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一種雕塑, 它可以置於府邸、寺廟、陵墓前,也可以安放在牆頭屋脊之上。他們或威風凜凜,或渾厚莊重,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在我國閩南沿海等地,有一種被稱為「風獅爺」的石獅,非常獨特。「風獅爺」大部分為直立形象,周身塗滿彩繪,背後插著令旗披風,仿若古代武將,十分俏皮可愛。另有一種如騎獅武士一般的土偶,主要放置於屋頂之上。連橫《臺灣通史》記載:「屋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厭勝。」此處的土偶,即是「風獅爺」。
閩南的老百姓們喜愛尊崇「風獅爺」,不止是因為它外觀出眾,更是因為在民間傳說中「風獅爺」具有驅風闢邪的本領。「風獅爺」如此本領卻非一朝一夕練就,而是得了各方傳承。
獅子,並非中國本土物種,多見於非洲、南亞、西亞等地。《後漢書》記載,漢章帝章和元年,月氏國曾向漢朝進獻獅子;章和二年,安息國也向漢朝獻獅。可見,是在絲綢之路開通以後,獅子這一形象才開始為中國所熟知,並一再作為貢品進獻給中原王朝。
獅子一開始是被作為「異獸」看待,隨後逐漸變成了「瑞獸」,這與佛教的傳播密切相關。
在佛教裡,獅子無疑是具有神性的,佛祖出家前曾作「獅子吼」,《維摩經》認為:「說法無畏,猶如獅子吼。」後來,高僧大德說法都可被稱作「獅子吼」,因其法理振聾發聵,可喚醒外道眾生。而佛,也被尊為「人中師子(獅子)」。佛的坐處,也被稱為「師子(獅子)座」。而後,獅子逐漸演變成了佛菩薩的坐騎,大家熟悉尊奉的文殊菩薩,其坐騎正是獅子。
由此,佛教賦予了獅子神性,獅子這一瑞獸形象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被人們接受,認可其護法驅魔的作用。
獅子驅魔的作用,則與中國本土的民間巫術互相影響,有了連接。儺,是神秘久遠的民間巫術,儺舞是先民們驅除瘟疫、祈求平安的重要手段。獅子與儺,兩者在功能上有所重合,因此儺舞吸收了獅子這一功能,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的儺面具裡會有獅子的形象,甚至於在社火儺舞中會有專門的獅子舞。
不止如此,獅子也與龍攀上了關係,頗有「夷入夏則夏」的意味。龍,在中華民族心中地位最為尊崇特殊,作為瑞獸的獅子一躍成為了龍的兒子——狻猊。《漢書·西域傳》中寫西域風貌時曾提及「師子」。唐人顏師古認為此處的「師子」就是狻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獅子既帶有濃厚的佛教氣息,又被中國本土民間信仰影響,構成了其獨特的、為各種群體所認可的驅邪、鎮煞的功能。而這也是「風獅爺」可以護佑一方的原因,是「風獅爺」一身本領的由來之一。
雖然具備普通「石獅」的功能,「風獅爺」卻又是閩南文化的一大特色。這一點,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那麼,「風獅爺」為什麼要被叫做「風獅爺」,為什麼在閩南一帶如此受歡迎?
閩南地區地處沿海,古代人民多以出海和捕魚為生。要想享用大自然的恩賜,就得面對大自然的無情。風向會變換,風暴會降臨,還有破壞力強破壞面廣的颱風,不知何時而至。風災造成的嚴重後果在史書記載中比比皆是,其中又以沿海地區所受最為慘烈,民國《金門縣誌》記載:「金門在泉之南,四面環海,故東北風三時不絕,颶風所發,甚於內地。」
對閩南一帶居民來說,風災是最為嚴重、致命的災害。古代泉州的道教人士認為:「甲卯風為風水之大忌」,足可見其對風災的忌憚。也正是因為如此,泉州的道教人士發明了「刻石獅以鎮風」的「風獅爺」,以期可以鎮風止煞。1992年版《金門縣誌》記載:「浯地苦風,村落多在藏風處。其當風路口,每見有石刻巨獸,作猿狻張口人立狀,俗語稱風獅爺,雲可擋風。」
「風獅爺」可以鎮風,一方面源於石獅的鎮煞功能,一方面也與民間傳說有關。相傳,虎是興風的動物,而獅是虎的對頭,兩者有克制關係,因此「風獅」正好對風有壓製作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風獅」諧音「風師」。先民們相信萬物有靈,多有自然崇拜,風也是他們崇拜的對象之一,「風伯」「風姨」「風師」「飛廉」等都是中國神話傳說中與風有關的神祇,因此,「風獅」或也與「風師」有所關聯,具備了「風師」的神力。
「風獅爺」不僅對風有克製作用,還能鎮鬼、招財、求子、護風水等作用。在過去的泉州,如果有人家有人家發生了不幸,為了闢邪可以在屋頂放置獅子塑像,因其形狀如貓,也被稱作「土貓」。可以看出,「風獅爺」身上匯集了中國各種民間信仰,體現了出了混雜性、實用性的特點。值得一提的是,「風獅爺」的問世,與道教關係密切,因為與道教關係密切,作為後發性神靈的「風獅爺」被納入了道教的俗神系統。
再說「爺」字,在閩南方言中,對於尊敬的對象會冠以「爺」「公」「嬤」等後綴,對於保佑一方的風獅,自是十分敬重,尊稱其為「風獅爺」,道光年間的《廈門志》裡就有「石獅無言而稱爺」的記載。
閩南的「風獅爺」大多以石像雕刻為主,花崗石、泉州石都是雕刻「風獅爺」的常用材料。此外,也有少量的陶塑「風獅爺」。與傳統石獅雕像相同,「風獅爺」的雕像也強調頭部,著重突出獅口與獅眼,與傳統石獅最大的不同,則在於「風獅爺」分外強調擬人化,即身體直立這一特點。「風獅爺」的雕刻還強調其生殖器官,雄性「風獅爺」其生殖器官如葫蘆一般,代表主繁衍子孫的能力。雕刻好的「風獅爺」的放置也不能隨意,需要特定的儀式和時間,一般由乩童告之,更添神秘。
在臺灣和日本衝繩,也有屋頂獅子、村落獅子這樣的俗信,其功能與「風獅爺」相近,可以看出受到了大陸文化的影響。
「風獅爺」信仰最早已不可考,至遲在清朝已被閩南地區信仰。它是沿海人民對風災的恐懼的產物,代表著沿海人民對於風平浪靜生活的訴求,它匯集了佛教信仰、道教風水觀念和閩南當地的民間俗信,是閩南地區極具特色的文化景觀。
參考文獻:
徐心希:《略論中華傳統獅文化與閩南風獅爺的由來》
張培凌:《中國獅文化與佛教東傳的關係淺探》
段曉川、洪榮文:《金門風獅爺探析》
作者鳳嫵,貓咪守護者,《山海經全畫集》作者。感謝閱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