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了這種犀牛200年,我們還不知道它吃什麼

2020-10-19 物種日曆


蘇門答臘犀的故事究竟該從何講起,它又如何走到今天這般田地?

兩百多年來,這個問題如同一道魔咒,讓數不清的研究者無法參透。


異域的奇獸

蘇門答臘犀的名字反映了最早的標本採集地。1793年,一頭遊蕩在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犀牛被獵殺,西方分類學者才第一次得知,在遙遠的東方居然也生活著雙角犀

犀牛頭骨,左下為蘇門答臘犀。圖片: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 Flickr


即便是在那個自然科學大發現的年代,一種生活在遙遠異域的奇異犀牛依舊對學者們充滿吸引力,從蘇門答臘島的初遇開始,伴隨著人們探索的腳步,蘇門答臘犀的分布區域也逐漸明晰,從中南半島到馬來半島,從蘇門答臘島加裡曼丹,西方學者們找尋到許多犀牛存在的間接依據,但籠罩在蘇門答臘犀身上的神秘面紗卻愈發厚重。

直到18世紀晚期,倫敦動物園終於捕獲了活體的犀牛,在那之後的整整100年裡,被捕獲圈養在世界各地動物園、馬戲團裡的55頭蘇門答臘犀,是科學界認識這種奇異生物的唯一途徑,甚至在1972年,圈養在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園裡的雌犀Subar去世後,這唯一的線索也一度中斷。

這頭蘇門答臘犀名叫Begum,生活在倫敦動物園。圖片:Wikimedia Commons


今天研究者的局面恐怕比先輩更為棘手——自2019年馬來西亞宣布本國的蘇門答臘犀滅絕之後,蘇門答臘島和加裡曼丹島上5片互不聯通的狹小區域,就成了這種犀牛最後的棲息地,根據最新的估算,今天的蘇門答臘犀野外種群恐怕不到30頭

弔詭的是,在過去的200年裡,當學者們翻越密林,希望觀察到自然環境下充滿活力的蘇門答臘犀時,他們從當地原住民口中聽到許多關於犀牛的奇談怪聞,甚至聽說,圈養蘇門答臘犀這件事,早在1641年的亞齊酋長國統治初期就已經實現過。如此看來,蘇門答臘犀似乎並非一直稀少,那麼,蘇門答臘犀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蘇門答臘犀最明顯的外貌特徵是毛髮格外長,有兩個角。圖片:Charles W. Hardin / Wikimedia Commons


可惜的是,想在東南亞古老國度的記載裡找到答案是很困難的,許多國家——譬如柬埔寨叢林裡的吳哥王朝,或蘇門答臘島上的室利佛逝,連他們自己存在的痕跡都需要依靠北方一個更悠久文明的記錄才能佐證。而幸運的是,在如今已沒有犀牛種群的國度裡,一脈相承的文字記錄卻為蘇門答臘犀謎團留下了線索。


犀牛的退卻

清代道光年間,山東出土了7件青銅器,其中一件被稱為「小臣艅(yú)犀尊」,鑄造於商晚期。它塑造了一頭敦厚肥壯的犀牛,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頭雙角犀牛。

實際上,由商周時期流傳至今的青銅器皿裡,雙角犀牛的造型並非孤例,在《中國青銅器全集》收錄的12件帶有犀牛造型的青銅器中,雙角犀佔據了大半,尤其是在商辛四年鑄造的四祀(sì)邲(biàn)其壺兩側、西漢鑄造的嵌金銅犀尊身上,都能明顯地感受到古代工匠對現實中動物造型的生動把握——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它們的原型就是蘇門答臘犀,工匠親眼見過這些犀牛。

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雲紋模仿了身上的毛髮。圖片:BabelStone / Wikimedia Commons


