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內大型猛獸絕跡 專家稱是全球趨勢與熊貓保護無關

2020-08-07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李傲)近日,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相關團隊發布研究報告,顯示了大型食肉動物在大熊貓分布區的減少趨勢,外界解讀時指出這是由於過度保護單一種群,破壞了生物多樣性。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認為這種說法存在誤讀,WWF中國副總幹事周非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保護策略不是僅針對大熊貓這一物種,而是使整個生態系統受益,保護區內大中型食草動物和中型食肉動物的分布都是在擴大的,而大型食肉動物減少現象的發生絕不僅僅在大熊貓保護區內,而是全球範圍內的一個大規模縮小,同時也呼籲利用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和保護地體制改革等機會,進一步推動將大型食肉動物保護作為重要內容和指標融入到中國大熊貓保護的整體戰略中。

保護區內大型猛獸絕跡 專家稱是全球趨勢與熊貓保護無關

野生大熊貓。世界自然基金會供圖

四種大型食肉動物幾乎從大熊貓保護區消失

8月3日,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野生動物生態與保護實驗室研究員李晟教授團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豹、雪豹、狼和豺這4種大型食肉動物幾乎從中國專為大熊貓保育而設立的大部分保護區中消失了。

從2008年至2018年間,研究團隊在中國大熊貓分布區中的73個保護區內進行了調查,其中包括66個官方認證的大熊貓保護區。這些保護區範圍從北到南跨越五個山脈,分別是秦嶺、岷山、邛崍山、相嶺和涼山。

研究結果顯示,自中國的大熊貓保護區在50-60年前初次設立以來,豹、雪豹、狼和豺這4個物種在大部分保護區中逐漸難覓蹤影。其中,豹從81%的保護區中消失了,雪豹從38%的保護區消失,狼從77%的保護區消失,豺從95%的保護區消失。

隨後有輿論認為,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過度保護大熊貓單一物種,而減少了對其他野生動物種群的保護。

專家否認猛獸消失要讓熊貓保護政策「背鍋」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副總幹事周非跟新京報記者解釋稱,所謂熊貓保護影響生物多樣性的說法存在著誤讀:「李晟老師的團隊沒有所謂過度保護大熊貓單一物種這樣的說法。實際上,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工作早在近三十年前就脫離了單純的『物種搶救』的階段,逐漸從單一物種的保護策略向生態系統保護轉變。」

周非介紹,WWF從四川省王朗大熊貓保護區啟動綜合保護與發展項目時,所設計的保護策略就已經不是僅針對大熊貓這一物種,而是從保護棲息地的角度來保護大熊貓野生種群,並使整個生態系統受益。

而對於保護區大型食肉動物減少的問題,周非表示,實際上不僅僅是在大熊貓保護區內有所減少,這是全球範圍內的一個大規模退縮,「相比食草動物,大型食肉動物對棲息地要求更高、對人類活動的幹擾也更敏感。李晟教授團隊在論文中也援引文獻,說明他們所研究的四種大型食肉動物的消退趨勢與這些物種在全球範圍內的減少趨勢是一致的。因此,光是針對大熊貓保護區一地發出質疑並不妥當。」

周非介紹,在過去兩次大熊貓調查中均顯示,在大熊貓棲息地範圍內,大中型食草動物和中型食肉動物的分布都是在擴大的,「由此可見,大熊貓作為『傘護物種』,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貢獻是非常明顯的。」據悉,所謂傘護物種,就是某一瀕危物種的生存環境能夠涵蓋其他物種的需求,對該物種保護的同時也能為其他物種提供保護傘,而在中國,最佳的保護傘無疑就是大熊貓。

大型食肉動物保護方案需要精準數據

周非表示,其實在大熊貓分布區內,關於大型食肉動物的調查數據至今都非常缺乏,也並不系統。周非強調,大型食肉動物對生態系統的作用和保護價值是毋容置疑的,他們近些年也一直開展著對大型食肉動物的調查與監測工作,而在調研中他們發現,在岷山山系的局部區域,由於大型食肉動物的缺失,導致有蹄類動物不受控制地增加。「這些動物的增加對大熊貓棲息地的植被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植被被過度啃食,樹皮受損增加病蟲害危險,導致棲息地質量下降。」

李晟在此前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大熊貓保護區對保護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同樣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絕非沒有貢獻,「當前在大熊貓分布區內,之所以還有部分區域能夠有豹、豺等大型食肉動物得以保留下來,主要就是得益於這些不同時期建立的大熊貓保護區以及相關的保護投入。」

