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三毛流浪記》的「恐嚇信」

2021-01-08 雨後的碎片

1949年4月1日,電影《三毛流浪記》在上海外灘開拍。《大公報》報導:「三毛跳上銀幕了,這部電影中的三毛由一位童星王龍基擔任,(現在還不到十歲),由崑崙公司攝製。導演趙明、嚴恭,攝影朱今明,化妝辛漢文。他們一行在四月一日上午到外灘開拍第一個鏡頭。」

開拍時《大公報》報導(1949.4.3.)

漫畫《三毛流浪記》是1947年6月15日在《大公報》開始連載的,1948年出版了單行本。張樂平先生以其震撼的藝術魅力,使得流浪兒三毛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崑崙影業公司準備將漫畫三毛搬上銀幕,借用製片人之一的韋布先生的話來說,「當時,上海的電影刊物、小報等都傳播得滿城風雨了」(見(《電影藝術》1993年第1期文章《從<三毛流浪記>的「恐嚇信」說開去》)。

1948年起出版的單行本

就在影片積極籌拍時,張樂平和韋布幾乎同時收到了恐嚇信。幾位拍攝電影的當事人曾經回憶過這段往事。

《三毛流浪記》製片人之一韋布先生回憶:

「正當籌備工作即將就緒的時候,樂平和我同時接到上海反動派向我們進行威脅的警告信:『三毛再搞下去,當心腦袋!』大概由於當時社會上發生恫嚇信的事太多了,而這種卑鄙無恥的行徑,正是反動派日暮途窮的虛弱暴露。因此,我們未加理睬,只是略加小心就是了。」(1982年9月《大眾電影》文章《「三毛流浪記」上銀幕的前前後後》)

「接到怪信的第二天,樂平和我在聚會中把情況平平淡淡地和大家談了。有意思的是,籌劃《三毛》拍攝的『難兄難弟』們,聽到這個意外的顯然是政治恫嚇的信息後,反應很一般,誰也沒有表露驚慌退縮的不安情緒,而是像上海話說的『象煞無介事』。直到影片完成,也都一直『象煞無介事』。所謂恐嚇信,倒可以說真的只是『恐嚇』一下而已。不過此事從當時的具體情況來說,確實也反映了尖銳複雜的政治鬥爭,讓我們又一次領教了反動派的拙劣與無能,已經近乎無聊了!」(《從<三毛流浪記>的「恐嚇信」說開去》)

《三毛流浪記》導演之一趙明先生回憶:

「在攝製工作籌備階段,最初的製片人韋布同志曾接到過一封匿名恐嚇信,信中威脅韋布:『三毛再搞下去,當心腦袋!』與此同時,漫畫作者張樂平同志也接到一封同樣內容的恐嚇信,這顯然是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解放前夕困獸猶鬥的一種表現。當時我們分析了形勢,對我們租用的攝影場偽中電二場內的某某曾引起懷疑。可是工作照常進行,韋布同志和我們對這封恐嚇信都未予理睬,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放在心上,這也許是過去長期在國統區經受鍛鍊的結果,現在回想起來,多少還是有點冒險的。」(1984年第12期《電影藝術》文章《<三毛流浪記>的回顧與隨想》)

《三毛流浪記》導演之一嚴恭先生回憶:

「此時,我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瀕於滅亡的蔣家王朝更加瘋狂,暗殺、綁架時有發生,街上經常截路搜捕,即使是深夜,也能聽到憲兵抓捕的警車(時稱『飛行堡壘』)悽厲的警笛聲。張樂平和韋布都收到了無頭無尾的恐嚇信:『不準拍三毛電影!不聽話,於你不利!』『三毛再搞下去,當心腦袋!』信中赫然夾著子彈!韋布拿來給我們看,但我們都毫不遲疑地堅決搞下去。」(2007年7月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像詩一樣真實——嚴恭自傳》第123頁)

《三毛流浪記》剪接師傅正義先生回憶:

「《三毛流浪記》的編劇是陽翰笙,他根據當時影響甚廣的張樂平的三毛漫畫,編寫了電影劇本。外界得知崑崙將把三毛推上銀幕,紛紛表示支持。但國民黨特務卻寄來匿名信進行恫嚇,說『不準將三毛搬上銀幕,假如不聽的話,將予以不利!』崑崙同仁不為反動派的威脅恫嚇所動,堅持拍攝。」(2007年3月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剪輯人生——傅正義自傳》第52頁)

以上當事人的回憶,有兩個共同點:恐嚇信沒有嚇倒攝製組任何人,攝製工作絲毫沒有受到恐嚇信的影響;恐嚇信只是恐嚇一下而已,沒有後續行為。

《三毛流浪記》反映的是社會的陰暗面,這肯定會引起當局的反感。張樂平先生回憶:

「1947年12月30日國民黨反動派的《中央日報》卻假惺惺地以『關懷三毛』為題發表了一篇『評論』,在扯了一些『關懷』『同情』的謊言之後,緊接著便指責我『這表現太殘酷了,太冷落了』。並且列舉勸募寒衣,提倡社會教育等『德政』,來掩飾《三毛流浪記》中所揭露過的當時社會的醜惡面目。在反動派這種文武夾攻的情況下,我並沒有退縮。」(1957年5月18日《文匯報》文章《三毛何辜!》)

現在有些介紹影片《三毛流浪記》的文章,誇大了當時攝製工作受到的阻力。坊間流傳一種說法:「《三毛流浪記》從1948年10月開拍,由於尖銳地觸及了社會現實,攝製時就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種種阻撓、恐嚇,遇到很大困難,結果該片1949年8月才完成。」這就是一種誇張和不實的說法。

電影是在1949年2月才選定了由王龍基擔任主角(有當時多家媒體報導為證),怎麼可能在1948年10月就開拍呢?《三毛流浪記》無論是原作還是被改編成電影,都沒有把矛頭直接指向國民黨當局,所謂「攝製時就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種種阻撓、恐嚇」,所謂「籌備期間數次受到特務威脅,數次收到夾有子彈的恐嚇信」,都是誇大事實的說法。張樂平和韋布各收到過一次恐嚇信,當時也只不過是把它當成是某個小流氓的惡作劇或某個小特務的鬧劇,因為按照常理分析,當局即使感到很反感,一般也不至於做出這種小兒科的愚蠢的恐嚇行為,直接阻止電影拍攝不就可以達到目的了嗎?張樂平先生並不懼怕,解放前夕,他一直在上海公開參加進步活動,甚至在這個時候將全家從嘉興接到上海居住。

張樂平和家人在展覽會上(1949.4.)

國民黨當局對電影的控制是相當嚴格的,專門設立了一個新聞檢察署,所有的電影劇本都必須要經過他們的審查,允許你拍攝,你才可以拍攝;不允許你拍攝,你是不可能開機的。攝製組如果是按照已經通過當局審查的劇本拍攝,完全沒有必要對拍攝保密,完全不必擔心當局的阻礙;如果不按照已經通過當局審查的劇本拍攝,無論拍攝內景還是外景,都是隱瞞不了的,結果只能是給當局提供了「阻礙」甚至封殺的藉口。

張樂平先生在《撫今思昔話三毛》(見1957年第23期《大眾電影》)一文中回憶:

「後來得到陽翰笙、陳白塵等同志的鼓勵,建議由上海崑崙影片公司改編攝製電影。並由陽翰笙同志執筆改編,承他費了很大的力氣與時間,改編得更尖銳更具體,可是,不講真理的反動派,竟不準這個劇本通過。只得再來刪改,而又沒通過。正當反動派百般留難之際,後來陽翰笙同志也因政治原因被迫離開了上海,這個劇本乃由陳白塵同志幫助整理。仍是費了很多手腳,百般修改,才算勉強通過。」「當初我們是不同意的,可是電影公司老闆已下了一筆大本錢,只好依從了。」