沿著文獻脈絡前進,關於蘇門答臘犀在中國出現過的旁證就會更加豐富,在《左傳·宣公二年》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宋相華元戰敗後逃回宋國,一位築城民工嘲笑他,「丟盔棄甲難道不覺得丟人嗎?」,華元回復道,「牛和犀那麼多,丟掉一副盔甲算什麼呢?」,民工反問道,「(牛和犀牛的)皮當然很多,但製作盔甲的丹漆可不便宜」。由此看來,用犀牛皮製作盔甲在地處淮河流域的宋國已很流行,犀牛皮的成本甚至要比丹漆低不少,當時的野生犀牛種群規模應當還較為龐大。

今天的中國境內已沒有犀牛種群,而現存的5種犀牛隻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氣候變化帶來了犀牛的消退:商周時期的中國氣候,應當比今天更為溫暖溼潤,隨著氣候變化,犀牛的棲息地也逐漸萎縮乃至和中國無緣。

馬來西亞洛高宜(Lok Kawi)野生動物園的蘇門犀。圖片:小蓋仙少爺


農田到來,犀兕消失

「氣候變化論」看似合理,卻無法解釋一些歷史上的插曲。在南北朝時期之前,中國的犀牛分布逐漸南遷,但南北朝連年戰亂導致的人口減少和農業衰退,使中原地區的次生林面積重新擴大,犀牛種群不僅停止了衰退,甚至還有向北的擴散勢頭。犀牛不斷退縮雖無法排除氣候變化的大格局影響,但似乎和農業經濟的發展成負相關。

英國漢學家伊懋(mào)可認為,蓬勃發展的農業文明無法與犀牛或大象這樣的大型野生動物共處。自周朝開始,農業就是我們這個古老文明的基本生產活動,這導致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一次正面衝突——種植農作物需要平整開闊的田地,顯然是原始林地所無法提供的,森林成了農業發展的阻礙。為了消除這個阻礙,農業文明積極地推廣土地治理政策,這甚至一度成為君王是否賢明的衡量標準——在《孟子·滕(téng)文公上》中,記載了舜引火燒林發展農業。連邊緣地區的少數族群,都以「我諸戎除翦(jiǎn),驅其狐狸豺狼」作為「文明開化」的證據。

小臣艅犀尊。圖片: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可以想像,在中國文明的核心地帶,一定曾遍布植被,否則就不需要王室如此盡心竭力地清理。在蘇門答臘犀分布的其他地區,也一定經歷過自上而下的毀林開墾運動,否則就不可能滋養出如此繁多的人口。規模化的農業種植帶來穩定的食物來源,是滋養龐大人口的根基,而在那個人口幾乎等同於國力的年代裡,古代文明因此興盛。但代價是,原本的自然地貌被徹底地改造了,這恰恰是蘇門答臘犀難以承受的。


最後的嘗試

1984年,鑑於蘇門答臘犀日益頹唐的生存現狀,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保育項目:捕捉野生蘇門答臘犀進行人工繁育,來挽救這個岌岌可危的物種。

當時只有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還擁有蘇門答臘犀的野生種群,不過,這兩個國家在是否和他國合作上抱有不同的看法。馬來西亞人並不希望自己的犀牛被帶出國境,他們試圖自己掌控繁育過程,而印度尼西亞相對開放一些。1985年,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在蘇門答臘島被捕捉並送往英國,隨後,4家美國動物園也陸續得到了7頭犀牛,而馬來西亞的捕捉計劃也在馬來半島和沙巴州同步開展。

馬來西亞洛高宜(Lok Kawi)野生動物園的蘇門犀。圖片:小蓋仙少爺


此時距離蘇門答臘犀被科學命名已近200年,但人們對它的認知並沒有絲毫增多,在計劃開始不久,蘇門答臘犀牛人工繁育計劃就從一個宏願轉變為災難——有3頭在捕捉過程中死亡,剩下的犀牛則面對各種養殖環節中的風險。到了1990年,已經有8頭犀牛死亡,儘管參與各方不斷改進飼養方式,卻都沒能止住這一趨勢。

