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民國時已開始 錢玄同曾提出8種簡化策略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近些年關於漢字簡體字與繁體字的話題,在網上一直有爭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網友總結了很多字,用以表達簡化後漢字失去原來的「靈魂」,比如: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飛單翼、開関無門……以上圖為網友調侃簡化字:

  1、沒有心如何愛?2、回望故鄉,已不見郎。3、不講道義,因為不關我事。4、不能相見,怎能相親。

  每當漢字掀起一股熱潮的時候,漢字的「繁簡之爭」總是會被拿出來議論一番。簡體字方便書寫記憶、繁體字更有文化內涵。如今,全球不同地域華人把簡體字和繁體字作為通用漢字,文字的不同帶來了文化上的爭論。在很多人看來將繁體簡化是一種錯誤,重新恢復繁體字的聲音這些年也一直沒有間斷。實際上,漢字的簡化並非始於新中國成立以後,從漢字發展的歷史上來看,繁化簡乃至簡化繁的爭論就一直沒有中斷過。隨著時代的演變,如今電腦時代的人們不再用筆而用鍵盤錄入文字,人們又開始認真思考簡化的漢字背後失去了些什麼。

  歷史

  漢字簡化民國時已開始

  從甲骨文開始,漢字的字形就隨著時間推移進行著漫長的演化,基本遵循由繁至簡的過程,到了楷書,漢字已演變成一種十分規範成熟的文字樣式,按臺灣文化學者林谷芳的話說,到楷書時,中國文字已定型,楷書穩定性極高,它不僅符合古代六書的造字原則,而且它還代表漢字美感的定型。

  新中國成立後,漢字簡化運動全面鋪開,但事實上,簡化漢字的風潮在民國時就已出現。1920年,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1922年,錢玄同又提出8種簡化策略。胡適也讚揚「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是一件「驚人的革新事業」。1935年,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鬱達夫、郭沫若等200多名文化教育界名人聯合發起了手頭字運動,呼籲將「手頭字」(實際書寫中已經習慣性簡化的字)當作規範漢字推廣。隨後國民政府教育部委託北大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主持制訂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公布了324個簡化漢字。當時的簡化漢字還有三條原則:以述而不作之原則;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 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但此次簡化文字遭到以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為代表的反對派堅決阻止,這次由政府主導的漢字簡化最終流產。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漢字簡化實際上從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時就開始了,當時使用的一些簡化字被稱為「解放字」。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漢字簡化被賦予的一項重要使命是促進掃盲運動,讓更多文盲能夠更便捷地掌握漢字讀寫能力。在解放之初,全國文盲率在80%以上,特別是在農村,整村文盲的情況極為常見,人們不會傳書送信,只能靠託人帶口信來傳遞信息。

  1951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並於1952年下半年擬出《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收錄了比較通行的簡體字700個。毛澤東閱該稿後指出:「擬出的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做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在提請國務院審核後正式實施。整個方案共收錄簡化字515個、簡化偏旁54個,分四批推行。

  漢字簡化後得到了許多支持的聲音,特別是對於初學文字的兒童和文盲來說得到了熱烈響應,冰心也在《光明日報》上發文表示「我是一萬個贊成漢字簡化的」,「這個念頭可以說是在五十幾年以前,我開始學寫我的學名『謝婉瑩』三個字的時候,已經萌動了。」漢字的簡化和漢字拼音化方案在當時也引起了一些知識分子的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他們多數因此在1957年被指責「對文字改革進行惡毒的攻擊」,劃為「右派分子」遭到批鬥。

  現實

  恢復繁體字不可能

  「不是漢字不能簡化,關鍵是怎麼簡化。古代很多俗體字實際上就是簡化字,有許多是草書楷化, 這些是可以的,是有根的。」人民日報總編室一讀室主任、學者楊立新認為,漢字許多簡化方式過於隨意,導致了現在漢字識別和使用上的諸多問題。楊立新在他的博客中開設了「簡化漢字指瑕」專欄,闡述了漢字簡化後帶來的一些文字上的弊端和謬誤。

  「比如恥辱的『恥』,正體字右邊是『心』,應為『恥』。『耳』與『心』的結合,就是耳聽批評,內心羞愧。在古人看來,耳朵和心靈都是敏感的器官,人因聞過乃心生羞愧,因而耳赤面熱,這是人的本性使然。這個字本來就是恥辱觀的最好體現。而簡體右邊寫成『止』,實際上是『心』在隸變過程中發生的訛變,而且筆畫並沒有變簡。」楊立新說。

  漢字簡化讓許多現代人不識繁體字,不懂文字來源和構造,從而惹出了許多笑話。1984年《人民日報》頭版曾刊發了一篇文章引發教育界的轟動,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做「北大圖書館沒有《後漢書》」,原來是一位教授在北大圖書館借閱原版的《後漢書》,恰好書名上「後漢書」三個字都是繁體字,結果不認識繁體字的圖書管理員便告知沒有此書。而在某年元宵晚會上,主持人董卿將歐陽修《生查子》中「花市燈如晝」的「晝」字,念成了「書」字。其實是「晝」的繁體「晝」與「書」的繁體「書」相像,撰稿進行繁轉簡時出了紕漏。

