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中備些常用藥,結果有的三五年也沒用上,不知不覺成了過期藥;到醫院看個常見病,藥還沒吃完病就已經好了,剩下的只能先收起來……打開家庭小藥箱,許多人驚訝地發現,曾經花大價錢買來的藥品,卻多半逃不過被丟棄的命運。相比起餐飲業的浪費來說,藥品浪費現象同樣不容小覷。
調查
還沒拆封的過期藥整盒扔掉
「前些天覺得嗓子不太舒服,就想看看家裡有什麼藥能吃,結果翻出來好多過期的。」提起找藥的經歷,程雲嘆了口氣,「有一板黃連上清片,總共24片,一片都沒動,有效期到2018年3月,竟然過期兩年多了。還有一板複方氨酚烷胺膠囊,有效期到2018年9月,也有12粒沒來得及吃。」
據程雲回憶,這些都是過去從藥店買來備用的,但一盒動輒數十粒,很少能吃完,「拿布洛芬緩釋膠囊來說,按照說明書上的用法用量,成人一次1粒,一日2次。注意事項裡還專門強調,『本品為對症治療藥,自我用藥不宜長期或大量使用,用於止痛不得超過5天,用於解熱不得超過3天。』就算按最大劑量服用,也要剩下半盒,何況通常吃兩三粒就夠了。」
同樣令她無奈的是,一些藥品看似有效期兩年,可一旦打開,就要另當別論。「以潤潔萘敏維滴眼液為例,打開後要在4周內用完,逾期不能再用。注意事項裡還標明,連用3到4日,症狀未緩解,要諮詢醫師或藥師。一旦需要換藥,之前用過的就不得不扔掉。珍視明滴眼液更是從來沒用完過,因為說明書上要求打開瓶蓋後,15天內用完。可就算天天用,15天也只能用掉半瓶,剩下那半瓶註定要作廢。」
在何勇的家庭藥箱中,也有不少陳年舊貨。「仔細對著日期檢查下來,一口氣挑出七八種過期藥,大多都是過去本著『有備無患』原則囤的,有的還沒來得及拆封,就只能整盒整盒地扔掉,太可惜了!」此外,還有不少孩子的藥讓何勇發愁,「一到秋冬換季的時候,孩子就容易感冒,每次去醫院都要開一堆藥回來,有退燒的、有止咳的,特別是一些處方藥,就算沒吃完下次也不敢直接用,就這麼越攢越多。」
記者了解到,此前公布的《中國家庭過期藥品回收白皮書》顯示,中國約有78.6%的家庭備有家庭小藥箱,其中,30%到40%的藥品超過有效期3年以上,但80%以上的家庭都沒有定期清理藥箱的習慣,全國一年產生過期藥品約1.5萬噸。
而根據2016年8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規定,生產、銷售及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失效、變質、不合格、淘汰、偽劣的藥物和藥品,都被認定具有毒性。在「北京市垃圾分類寶典」小程序中搜索「過期藥品」,也會顯示「過期藥品由於過了最佳使用期限,藥品化學物質會失效或者變性,因此過期藥品與包裝物屬於有害垃圾。」
尷尬
拆零銷售政策允許現實難辦
既然整盒藥品容易浪費,那麼是否可以拆零銷售?記者查閱《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發現其中明確表示「拆零銷售的藥品集中存放於拆零專櫃或者專區。企業應當定期對陳列、存放的藥品進行檢查,重點檢查拆零藥品和易變質、近效期、擺放時間較長的藥品以及中藥飲片。」可以看出,藥品拆零銷售在政策上是被允許的。
此外,《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還列出藥品拆零銷售應當符合以下要求:負責拆零銷售的人員經過專門培訓;拆零的工作檯及工具保持清潔、衛生,防止交叉汙染;做好拆零銷售記錄,內容包括拆零起始日期、藥品的通用名稱、規格、批號、生產廠商、有效期、銷售數量、銷售日期、分拆及覆核人員等;拆零銷售應當使用潔淨、衛生的包裝,包裝上註明藥品名稱、規格、數量、用法、用量、批號、有效期以及藥店名稱等內容;提供藥品說明書原件或者複印件;拆零銷售期間,保留原包裝和說明書。
但記者走訪多家藥店,詢問藥品是否可以拆零銷售,得到的答案卻都是否定的。