人們逐漸發現,蘇門答臘犀和其他犀牛有許多本質的不同,它們並不像黑犀、白犀和印度犀那樣,生活在開闊的草地上,也從不以草為食。當人們終於學會給它提供新鮮樹葉時,又遇到了新的難題,樹葉中富含鐵,在野生環境下,犀牛不斷被寄生蟲騷擾,需要大量的鐵重建被寄生蟲損害的組織和血液,但圈養環境(尤其是境外的)下,經過驅蟲,缺少了寄生蟲這個「包袱」,犀牛攝取的鐵過量貯藏,很容易罹患致命的鐵貯積病

印尼Way Kambas國家公園的蘇門答臘犀牛保護區。圖片:Willem v Strien / Wikimedia Commons


更重要的是,計劃的目的——繁育,一直沒能實現。人們發現,即便是生殖功能健全的雌犀,也沒有固定的排卵期,必須經過外界刺激誘導才能排卵,而誘導的關鍵就是和異性的接觸。由於野生種群的棲息地已經被不斷開發的人工設施切割破碎,許多被捕獲的犀牛已經獨自在破碎的棲息地中生活許久,由於常年無法遇到配偶,雌犀罹患卵巢囊腫,失去了生育能力

長期的挫折之後,終於出現了轉機,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成功說服了其他美國動物園,將最後3隻送抵美國的犀牛聚集到一起,2001年,母犀牛Emi終於成功受孕並產下一頭雄性幼崽,此後幾年裡,他們又順利繁育了2頭幼崽。自1984年人工繁育計劃啟動以來,這個充滿悲劇的項目終於露出絲絲希望之光。

2007年出生在辛辛那提動物園的蘇門答臘犀「Har-ah-pahn」,意為「希望」。圖片:W. Alan Baker / Flickr


不過,距離真正的勝利還為時尚遠。我們當然希望,從1984年至今所付出的代價,可以讓我們講好蘇門答臘犀未來的故事。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從無法追溯的遠古開始,我們書寫了一段沉重的歷史——從家世興旺到必須寄希望於牢籠,犀牛無法理解,是什麼讓它們遭此噩運,但同樣行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我們,總該學會銘記。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相關焦點

