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好今天的故事,必須講清發生在紅軍長徵途中的婁山關戰役。
l935年2月,為擺脫十多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中央軍委決定回師貴州,也就是人人熟知的「四渡赤水」中的二渡赤水。
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要先佔婁山關,再佔遵義城,在運動中殲滅敵人。
婁山關,又名太平關,關口地勢險要,群山中只有一條盤山公路通過,是川、黔兩省必經之道,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該把奪取婁山關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哪支部隊呢?經反覆權衡,中央軍委把這副擔子壓在了紅三軍團肩上,紅三軍團把打先鋒的任務交給了十二和十三團。
總攻命令下達後,十三團立即發起進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點金山制高點後,佔領了關口。
敵人怎肯輕易這個要地?立即展開瘋狂反撲,雙方陷入膠著態勢。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紅三軍團首長向十二團下達命令,「務必於2月26日拂曉前趕到婁山關口,接替第十三團,中路正面突破,拿下婁山關南坡!」
十二團團長謝嵩、政委鍾赤兵和參謀長孔權立即率兵連夜奔襲,於26日拂曉時分趕到婁山關下南溪口。
此時戰場上的態勢,對紅軍十三團越來越不利,形勢非常危急,鍾赤兵等人奮不顧身、冒死衝鋒,終於再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還奪回了丟失的陣地,控制了點金山。
點金山失守,國民黨軍閥王家烈惱怒萬分,再次組織兵力進行瘋狂反撲,鍾赤兵等人率部隊寸土不讓,全力迎戰……彈藥沒了,紅軍戰士們就和敵人展開慘烈的白刃戰。
經過紅十二團全體將士的拼死奮戰,終於取得了婁山關戰役的勝利,但在激烈的戰鬥過程中,十二團政治委員鍾赤兵和參謀長孔權這兩位團級幹部同時受傷,更加巧合的是,兩人均是腿部中彈受傷。
為保全鍾赤兵性命,軍醫先後三次對鍾赤兵的右腿進行了截肢手術,當時不僅沒有麻藥,就連最基本的醫療工具也只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一條斷成半截的木匠鋸。
但是,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鍾赤兵始終沒有叫過一聲,小護士馬湘花在旁邊看著直流眼淚,說道,「我從來沒見過這種場合和這麼強硬的漢子。」
因為當時紅軍的主要目的是戰略轉移,部隊最終決定,將一批不能隨軍一起行動的重傷員就地寄養,鍾赤兵和孔權也在其中。
聽說要被留下來寄養,性格剛烈的鐘赤兵死活不同意,在他的強烈要求下,最終隨部隊一起轉移,靠著頑強的意志,鍾赤兵和戰友們一起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安全到達了陝北……
在1955年的大授銜中,鍾赤兵被授予中將軍銜。
紅十二團參謀長孔權因胯骨被打碎,傷口一直不能癒合,不得不被留在當地財主宋少前家養傷。部隊出發前,不僅為孔權留下300多塊銀元,還留下一名醫生和一個通訊員護理孔權。
經過長時間療養,孔權傷口終於慢慢癒合,但落下了左腿比右腿短10釐米的殘疾。從此,孔權便流落遵義楓香鎮一帶,為了維持生計,做過走街串巷的賣貨郎,還當過泥瓦匠……
1950年的一天,孔權在報紙上看到了貴州省軍區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的名字,於是趕緊給當年所在團的首長和戰友們寫了一封信。
最終,黃克誠將軍出具書面證明,為孔憲權恢復了黨籍。中共遵義地委經過考察,任命孔憲權為第七區副區長,參加第七區接管、建政。
1955年2月,相關部門批覆孔權兼任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任職期間,孔權為紀念館徵集革命文物、搜集歷史資料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