流浪兒三毛深入人心,當局也只能表示政府也在同情和關懷流浪兒的窮困生活。筆者認為,當局不會愚蠢地阻擾影片的具體拍攝,當事人提到的「國民黨特務的阻擾」,應該是指對劇本的阻擾。

有些人可能出於對電影《三毛流浪記》的熱愛,就以強調和誇大影片拍攝「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種種阻撓和迫害」,來突出影片的進步性和正確性。然而,不合情理的過分渲染,反而適得其反。《三毛流浪記》無論是漫畫還是電影,沒有一句政治口號,沒有把矛頭直指國民黨當局,卻能引起人們對舊社會的強烈不滿,引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嚮往,國民黨當局對此又無可奈何。

1949年4、5月份,三毛生活展覽會,三毛畫稿義賣,三毛樂園會,中國福利基金會兒童劇團演出木偶劇、舞臺劇《三毛流浪記》,以及電影《三毛流浪記》的拍攝,都是在人民大眾和新聞媒體的關心和支持下,轟轟烈烈,大張旗鼓地公開進行的,當局都沒能敢公開阻止,在表面上還得做出支持的姿態,以籠絡人心。這些情況,從當時上海多家報刊不時對「三毛」的新聞報導可以看出來。

上海商會會長主持義賣(1949.4.)
三毛呼聲(1949.5.15.出版)

影片一部分拍攝於解放前,一部分拍攝於解放後。例如「大鬧公館」場景,室內一片狼藉,一張蔣介石的畫像倒吊在牆上,曾有人以此作為解放前拍攝電影「諷刺國民黨,罵國民黨」的證據,殊不知這個場景是解放後拍攝的。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電影《三毛流浪記》攝製組繼續拍攝那些未完成的內容。攝製組人員更加理直氣壯地加緊工作,他們知道,那封恐嚇信出現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七十多年過去了,《三毛流浪記》漫畫書至今仍在暢銷,《三毛流浪記》電影至今仍在放映。筆者感到有些遺憾的是,有些人還是沒有理解《三毛流浪記》為什麼會成為經典。

(本文部分資料來自張樂平家人)