  • 認識了這種犀牛200年,我們還不知道它吃什麼
    直到18世紀晚期,倫敦動物園終於捕獲了活體的犀牛,在那之後的整整100年裡,被捕獲圈養在世界各地動物園、馬戲團裡的55頭蘇門答臘犀,是科學界認識這種奇異生物的唯一途徑,甚至在1972年,圈養在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園裡的雌犀Subar去世後,這唯一的線索也一度中斷。這頭蘇門答臘犀名叫Begum,生活在倫敦動物園。
  • 世界犀牛日,先從認識這個「萌獸」開始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 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World Rhino Day),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南非在2010為了在國際層面提升公眾對這一瀕危物種的認識於2010年設立的紀念日。今天世界犀牛日之際,綠會小編邀您一同關注這一瀕危物種。
  • 1922年最後一隻中國犀牛倒下,從此我們再無它
    當你帶孩子去動物園遊玩,看到犀牛的時候你會怎麼說?犀牛,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確從小受到《動物世界》薰陶教育的我們看到犀牛都會覺得是外國動物,距離我們很遙遠。但是我告訴你,如果時間倒退幾千年,你在我們中原大地上見到犀牛簡直就像今天在農村見到水牛一樣平常。不信?聽我慢慢道來。這裡先介紹一個人,關尹子。你看他頭上頂著光圈是不是感覺像仙人?其實關尹子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周朝大夫、大將軍、哲學家、教育家,為先秦諸子百家重要道家流派,道教樓觀派祖師。用現在流行一點的話說就是個超級大V,粉絲眾多,主修心理學方向。
  • 這種果實結在樹上如同葡萄,知道它叫什麼嗎?其實你經常吃到
    如果在野外看到下圖中的這種植物果實,您知道它是什麼嗎?這種看上去像是一串串葡萄般的果實的植物,認識它的朋友恐怕不多,實際上它就是我們經常吃的開心果,這種粉紅色的果子裡面就包含著我們常吃的開心果,開心果果仁就是它的種子,這種綠色和淺紅的外皮就是它的果皮,剝開果皮就是裡面的開心果了,當然,它需要長熟之後經過處理才能吃。
  • 大興安嶺發現的大型動物,比犀牛還高,你知道它嗎?
    大興安嶺發現的大型動物,比犀牛還高,你知道它嗎?大興安嶺位於黑龍江西北部,是我國保存最完好,也是面積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在這裡集合了林業、礦產,還有各種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這裡被人們稱為我國的一片淨土。但是在最近一段時間,人們從大興安嶺中發現了一隻巨型的野獸,重達一噸比犀牛還要高,鏡頭拍下全過程,當地人在發現這種動物的時候,都被它的體型給震驚到了,它的頭上長有一對巨大的鹿角,非常的怪異,他們的體型比一些汽車還要大,原來這是一種叫做駝鹿的動物。
  • 鬣狗想要掏肛犀牛,犀牛對它不理不睬,鬣狗急得團團轉
    這隻鬣狗,看著犀牛沒有對她做什麼其他動作,就慢慢的接近這頭犀牛,他準備從犀牛最薄弱的尾部下手,這隻犀牛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起反抗,這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到底是什麼讓這隻犀牛無動於衷呢?
  • 世界犀牛日,先從認識這個「萌獸」開始 | 共護瀕臨物種
    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World Rhino Day),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南非在2010為了在國際層面提升公眾對這一瀕危物種的認識於2010年設立的紀念日。今天世界犀牛日之際,綠會小編邀您一同關注這一瀕危物種。
  • 中國犀牛消亡史:5000年來,我們都滅絕了什麼?
    2但是對於這種中原地區的氣候和物種變化,先秦時人也開始了敏銳的觀察,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就曾經追憶說,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當時,僅僅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唐朝就在河套平原屯田達8800多頃,隨後又在陝北、銀川平原開設屯田,致使黃河中遊的森林再次遭到大規模破壞。也就是在這種生態破壞的背景下,到了唐朝時期,由於當時的官員流行在腰帶上別一種犀牛帶銙,加上唐朝時期的大規模開墾加劇,這更是給江淮流域和廣大南方地區的犀牛幾乎帶來了滅頂之災。
  • 這種擁有兩隻角的神獸,地球上僅剩30頭,沒人知道它到底吃什麼?
    筆者:扶蘇 在我國古代漢語中,有一個「兕」字,意為雌性犀牛。也有說法認為,這是一種上古神獸,形似犀牛卻不是犀牛,不過它們都有一隻角,只有在天下盛世時才會出現。
  • 因為疫情,非洲每年200萬美元的犀牛保護費沒了
    疫情讓保護犀牛的費用捉襟見肘遊客的減少意味著收入的減少,保護像黑犀牛這樣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變得更具挑戰性。偷獵者和其他許多拼命謀生的人一樣,可能會變得更加大膽。長期以來,犀牛一直受到偷獵者的威脅,偷獵者為了犀牛角而殺死犀牛,以供應非法貿易,因為人們錯誤地認為犀牛角有藥用價值。