李晟建議,在保護區規劃和設計方面,需要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上考慮建立區域性保護區群或更大面積的保護地,以滿足大型食肉動物種群延續的需求,在所需的保護策略和保護區規劃上與大熊貓保護應存在差異。

周非贊同李晟教授的說法,他們也希望在有精準數據的支持下,有針對性地開發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方案並推動針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工作,「同時也希望利用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和保護地體制改革等機會,進一步推動將大型食肉動物保護作為重要的內容和指標融入到中國大熊貓保護的整體戰略中。」

新京報記者 李傲

編輯 唐崢 校對 柳寶慶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大熊貓保護區內大型食肉動物種群劇烈下降
    在嚴密的保護措施下,與大熊貓共享一片天地的其他野生動植物種群也得到了有效恢復。 然而,大型食肉動物是個例外。 研究人員系統收集了2008~2018年間大熊貓分布區內73個自然保護地的紅外相機監測數據,這些數據覆蓋了大熊貓分布區5大山系(秦嶺、岷山、邛崍山、相嶺、涼山)的情況。 結果顯示,大熊貓分布區內目前有4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豹、雪豹、狼、豺。
  • 大熊貓保護區內大型食肉動物種群劇烈下降
    結果顯示,大熊貓分布區內目前有4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豹、雪豹、狼、豺。其中,豹、豺這2個物種與大熊貓在森林裡比鄰而居,狼和雪豹則生存在大熊貓保護地內海拔更高的區域。歷史上,大熊貓還有一種猛獸鄰居——虎。但遺憾的是,早在20世紀60年代,老虎就已經在大熊貓分布區內滅絕了。
  • 大熊貓保護區內大型食肉動物種群劇烈下降
    其中,豹、豺這2個物種與大熊貓在森林裡比鄰而居,狼和雪豹則生存在大熊貓保護地內海拔更高的區域。歷史上,大熊貓還有一種猛獸鄰居——虎。但遺憾的是,早在20世紀60年代,老虎就已經在大熊貓分布區內滅絕了。圖:大熊貓分布區內當前棲息的4種大型食肉動物(課題組紅外相機拍攝)「要說熊貓沒有保護這些食肉動物是不公平的。
  • 大熊貓保護區內動物種群劇烈下降
    結果顯示,大熊貓分布區內目前有4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豹、雪豹、狼、豺。其中,豹、豺這2個物種與大熊貓在森林裡比鄰而居,狼和雪豹則生存在大熊貓保護地內海拔更高的區域。歷史上,大熊貓還有一種猛獸鄰居——虎。
  • 北大生命學院李晟課題組揭示大熊貓分布區內大型食肉動物分布與保護現狀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建立了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大量的保護投入有效扭轉了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下降的趨勢。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最新一輪的物種紅色名錄評估中,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至「易危」,成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中裡程碑式的案例。
  • 最新研究稱,保護熊貓讓大型食肉動物「受冷落」
    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項保育研究論文稱,保護熊貓讓大型食肉動物「受冷落」——研究發現,豹、雪豹、狼和豺(也被稱為亞洲野狗)幾乎從中國專為大熊貓保育而設立的大部分保護區中消失了。該論文指,大熊貓保育工作是一次成功的保育典範。
  • 北大生命學院李晟課題組揭示大熊貓分布區內大型食肉動物分布與...
    李晟與大熊貓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和明星物種。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建立了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大量的保護投入有效扭轉了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下降的趨勢。
  • 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水獺已經在新疆瀕臨絕跡
    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水獺已經在新疆瀕臨絕跡
  • 「熊貓亦藝術、保護無國界:大熊貓全球藝術巡展」北京站開幕
    本次全球藝術巡展以「熊貓亦藝術、保護無國界」為主題,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地藝術家創作的熊貓藝術作品。此前巡展已經在韓國與香港成功展出,並將於6月在日本東京展出,終點站展覽將於7月在成都舉辦。我們希望大熊貓大使能夠吸引全球公眾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呼籲大家關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全球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所做的工作。」 參加北京站展覽開幕式的嘉賓還包括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張希武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張志和。《熊貓之歌》的演唱者、歌手老狼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熊貓明星使者、演員袁姍姍以及「有一天」合唱團的孩子們也參與了開幕式。
