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司」一詞,來自英文「Toast」的音譯,在歐美地區,是一種最為常見的主食。
而對我們來說,「吐司」作為一種舶來品,在中國——至少是內陸地區的餐桌上,它的出鏡率並不算高,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拿它當零食來吃。
相信絕大部分吃貨們,在初次聽到「吐司」時,往往是一臉迷茫,不知其到底為何物。
其實說通俗些,「吐司」是西式麵包的一種,形狀多為方、長,或長形圓頂,外表色澤光滑,內部柔軟細膩,質地富有彈性,撕開有拉絲,切開不掉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歐美國家中,無論切片與否,它只能暫且叫做「麵包」,只有在切成片,放入麵包機內烤制,再抹上牛油、果醬、煉乳等配料,才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吐司」。
像西方最經典的「三明治」,就是由吐司加火腿片、奶酪,或者果醬等食材做成的。
當然在國內就沒有這麼多講究了——只要它符合吐司的製作工藝,我們一樣可以稱呼其為「吐司麵包」or「吐司片」。
不光是「叫法與定義」的區別,在不同地區,吐司的做法與食材也均不相同,例如中國的港式吐司、日本的北海道吐司、新加坡的甜椰子果醬吐司等,多到幾百種的吐司,都是各具特色。
吐司為啥這麼貴?
很多吃貨都發現,在麵包店中的「吐司麵包」,往往會賣到十幾元一包,再高檔些的甚至可以達到上百元,比「普通麵包」的價格要貴出不少。
有人甚至將它比作奶茶,調侃其以極低的成本,來進行營銷包裝,硬生生的將麵包片做成了「吃不起」的樣子,完全是收割吃貨們的「智商稅」。
其實不然,「吐司」雖未脫離麵包的範疇,但實際上,這兩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例如做麵包所需要的,只是簡單的水、鹽、酵母、改良劑、高筋麵粉即可,這其中最值錢的,僅是麵粉而已。
而做「吐司」時,則是在這些基礎材料上,還要加上糖、雞蛋、黃油、奶粉等食材,這些都比麵粉要昂貴出不少。
除此之外,麵包房內還要有人工、水電、裝修、房租、設備等成本,僅靠「廉價的麵包」來盈利,那得等到猴年馬月才能賺回成本——所以吐司的價格高,是必然性的,這裡面也摻雜著無奈。
吐司的保存
不管是吐司還是麵包,很多吃貨將其買回家之後,總會將其冷藏在冰箱內包儲存,但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麵包長時間處在低溫環境下,會導致整體水分流失,最後吃起來又幹又柴。
所以最佳的儲存方法,還是用包裝袋密封后,進行常溫保存,或者——一次性將它吃進肚子裡。
當然了,如果實在吃不完,也可以把它完全冷凍起來,想吃的時候放在微波爐中,至多加熱半分鐘,即可再次享用。
——輕肥說——
一種美食在「價值溢出」的情況下,還能受人歡迎,不得不說是一種本事——更何況,「吐司」的成本確實不低。
說了這麼多,絕非是強調「吃吐司高貴論」,旨在讓您明白,吐司的價格為何這麼貴,以及它與麵包「本質上的區別」。
至少下次再買吐司的時候,肯定不會再感到「不值當」了。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品嘗美食,學習美食,讓我們一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