「藥品拆零銷售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對藥店來說,意味著既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承擔一定風險,又不能帶來更多收益,甚至可能因為賣不出去造成損失,的確很難有動力去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總藥師趙志剛談到,即使是在醫院,通常也只有在開精神藥品時才會採用分裝的方式,其他普通藥品很少選擇拆零,「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患者未必敢買、未必願買,畢竟看不到原包裝,心理上會覺得不踏實,再加上拆零後的藥品在儲存管理上有一定難度,患者可能對藥品質量產生顧慮。」
「問藥師」平臺創始人冀連梅告訴記者,部分私立醫院開抗菌藥物時會選擇拆零,但會收取藥事服務費。「在國外,很多藥品也會拆零,特別是處方藥,都會用專門的藥瓶和標籤重新包裝,還會配上適合患者使用的通俗版說明書,這樣既不影響用藥需求,也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在冀連梅看來,過多藥品拿在患者手中其實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有的患者可能因為沒有查看有效期而服用過期藥,還有的會以為自己久病成醫,下次出現相似症狀就自行服用之前剩下的藥,但很可能兩次病因不同,一旦誤用是很危險的。」
建議
備藥適量 開藥遵循「急三慢七」原則
相比起拆零銷售而言,趙志剛認為,科學備藥、合理開藥對減少藥品浪費更加有效。
「家庭藥箱是為了日常生活中的應急和方便,所以藥品要簡單、適量、分門別類,避免大量盲目囤藥。」趙志剛談到,「很多人在儲備藥物的時候,容易出現藥品上的重複。比如解熱鎮痛類藥品,本來一種就夠了,但有的家裡準備了三五種,主要成分都有對乙醯氨基酚。這樣一來,要麼可能在自行服藥的過程中因重複用藥導致過量,要麼選擇其中一種服用後,造成其他藥品浪費。」
趙志剛還提醒,在家庭藥箱的管理上,要將內服藥與外用藥、處方藥與非處方藥、藥品與保健品分開放置,同時保留藥品說明書和外包裝。3到6個月清查一次藥箱,凡是超過有效期或者出現變質的藥品,應廢棄不用,按有害垃圾處理,必要時及時更新。
「備藥有一個基本原則是只備非處方藥,不備處方藥,如抗菌藥物。因為處方藥本身是需要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使用,不可隨意濫用。」在冀連梅看來,備藥也要結合自身和家人的實際情況,而非全套照搬一些指南或建議,「更何況,現在物流發達,一些平臺還推出24小時送藥上門服務,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滿足日常用藥需求,並不需要在家裡提前囤很多藥。」
冀連梅還提出,在藥品規格上,最好能夠推出不同類型。一些急性病,適合按照療程設計成「小包裝」,減少藥品浪費。而一些慢性病,則可以選擇「大包裝」。比如,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如果設計成一盒只有7片,就意味著要浪費大量包裝盒。「之前就曾有患者在我面前把一二十盒藥品全都拆開包裝,取出裡面的藥品帶走,因為嫌包裝太佔地方。」冀連梅說,有的藥品本身成本並不高,而包裝成本卻遠高於此,這同樣是一種浪費。
「醫生在開藥時要嚴格遵循『急三慢七』的原則,即急性病症最多開三天藥,慢性疾病首次開七天藥,之後看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存在嚴重的不良反應,再根據需要來開,這樣既有助於及時做出調整,又減少剩藥的可能。」趙志剛建議,患者也要不斷提高健康素養和用藥安全意識,不要為圖省事,要求醫生多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