬於雜食類物種,無論是瓜果蔬菜,還是雞鴨魚肉,都是人類日常的食物,素菜就不必多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人類吃的肉類,大多都是來自食草動物,而食肉類動物的肉製品,卻少見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這裡面有什麼秘密
  • 有一種體型巨大北極兔,大小與狐狸相近,種群數量卻比不上北極狐
    在食物鏈中,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一直都是敵對關係,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獵物,所以在同一區域,往往是食草動物種群數量多於食肉動物,而在北極兔和北極狐卻是相反的,北極狐也以北極兔為食,但奇怪的是:北極兔種群數量比不上北極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