  • 穿山甲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提升至一級,專家分析:滅絕風險遠超大熊貓
    昨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網發布公告稱,為加強穿山甲保護,經國務院批准,現將穿山甲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這標誌著當前在我國自然分布的中華穿山甲,以及據文獻記載我國曾有分布的馬來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將受到嚴格保護。
  • 全球調查報告 500多座開發中水壩位保護區內 恐失生態系保護力
    根據一份發表於《保育通訊(Conservation Letters)》期刊的研究,全球有500多座規劃中或興建中的水壩位在保護區內。這個發現是個警訊,因為水壩會影響當地社區的捕魚和泛濫區農業活動、物種遷移、下遊三角洲和泛濫區的沉積物,以及其他重要的河流功能。
  • 保護大熊貓,也要保護它的鄰居們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開展的最新一輪物種紅色名錄評估中,大熊貓的評估等級從原來的「瀕危EN」降級為「易危VU」(2016年正式發布),成為全球野生動物保護的經典成功案例。野生大熊貓偏好棲居在沒有人為幹擾的成熟原始森林,對大熊貓保護的投入也廣泛惠及了跟它同域分布的其他野生動植物。
  • 保護流浪貓 專家建議三管齊下
    專家建議,動物保護法尚未出臺的當下,社區居委會、物業與社區居民「三合一」式的聯合保護,不容忽視。  案例  社區「捕鼠功臣」連遭暗殺  每天早晨六點多,海澱區百旺家苑小區業主山女士總會端著貓糧來到地下室。  給十多隻流浪貓餵食前,山女士的心總怦怦跳得厲害,「我擔心流浪貓又少了」。  五六年來,百旺家苑小區有50多隻流浪貓。
  • 輪騰堡保護區內及周邊人虎衝突特徵
    介紹人類活動擴展至保護區內導致人人-野生動物衝突是一個需重視的管理問題,由於在人類主導的環境中的人類與大型食肉動物的對立、不能容忍。全球的,人-野生動物衝突涉及家畜的掠奪及傷人事件。在大型食肉動物中,虎對家畜的掠奪及傷人事件。由於人的性命及家畜的喪失,在衝突發生區,使得對老虎保護區的態度常是消極的,這導致了虎死亡的增加,也可能是3種虎亞種滅絕的原因,包括峇里虎、裏海虎,爪窪虎。
  • 成都熊貓「熊抱」倫敦 全球媒體「熊抱」成都
    這場跨越萬裡的「熊貓熱」,始於成都,但卻並未止於倫敦,持續一周的時間裡,通過「成都熊貓保護意識周」活動的持續推進,各方關注「引爆」了「熊貓粉」的全球熱。在國外社交網站twitter上,「熊貓粉」的數量每天持續刷新遞增,來自各國的問候以及人氣用戶的轉載不斷,「很中國」的大熊貓熱到全球,歐美亞洲國家主流媒體競相追捧「Chengdu PAW」。
  • 穿山甲提升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種群密度超低 滅絕風險遠超熊貓
    現年71歲的廣西大學動物專家周放教授對記者表示,上世紀80年代,他在華南做野外調查時看到或者踢到穿山甲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到上世紀90年代末,就很少再見到穿山甲了。「當人們想去研究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作為國內少數幾位研究穿山甲的專家,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吳詩寶曾撰文表示,從上世紀60年代到2004年,中華穿山甲的數量銳減88%-94%,由常見物種變成了極度瀕危的物種。
  • 黑熊雲豹華南虎……浙江的山林裡還藏著多少猛獸?
    直到2011年6月,中國動物學會理事、中國獸類學會理事、浙江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浙江師範大學鮑毅新教授在浙江開化縣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用紅外自動相機,拍攝到黑熊照片——部分專家一度認為「5萬年前就生活在浙江省的黑熊已經完全滅絕」的結論被打破。鮑教授說,黑熊僅分布於亞洲,共7個亞種,中國分布5個亞種。目前主要分布區在浙西的開化和淳安。
  • 靠鋒利的爪子打跑美洲豹,和熊貓有不解之緣,南美大型猛獸食蟻獸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猛獸的形象都是像獅、虎、狼這樣的有著利齒,強大的身軀,令人看到之後就會膽寒,或者是像鱷魚、鯊魚這樣尖牙利齒,再加上巨大的身軀和突襲的捕食方式令人看到河、海都會感覺到害怕。但是在南美洲有著這樣的一種猛獸,它沒有鋒利的牙齒,身軀與這些猛獸相比起來也不算高大,沒有兇猛的外表,看起來人畜無害,它的食物也不是其他的小動物,而是小小的螞蟻,算起來它也算是一種「食肉動物」,它就是來自美洲的——「
  • 絕跡3000年後,「塔斯馬尼亞惡魔」重返澳洲大陸
    皮毛黑亮,叫聲響亮刺耳,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獾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在2008年被列為瀕危物種,3000年前在澳洲大陸上絕跡,現僅存於塔斯馬尼亞島上;它們晝伏夜出,以食腐為主,外表可愛但脾氣暴躁,當地人送外號「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