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聊的是拼紫和清水泥,在說清水泥前,我先說說拼紫。
拼紫這個詞可能大家可能有些陌生,字面意思就是紫色相拼,具體到泥料就是幾種紫泥拼配而成的一種泥料,換句話說拼紫是人工後期調配的拼配泥。
現在大家對於天然、原礦執念較重,一看到拼配兩個字就不喜歡,甚至反感排斥。其實恰恰相反,原礦的紫砂泥品質並非都很高,有些泥過老,有的泥太嫩,還有的泥砂性太重,所以通過一定的拼配,取長補短,這樣的泥料無論從粘性、收縮比、塑性、質感、層次等方面來看都更加優越。
拼配的步驟:
(1)篩選各種純淨的泥質加工處理。
(2)不一樣的泥相拼配,可以塑造成多種泥色。
(3)用不同顏色的泥條放在一起扭絞形成,多種顏色對比成為絞泥。
(4)將泥混合摻入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顆粒,產生顏色深淺效果。
(5)將泥混合摻入不同大小的顆粒,產生梨皮效果。
在90年代以前,紫砂泥料遠遠沒有現在這麼炙手可熱。原材料價格相對比較便宜。而且江蘇宜興紫砂工藝廠也是屬於國有企業。所以紫砂廠裡的制壺工匠和工藝師,從來不把制壺多下來的泥頭重新用來做紫砂壺。
聽老師傅講,每一個制壺車間的門口都會有兩個堆泥頭餘料的地方,一個堆紅泥料,一個堆紫泥料。沒有綠泥堆,因為綠泥比較少,只當作化妝土來使用的。
出於不浪費的目的,後來紫砂廠把這些泥料重新進行回練,紫色的就叫做拼紫,紅色的就叫做紅拼,這個是建國以後較早的泥配泥了。
現在市場上仍然有拼紫泥,當然不是以前紫砂廠的泥頭了。現在市場上的拼紫泥,大多在練泥廠就直接配好了,很受制壺老師的歡迎。那為什麼還要再拼料呢?因為紫泥的泥性各不相同,也有老嫩之分,老的紫砂泥含雲母較多,嫩的紫砂泥含雲母較少。老料可以吃高溫、砂性較強,透氣性好,不易制壺。嫩料吃溫略低,韌性較好,透氣性弱,砂性也稍弱一些。兩者中和一下,就是功能質感俱佳的泥料。
接下來再說說清水泥。早在70年代,紫砂廠就把紫泥泥頭加上紅泥泥頭,再加上一部分普通紫泥煉製成紫砂泥,這樣泥料就叫做清水泥,又因為在文革時代,所以就有了一個響噹噹的名稱叫做「文革清水泥」。
那個時期的一些常見壺型比如鴿嘴水平,小六方,用的就是文革清水泥。
關於文革清水泥的好壞,網上互有爭論,但是玩老壺的朋友,或者說真正見過文革清水泥紫砂壺的壺友,都會明白文革清水泥的品質到底如何。
很多網上的文章關於清水泥的定義是:單一原礦,不添加任何色素,只添加清水煉製的泥料叫做清水泥。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
在90年代以前,單一底槽青礦料只用清水調配,這樣的泥料也叫做清水泥。
因為清水泥是一種以煉製方法命名的泥料。從來也沒有限定是單一的礦源,具體要求就是不添加化工色素,加清水煉製的泥料就算作是清水泥。所以紫泥紅泥相拼的文革清水泥是清水泥,單一底槽青的清水泥,也是清水泥。
至於網上的紅紫泥,紫清水等名字,我特地問過紫砂廠的老人,大家都說不知道,可能是網上壺商的自我發明創造。而紅清水倒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名字,現在大家都默認清水泥就是一種發色較紅的泥料。而底槽青也回歸本名,畢竟這個名字比清水泥要值錢的多。
現在的紅清水泥料,總的來說比2000年以前的清水泥,在泥色上要紅的多。比如有些清水泥,會用紅皮龍泥料,按照清水泥的方法來煉製,這樣燒制出來的紫砂壺發色更討喜。
最後總結一下,拼紫是指幾種紫泥拼配煉製而成的一種泥料。而清水泥,是指不添加任何化工色素,只添加清水煉製的泥料,是以煉製方法來命名的泥料,並不單指任何一種泥料。現在大家都默認為發色為紅色,透氣性較好的紅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