  「如果不認識繁體字,就無法讀古籍,許多簡體版本的古代著作其實包含了很多錯誤。」楊立新表示,即便是錢文忠這樣的專家學者都曾因此犯錯。他指出錢文忠在其著作中對《水滸傳》中武大郎的綽號「三寸丁谷樹皮」進行了考證,認為「丁谷」二字或系外族語詞之漢語譯音。其實這是錢文忠看簡體版得出的謬誤,因為在原版中,「谷」應為「穀」,穀樹皮是一種粗糙有斑點的樹皮,形容武大郎十分貼切。「如果錢教授看到的是繁體本的《水滸傳》,他就絕不會擅將『穀樹』腰斬,望文生義出什麼『丁谷』來。」楊立新在博客中寫道。

  楊立新還指出,在如今電腦上繁體字與簡體字的轉換又出現了新問題,許多人習慣性地使用電腦中的繁簡轉換程序,但殊不知,當年的簡化字方案常出現將多個同音繁體字歸為同一個簡體字的情形,而電腦在進行簡轉繁時卻無法進行區分,就出現了不少啼笑皆非的錯誤。比如繁體字中「乾濕」、「樹幹」、「幹戈」中的「乾」、「幹」、「幹」在簡體字中被統一成「幹」,但在重新翻回繁體時就會錯誤百出,如大陸某洗手間中的「幹手器」(應為「亁手器」)就被臺灣媒體引為笑談。同類的錯誤還包括東單路口的一個花壇上,將十二地支中的「醜」誤轉為「醜惡」的「醜」。

  「恢復繁體字是不可能的,但漢字簡化讓我們的文字丟掉了很多東西,現在的人應該多學一些繁體字。」楊立新建議,在中小學教學中逐步地引入一些繁體字教育,在講解文字的時候,適當地探究字源,介紹其繁體字寫法,這樣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知道這個文字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文字的理解,也能夠讓學生從文字中了解更多知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而他認為,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必須達到識寫繁體字的水平,這是做文史的基本功,尤其是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專業,更應該加強繁體字學習,否則連古籍、文物都看不懂。 J227

  連結

  《漢字聽寫大會》

  成人書寫全錯漢字

  

       釋 義(用例)

    接連地來到;一再遇到。《國語》: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荐臻,莫盡其氣。

    國都及其附近的地方。《北齊書》:遷世宗大將軍府從事中郎,監京畿事。

    指選拔錄用優秀的人才。韋昭《吳書》:李肅善論議,臧否得中,甄奇錄異,薦述後進,眾以此服之。

    等到。晉·陸機《長歌行》:迨及歲未暮,長歌承我閒。

指山的彎曲處。宋·歐陽修《永州萬石亭》:作詩示同好,為我銘山隈。左右手行事錯亂。比喻倒行逆施。《管子》:不明於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指去掉雕飾,崇尚質樸。《後漢書》:及光武中興,斫雕為樸,六宮稱號,唯皇后及貴人。