  • 這種犀牛要啥有啥,可終究鬥不過人類,走向了滅絕……
    為什麼這樣說呢,那就是白犀牛的視力其實非常的不好,它的聽力卻很靈敏。白犀牛可以稱得上為靈活的胖子了。畢竟這體格,畢竟這身材,可是跑起來可以達到40公裡每小時。但是它平時可不輕易奔跑,對於一個吃貨來說,其他的都不重要。
  • 捂了三年,阿里的犀牛工廠到底是什麼?
    直到9月16日早上,很多被通知來杭州參加阿里巴巴發布會的媒體,還不知道開會的具體時間地點。也難怪,打開地圖搜索「餘杭區順風路509號」,阿里巴巴迅犀(杭州)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名字就會出現。這就是阿里巴巴已經捂了三年的秘密,也不在乎多捂這幾個小時。不過,謎底很快揭曉。16日下午,一隻酷似藍色河馬(盒馬)的藍色犀牛開始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兩張漫畫還編成了一個故事。
  • 它是犀牛中的特例,鼻子上長出兩隻角,如今地球上僅剩30頭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但是有許多野生動物沒有出現在我們國家,例如野生犀牛。犀牛是自然界辨識度最高的一個物種,因為它的鼻子上一般會長出一個又大又尖的角,這個角成為了犀牛的象徵。
  • 農村山上的這種野果子,聽說很多人都不認識,你知道它叫什麼嗎?
    這幾種果子只能在農村山上找到,各地叫法不同,你吃過嗎?我是一個農村人,從小在農村長大。小的時候,父母去山上幹農活,野會帶上我,然後我一個人野閒來無事,就會在附近的地方摘摘野果子啥的。四月份的時候,是茶葉成熟的季節,那個時候山上的一些野果子,也櫻桃也成熟了。
  • 你知道嗎?中國曾經是犀牛的故鄉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中國之前也是有犀牛的,並且曾是犀牛的故鄉。中國犀牛便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的種群統稱。印度犀中國犀牛是體型比較小的犀牛,重1噸。它有著看似異常粗笨的身軀,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
  • 犀牛——從北到南,我也曾生活在中國
    我們想透過博物館動物文物系列,走進歷史中的自然,也用自然的眼光去重新發掘歷史。今天是犀牛日,我們就從犀牛開始吧:我家門口有犀牛三千多年前犀牛曾遍布華夏,不僅產犀牛,還數量多、品種多,我們的祖先是那個年代「最懂犀牛的人」。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在野外遇到犀牛是很平常的事情,大約相當於今天在田野裡遇到兔子。
  • 鬣狗不依不饒死咬著犀牛,心想:扳倒它夠吃倆星期了!
    鬣狗不依不饒死咬著犀牛,心想:扳倒它夠吃倆星期了!鬣狗被稱為非洲二哥,是草原上惡棍級別的存在,一手祖傳的掏肛技能更是讓許多動物為之膽怯,即便是獅子在遇到鬣狗的時候,也總會避讓幾分。除此之外,鬣狗還是非洲大草原上的機會主義者,幾乎從來都不捕食,專門欺負老弱病殘,不過有的時候它們也會有集體捕獵的時,一群鬣狗盯上了一頭犀牛。雖然一隻鬣狗不足為懼,但是一群鬣狗的力量卻絕對不容小覷,而被鬣狗盯上的這頭犀牛前肢異常突起腫脹,看樣子是受傷了,鬣狗群知道它肯定跑不遠。於是把它當成了獵物,心想:扳倒它夠吃倆星期了!
  • 犀牛鳥和犀牛什麼關係?
    、大羚羊、黑斑蹬羚、河馬、長頸鹿甚至大象等,在非洲大草原上基本是有大型食草哺乳動物的地方就有犀牛鳥的存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犀牛鳥和犀牛什麼關係吧!犀牛鳥和犀牛什麼關係?犀牛鳥和犀牛是互利互助關係。
  • 犀牛:它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
    犀牛:它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犀牛早在6千萬年前就已出現,它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現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5種。它們體長2~4米,重1000~3600千克,是第二大陸生動物。
  • 世界犀牛日和長隆一起珍「犀」它,愛「犀」它
    一方面犀牛角被人類視為裝飾擺闊的道具,另一方面還被認為是能治病抗癌的「靈丹妙藥」,儘管現代醫學通過實驗認為犀牛角裡的成分幾乎無法為人體吸收,實際藥用價值也不高,仍無法阻止人類對犀牛角的追捧。珍「犀」它,愛「犀」它,長隆一直在行動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從1997年引入犀牛飼養管理到現在,在22年的時間裡,建立了長隆世界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源基地,繁殖了三大犀牛種類共40隻,其中有白犀牛24隻,至今繁育成功白犀牛寶寶4隻,形成國內最大瀕危白犀牛種群,為保存物種基因做出了重大努力,也為世界瀕危物種的基因保存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