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營養亟待多方重視
路邊小攤衛生狀況堪憂
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大量增加,加之膳食結構不合理、體育運動減少等原因,我國青少年肥胖檢出率有大幅增加的趨勢。5月20日是「中國學生營養日」,今年的主題是「全面、均衡、適量———培養健康的飲食行為」。
有專家指出,預防肥胖首先就是要「管住嘴、邁開腿」,培養學生全面、均衡、適量的健康飲食行為,養成每天吃早餐的好習慣,不盲目節食。其次,要做到適度運動,消耗脂肪,控制體重。此外,還要注意對體重進行定期監測。那麼,海口中小學生的營養健康狀況如何呢?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學生營養
亟待更多宣傳重視
據悉,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結合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制定了1991年至2000年10年學生營養工作計劃,並命名為「護苗系統工程」,確定每年5月20日為「中國學生營養日」。2001年5月,教育部、衛生部聯合頒布文件將「中國學生營養日」法定下來,其目的在於廣泛、深入宣傳學生時期營養的重要性,大力普及營養知識。
然而,就記者採訪的情況來看,學生營養的重要性仍沒有得到社會足夠的重視。5月20日當天,海口街頭和校園開展的學生營養宣傳活動難覓其蹤。據記者了解,目前海口的學校和幼兒園中,很少配備有專職營養師。
「以身高為例,目前中國高中生的平均身高比日本低,而且這個差距比較大。」海南省營養學會的工作人員表示,重視青少年營養發育十分有必要。
一些老師和家長也在採訪中表示,孩子被稱為祖國的花朵,他們的營養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如何讓孩子吃飽吃好、吃出健康也是每一個父母都關注的問題,政府和學校方面應該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加大這一方面的宣傳。
兩個極端
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
曾有海口市中小學生健康檢查統計數據表明,我市有30.62%的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情況,另有23.47%的小學生因營養過剩而導致超重和肥胖。
海南省營養學會2005年的營養調查也表明,我省由於生活水平不高和農村學生相對較多,患有嚴重營養不良的學生比例較大。
鍾女士的女兒今年6歲,但個頭明顯比同齡孩子瘦弱矮小,被小區的叔叔阿姨戲稱為「小豆芽」。上個月,鍾女士帶女兒去醫院檢查後發現,孩子竟然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一向把女兒捧在手心裡的鐘女士很不解:「吃的方面,我們一向不虧待孩子啊。她想吃什麼,就給買什麼,每月買水果和吃的都要花費一兩千塊錢,怎麼還會營養不良?」
在鍾女士家採訪時,記者觀察發現,其女兒童童在用餐時明顯食欲不振,僅吃了半碗飯就離開了飯桌,然後抱著零食或飲料看動畫片。家人透露,童童一向是只吃半碗飯左右。在茶几上,擺著滷鴨掌、薯片、糖果和楊梅等零食,鍾女士說,女兒就愛吃這些,不給她吃就發脾氣不吃飯。為了讓女兒多吃點飯,鍾女士有時還要餵飯個把小時。
與鍾女士家的情況相反的是,李先生兩口子煩惱的卻是「女兒胃口太好了,越來越胖」。正在上初一的小李13歲,但身高已經有163釐米,體重也將近140斤。小李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喊餓,然後在冰箱、廚房裡找吃的。小李最愛吃的是炸雞腿和冰激凌,可樂之類的碳酸飲料也是她的首選之一。
儘管知道女兒目前處在生長發育期,但李先生兩口子都隱隱擔憂,李先生說:「我吃飯最多也就是兩碗,她卻每頓都要吃兩三碗,給的零花錢也都被她用來買零食了。」與女兒的胃口成正比的是,她的體重也在逐年增加。為了讓女兒減肥,李先生兩口子想了不少辦法,諸如限制飯量、減少零花錢之類,但都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