    藜和藿,指粗劣的飯菜。聞一多《奇蹟》:這心是真餓得慌,我不能不節省點,把藜藿權當作膏粱。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毛澤東在中國曾考慮棄漢字用拼音
    其實,漢字簡繁之爭自晚清以來就一直存在,它甚至在某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成為一種政治符號和政治標識。蔣介石欲簡化漢字被批千古罪人在眾多恢復繁體字的理由中,最重要一條就是復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因為臺灣使用繁體字。殊不知蔣介石也曾是簡化字的擁躉。1922年,著名語言學家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
  • 系統簡化漢字,改革漢字偏旁部首
    漢字查字典用的形旁有200個,聲旁有近800個,改革漢字偏旁就從簡化、調整和規範這些偏旁入手。一、新增基本筆畫,新增基本是為了增強漢字造字能力,減少形近字,新增基本筆畫主要新增「折」畫和三角畫:二、簡化筆畫過多的偏旁,簡化漢字偏旁是簡化漢字的捷徑,偏旁包括聲旁和形旁,偏旁筆畫多,構字的筆畫會更多。「角魚鹿鼠鼻鬼隹虍……形旁筆畫臃腫,有的不是獨體字,而且也不象形。
  • 簡化產品的奧秘——簡化四策略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來自UI中國用戶-南山可的「簡化產品的奧秘——簡化四策略」簡化產品是優化用戶體驗的第一生產力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的一段彎路 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小編最近一口氣連寫了數篇有關漢字改革的文章,向廣大網友普及這方面的一些知識和常識性問題,今天小編在多方查找資料,做足了功課後,再給大家講一講我們在漢字簡化過程中曾走過的一段彎路,這段彎路,差點使我們熟悉的漢字變了模樣,變得爹媽不識,變得「六親不認」。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 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中國漢字二字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即使書寫也沒有必要用過多的筆畫去把它描述出來,通過簡化的字體我們依然能知道表達的是什麼意思。說了這麼多,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系統地闡述為什麼漢字在新中國成立後不斷地被簡化發展,現在他又有怎樣的作用呢?1、方塊字的美與造通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漢字書寫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如草書,隸書,楷書。
  • 思想的載體是語言,如今的語言已被簡化到只剩骨頭
    專門來中國學習中文的留學生,一開始嘗試聽懂中文,基本都是連蒙帶猜,輔已肢體語言,從最簡單的主謂賓開始。比如我愛你,我要去哪裡這類的。恐怕就算是那些理解能力高超的留學生,也會感到在聽到與複述一個想法時,不得不添油加醋、減斤少兩,這就好比清水之中的一根直棍,折射出來的樣子總是扭曲的。
  • 「聽(聽)」無耳,「愛(愛)」說說有些簡化漢字為什麼是失敗的
    漢字,是神奇的文字符號,既是符號也是意思的表達。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除文字組合所表達的意思之外,文字本身就是文化,源遠流長。繁簡之爭,一群閒人們近來一直存在爭論,但並不影響大勢。那大勢是什麼呢?我們簡化字的時候,最多考慮的是文化知識的普及問題,希望通過簡化漢字讓更多的人認識文字,從而脫盲,這當中有諸多無奈的成分,完全是時代的需要。建國之初,百業待興,但是文化人,也就是識文斷字的人,卻嚴重缺失,需要培養人才,但人才可不是說培養就一下下就能培養成的。所以權宜之計,就是簡化漢字。
  • 科學家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
    近日,《基因組生物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戴俊彪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開發出一種稱為SGC(SCRaMbLE-based genome compaction)的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並以此方法刪除了第12號染色體左臂中超過一半的非必需基因,為構建第一個最小真核基因組及理解真核生命的核心組成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 專家:研製"通用規範漢字表"時曾想恢復幾個繁體字
    王教授解釋說,採訪時間是一個小時,早點兒開始,上午的時間就不至於支離破碎,「我還要看書」。  王寧師從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陸宗達先生,是「漢字構形學」與「書寫漢字學」的首創者,在漢字標準化、規範化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國務院2013年6月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就是她領銜研製的。年近80的她在日常教學科研之餘,特別關注著漢字和漢字文化的命運。
  • 漢字很牛 影響力遠播海外 可不應忘記與反思當年卻欲除之而後快……
    宋代大才子黃庭堅曾寫過一首同旁詩《戲題》,這首詩中的每個字都用相同的偏旁或者部首組成,整首同旁詩整齊劃一,同旁對聯不僅內涵豐富,對仗工整,又點題。將漢字獨有之趣,之美,之神奇展露無遺:逍遙近道邊, 憩息慰憊懣。 晴暉時晦明, 謔語諧讜論。
  • 民國初曾有人提"廢滅漢字" 傅斯年主張用拼音替代
    央視《漢字聽寫大會》成人聽寫團的正確率僅為8%,而現實生活中,一則「大學生手寫400字簡歷24個錯字」的新聞也讓不少人想到自己提筆忘字的尷尬經歷。數位化時代,人們長期使用鍵盤打字,很少有機會一筆一畫書寫中文,這些年來,「漢字危機」、全民患上「失寫症」的話題屢屢被提及,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正成為令人憂心的文化現象。
  • 揭秘民國學者主張廢除漢字始末,中華文化竟差點兒斷代!
    在很早之前子淵和大家聊過韓國、越南廢除漢字的歷史,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下曾經發生在華夏大地的「漢字廢除運動」。如果不是這一運動未深入民間,或許我們已經徹底告別了漢字,實在是令人後怕不已。▲殘存於越南寺廟的漢字在民國初年,一些學者認為漢字「難讀難寫」的弊端嚴重阻礙了全民教育普及和知識傳播,因此提出進行「中文改革運動」,大幅降低學習中文的難度,一些人乾脆鼓吹徹底廢除漢字以便與世界接軌。在筆者看來,後一種看法實在是有些過於激進。▲切音字書籍客觀說來,漢字的讀寫難度與文化傳播的便捷性、普及性需求的矛盾長期存在。
  • 國務院督促推動抗癌藥降價 簡化「緊急救命藥」上市要求
    2017年5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關於徵求《關於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加快新藥醫療器械上市審評審批的相關政策》(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提出罕見病治療藥物和醫療器械申請人可提出減免臨床試驗申請,加快罕見病用藥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對於國外已批准上市的罕見病治療藥物和醫療器械,可有條件批准上市,上市後在規定時間內補做相關研究。
  • 魯迅提議廢除漢字,羅素卻說:漢字雖有三大缺陷,也有一顯著優點
    但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列強侵入華夏土地,無數知識分子為了救亡圖存開始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技術,魯迅、錢玄同、胡適、劉半農、蔡元培等人都提出過「廢除漢字」的理念設想,魯迅比較激進,直接說: 「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 「漢字不死,中國必亡!」 當時的新文化學者覺得,中國落後是因為傳統文化落後,而要改變傳統,就必須先從廢除漢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