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有過期藥嗎?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家庭藥箱中有超過30%的藥品過期3年以上。面對一盒盒過期藥,心疼之餘不少人也感慨,「要是像以前那樣,藥可以散著買就好了」。
資料圖 工作人員正在展示一種拆零銷售的藥品 新華社圖
說起散著買藥,中老年人並不陌生。早年間,醫院和藥店都是根據患者病情按量配藥,用小紙袋將藥片封好,上面簡明寫著服藥時間、次數、注意事項等。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醫療領域經營理念的變化,這樣靈活的賣藥方式漸漸消失,整瓶整盒買賣成了常態。近年來,雖然時不時有聲音倡議恢復傳統,甚至在《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中也明確規定藥品零售操作包括拆零銷售,但這一做法始終沒有推開。究其原因,一則關乎銷售利潤,一些藥店早已習慣超額銷售,化整為零等於自砍盈利;二則關乎操作標準,「拆零賣」的前提是保證安全衛生,一些藥房不想承擔這一風險,有的患者也對拆零藥品的安全性有所忌諱。
其實,只要算算小小藥片背後的細帳,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傳統不乏時代價值。目前,全國一年產生的過期藥品約1.5萬噸,從遏制浪費角度考慮,「藥品拆零賣」正是一個厲行節約的良方。另一方面,過期藥品的汙染問題不容小視。要知道,過期藥品早已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其中的各類化學元素會對土壤、水體、空氣造成嚴重汙染,一些抗菌藥物更可能打破環境中的菌群平衡,其危害性不亞於廢舊電池。目前,各方都在努力規範過期藥物的回收,而源頭減量無疑是更根本性的舉措。
進一步看,售藥方式還涉及醫保大帳。我國推行的是醫保總額預付制度——也就是以上一個醫保年度基金收入為基數,考慮一定增長率後,確定一個新的醫保年度基金支付的總盤子。總盤子固定,就存在一個資源分配的問題,這裡開銷多了,那裡能用的就少了。面對日益上漲的就醫需求,我們對醫保資源更是要存珍惜之心,讓好鋼用在刀刃上。倘若「藥品拆零賣」能廣泛落實,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貴」,從長遠計,也有利於節約醫保資源。
「藥品拆零賣」有一定難度,更有顯著益處,而一些現實困難其實也有破解之法。藥店或許缺乏動力,但公立醫院可以先帶頭。國內有醫院採用智能化的藥品全自動分裝機,為藥房提供更加準確、安全、高效的配藥環境,這一實踐經驗就可以複製。相關部門也不妨引導藥品生產方做一些改變,如生產適合拆零的包裝,提供印有簡略版說明書的拆分袋,等等。總而言之,「藥品拆零賣」沒有那麼難,體現的是一份責任感,受益的將是我們每一個人。
(原標題:「藥品拆零賣」的傳統不妨恢復)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晁星
流程編輯 u003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