相關焦點

  • 《三毛流浪記》原型慘死路邊,作者痛哭,邊咳血邊創作完成
    這也是為什麼《三毛流浪記》後來能被讀者評為是真實寫照的原因。 張樂平認為三毛實際上也是他自己人生的一個真實的寫照,人生來艱難。 讓『三毛』幸福,讓『三毛』消失 《三毛流浪記》,就像《苦兒流浪記》一樣,在1947年連載開始,就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轟動。
  • 《三毛流浪記》原型凍死在街邊,作者見狀,含淚堅持完成創作
    「三毛」可以說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經典人物了。不管是《三毛流浪記》還是《三毛從軍記》等系列作品都為大家展示了1個可愛又悲催的小孩形象,他的喜劇色彩裡又帶著幾分無奈與悲催。在那樣的一個社會背景下,三毛年齡雖小卻依然頑強地與無情的命運抗爭,其中很多問題都值得人深思。
  • 《三毛流浪記》原型慘死路邊,作者見狀痛哭,邊咳血邊堅持畫畫
    張樂平先生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回到家後,他躺在床上,腦子裡想的也是自己剛剛看的那一幕,輾轉反側之間,他起身開始創作以三個乞兒為原型的長篇教育漫畫《三毛流浪記》。 於是,張樂平先生筆下的三毛開始有了靈魂,那個無父無母悽慘一生,卻又不甘命運想要活下去的三毛出現在了我們眼前
  • 《三毛流浪記》背後的真實故事:流浪兒凍死街頭,張樂平忍痛創作
    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看過《三毛流浪記》這部漫畫,但大家一定對「三毛」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三毛是中國當代著名漫畫家的張樂平創作的一個人物,他身世悽慘,四處流浪,是一個沒有家的可憐孩子,可最讓人心疼的是這部漫畫是有原型的,其背後的真實事件更讓人心驚。
  • 除了《三毛流浪記》,國漫改編真的沒有精品了?
    《美國隊長》系列電影票房長期名列前三,是漫威漫畫改編電影的成功案例之一。從2008年開始,漫威親自製作超級英雄系列影片,推出漫威電影宇宙,將鋼鐵俠、綠巨人、雷神託爾等超級英雄搬上熒幕,憑藉6部影片,收穫37億多的全球票房。隨著21世紀的到來,依靠計算機技術,在影視劇中真實地再現漫畫中的虛擬世界成為可能。漫威緊緊地抓住了這一機遇,開闢成熟的產品線。
  • 「三毛回家記」點亮流浪少年回家路
    據了解,2016年以來,我市率先在全省探索流浪未成年人的「政府+社會組織+志願者」的救助新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持續推進「三毛回家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品牌建設,助力流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項目實施4年多來,流浪未成年人如今生活好嗎?會不會出現「二次流浪」?對此,我們進行了跟蹤採訪。
  • 對話|張樂平之子談其父親:八年「走出」《三毛從軍記》
    「我原來喜歡《三毛流浪記》,後來人生閱歷多了,我也開始喜歡《三毛從軍記》更多一點。《三毛從軍記》中有父親8年的所見所聞,有很多人間的喜怒哀樂。我覺得我父親在對三毛的性格描寫中,《三毛從軍記》比《三毛流浪記》更豐富一點。」張樂平先生之子張慰軍對澎湃新聞說。
  • 《紅樓夢》《三毛流浪記》剪輯師傅正義去世,享年94歲
    11月15日,有「中國第一剪刀手」、「中國電影第一剪」之稱的影視剪輯師傅正義因病去世,享年94歲。  1947年,傅正義擔任劇情電影《八千裡路雲和月》的剪輯師,該片是他擔任電影剪輯師的首部作品,同年,他還剪輯了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 三毛·流浪
    28年前的今天,三毛用一雙尼倫絲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到另一個世界去依靠她的橄欖樹。
  • 《我的姑姑三毛》:從侄女的眼中,我們能讀出怎樣的三毛?
    | 這是2021年始第 4 篇| 全文 2049字說來慚愧,我其實並沒有讀過三毛的作品,只是大概了解到她與荷西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她與撒哈拉有一場美好的邂逅。但是三毛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是真的不了解。《我的姑姑三毛》成為我第一次了解三毛的窗口,從三毛的侄女陳天慈筆下,我去了解那個文藝的、浪漫的,又被人銘記的三毛。
  • 二年級必讀課外書《三毛流浪記、洋蔥頭歷險記等6篇》測試及答案
    《三毛流浪記》閱讀測試題一、選擇題1.《三毛流浪記》的作者是( D )A 葉淺予 B 丁聰 C 華君武 D 張樂平2.老漁夫是被 ( C )打死的。A河東的大兵 B河西的大兵 C河東和河西的大兵3.三毛四處流浪,後來到了大城市( C )A 杭州 B 廣州 C 上海 D 北京4.三毛和小男孩在快樂大戲院看的電影是( B )A 《三毛從軍記》 B 《苦兒流浪記》 C 《小貝流浪記》5.三毛在糧店門前擠在買糧隊伍中排隊的目的是(A )A 暖和自己身體
  • 王龍基:國產片首個童星,真名早已被人遺忘,多數人只知他叫三毛
    大大的蒜頭鼻子,小小的身軀,永遠髒兮兮的,細細的脖子上還頂著顆光溜溜的大腦袋,上面只有三根頭髮,這個形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他就是三毛。電影《三毛流浪記》是新中國第一部國產兒童電影,1949年上映,一舉轟動了全國隨即電影在國際影展上多次獲獎,在國外的評價極高,這個長相略微滑稽,只有三根頭髮的小孩三毛也火遍了大江南北。
  • 三毛自殺前流浪成都街頭,神情舉止滿是悲傷,4個月後在醫院上吊
    很多人因為三毛,因此對撒哈拉沙漠產生了莫名的感情,而撒哈拉對於三毛的意義也是特別的,她在這裡開啟了自己的寫作之路,也是在這裡遇見了愛情,步入了婚姻,度過了一段幸福時光,然而她的愛人在一次潛水中意外去世,三毛失去了笑容,在自殺前流浪成都街頭,神情舉止滿是悲傷,4個月後在醫院上吊。
  • 陳景潤1+2、萬籟鳴孫悟空、張樂平三毛,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墓!
    1965年,萬籟鳴導演了動畫電影《大鬧天宮》,是中國國產動畫的裡程碑。該影片以精巧細膩的藝術風格和極具民族氣息的藝術設計,塑造了孫悟空的經典形象,一經問世,便引起世界轟動,獲得了國內外無數最佳動畫電影的獎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影響力。萬籟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動畫電影之父」。
  • 國產兒童電影圖鑑:以多部影片為例,探討兒童電影的整體發展
    之後的兒童電影也跟隨中國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如新中國成立前期的電影,如《孤兒救祖記》《迷途的羔羊》《三毛流浪記》等,所賦予孩子的形象大都以孤兒、流浪兒為主;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兒童電影的形象就以小英雄為主,多是國讎家恨的劇情,讓孩子也擔當起時代多賦予的責任。
  • 古靈精怪的三毛,帶著滾滾紅塵裡生生死死的愛戀,一生都流浪遠方
    三毛小時候就喜歡在墳場玩,在墳場上玩泥巴,觸摸那些墓碑,和那些死去的靈魂「對話」,毫不懼怕。即使多年後流浪遠方,潛意識裡依然感覺有靈魂存在。不知道是不是南京那座城市有太多不幸的死去的靈魂,需要訴說沉痛的歷史和命運的苦難,而三毛看血腥的宰羊,和靈魂對話,或是上天專門派她來目睹血腥有多殘忍,死去的30萬靈魂有多無依無靠,她是來傾聽的,而她也喜歡那蒼涼而落寞的南京城。
  • 《我的姑姑三毛》:三毛身邊人的回憶錄,真實而又平凡
    三毛去世,到現在已快30年,很多人追隨她的腳步,很多人也受她的思想也影響,也有自發的發揚三毛文化的,她的侄女陳天慈就是她的粉絲,也是她的推崇者,最近陳天慈出了一本《我的姑姑三毛》,關於三毛在家庭裡的小事,還原她真實的生活,另一部分描述了作者是如何追思與追隨三毛的腳步。
  • 三毛:佛系的從心而行,愛流浪,還撩了個小奶狗
    在他還讀高三時,在朋友家裡遇到了三毛,就被這個東方女子吸引了,義無反顧的愛上了三毛,這個男孩堅持了六年,等了三毛六年(有責任,有擔當的男人不分大小)。1973年,她頭也不回的往撒哈拉沙漠奔去,開始了流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 電影《忠犬流浪記》 打造中國首部高品質寵物電影
    網易娛樂1月10日報導 近日,由製片人明秋成,亞洲知名導演SomkiatVithuranich(桑凱·維杜郎)及電影《冬蔭功》攝影師Teerawat Rujenatham(特萊瓦.盧傑他同)聯手打造的中泰兩國首部寵物電影《忠犬流浪記》正在北京緊鑼密鼓籌備中!
  • 童年看「三毛」是喜劇,長大再看已成「悲劇」
    前兩天分享了一部中國最好戰爭片《高山下的花環》,今天繼續分享一部國產高分戰爭片,《三毛從軍記》。《三毛從軍記》根據張樂平的同名漫畫改編,由張建亞導演執導。曾獲得第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等諸多獎項,還入選了中國電影誕辰100周年「我最難忘的百部中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