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招股書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36氪的資深內容報導團隊一共有42個作者,約佔36氪總人數的十一分之一。
瑞幸咖啡創始人錢治亞,42歲。拼多多創始人黃錚,38歲。趣頭條創始人譚思亮,38歲。36氪創始人劉成城,31歲。
以上列出的,是最近一年來赴美上市的部分知名公司創始人及其年齡。在這份名單中,36氪和它的創始人劉成城都顯得有些不一樣——
當11月8日立冬這天,他遠在華爾街敲響納斯達克上市的鐘聲時,36氪也已經走過近9年。36氪在這些公司裡歷史最「悠久」,但它創始人卻是最年輕的。上市首日破發,開盤下跌13.2%,報12.58美元。
這家科技媒體的起點,通常被認定在2010年12月8日。那時,黃錚剛從谷歌離職創業,錢治亞還在神州租車做運營,譚思亮輾轉在幾個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高管。還是學生的劉成城,開設了一個叫TC中文網的小網站,專門編譯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文章。
TechCrunch專門報導新興網際網路公司和業態,這種模式在當時的中國還很新鮮。沒過多久,劉成城將TC中文網改名為36氪。氪在元素周期表排第36位,與之同名的「氪星」還是DC漫畫裡超人的故鄉。
一個理工科男生+一個極客範的名字,36氪的故事從此開始。
目標中關村:部落的誕生與突圍
高中時代,劉成城就想過去北京、去中關村創業。不幸的是,他還沒來得及溜出學校,創業計劃就被老師撲滅在宿舍裡。
2006年,劉成城考入了北京郵電大學。坐落在海澱區西土城路10號的「北郵」,距離中關村車程不過15分鐘。這個來自蘇北小城的18歲少年,終於一腳踩到中關村的門檻上。
兩年前的2004年,同樣從蘇北小城考到北京的年輕人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了「京東多媒體網」,日後成為國內最大的自營電商平臺。更早的時候,他們的另一個江蘇老鄉,帶著10個人在中關村的一間傳達室中開始創業。這個人是柳傳志,公司的名字叫「聯想」。
WISE·2016獨角獸峰會」上,劉成城對話「老鄉」柳傳志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北京的網際網路圈有不少來自江蘇的創業者,但劉成城母校「北郵」的網際網路創業氛圍同樣濃厚。
這裡,走出了百度創始「六劍客」之一的王嘯,B站創始人徐逸,拉勾網創始人馬德龍......「北郵」不僅盛產通信行業工程師,也是IT創業者的搖籃。
北郵人+江蘇人,雙重的「創業基因」讓劉成城加速「不安分」起來。大一時,他就和幾個同學一起做了數碼產品團購網站Z-vip.com。「組織」最壯大的時候,他們的足跡遍布北京7所高校,因為業務量太大,劉成城和他的同學們甚至買了輛二手麵包車專門送貨。
到了大二大三,劉成城頻繁閱讀TechCrunch。當時,這家科技博客只有創始人麥克·阿靈頓一個作者,月瀏覽量能有900萬,盈利也很可觀。
這給了劉成城很大的啟發,他也想創辦自己的科技博客。在劉成城讀大學這幾年,網際網路上發生的事情,開始對現實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2008年,騰訊和360的激烈戰事,讓整個社會開始反思科技巨頭「壟斷」的後果;2010年,賈伯斯發布了劃時代的經典機型iPhone4,人們的手機使用習慣由此改變,移動網際網路浪潮也從那時漸漸湧起。
那段時間,國內對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的報導還相當稀少,這裡還是一片缺乏行業規則、報導規範的混沌地帶。早期的網際網路報導者、DoNews創始人劉韌,就因為360「黑稿事件」,被昔日的好友周鴻禕送進監獄,一待就是3年。
一邊是飛速發展的科技網際網路產業,一邊是科技報導內容的「蠻荒「和空白。面對巨大的發展空間,劉成城選擇「取一瓢飲」。那時的36氪幾乎只編譯國外網際網路產業資訊,向國內創業者介紹網際網路最新的業態和玩法,更像一個高度垂直的興趣部落,
大時代帶來的機會造就了36氪,敏銳的創業者們不會放棄這個發展窗口,一大批競爭者飛速前來填補空白——極客公園在2010成立,虎嗅、鈦媒體、品玩在2012年誕生……
這些後來者和36氪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創始人都來自傳統、老牌商業媒體,擁有強大的原創報導能力:極客公園的張鵬,曾任《IT經理世界》主編;虎嗅的李岷,曾是《中國企業家》執行總編;品玩的駱軼航,曾在《第一財經周刊》做主筆;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的經歷最為豐富,她曾在《財新》《財經》長期從事時政和財經調查報導。
儘管是網際網路產業報導這條賽道的開創者,劉成城和他的「小部落」36氪,還是需要在出身「正規軍」的「友媒」包圍下,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錦秋家園,部落生長的好地方
從成立到現在,36氪先後在北京搬過6次家,有過7個辦公地點。在早期的不斷輾轉中,錦秋家園的那些日子經常被人們拿來回味。
36氪在錦秋家園的辦公室
圖片來源:36氪 作者:鏡宇
知春路6號的居民小區錦秋家園真是個創業寶地。雖然不如3公裡外、「孵化」了美團、快手等巨頭的華清嘉園那樣大名鼎鼎,除了36氪,這裡也入駐過應用商店豌豆莢、跑步App樂動力等成功的網際網路企業。但知名度最高的,還是張一鳴在此創辦的今日頭條。
有段時間,36氪和今日頭條都在錦秋家園辦公,算得上真正的鄰居。但他們的緣分還不止於此。在今年10月發布的招股書中,36氪專門引用了2013年對今日頭條算法推薦模式的首發報導,藉此證明自身善於發現優秀創業公司的能力。
這種能力,來源於「部落」初創期對國外網際網路創業資訊的「搬運」和編譯。36氪長期關注初創型科技企業,緊跟前沿科技產品的報導,當他們將視角從編譯國外資訊,轉向國內初創企業報導時,這種熟悉產品創新模式和玩法的優勢,迅速得到了回報。除了今日頭條,36氪還率先報導餓了麼、ofo等一大批「新經濟」公司。
36氪在2013年對今日頭條的報導
圖片來源:36氪招股書 翻譯:騰訊翻譯君
網站上線不久後的2010年聖誕,劉成城在一次聚會中偶遇了北郵師兄、百度創始人之一的王嘯。劉成城給「大師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一次見面,是王嘯主動約見的。在保福寺橋南的一家韓國烤肉,兩個人聊「high」了。王嘯直接問劉成城,「能不能投你們一點錢?」
劉成城趕快回答「好啊,多少錢?」日後,劉成城向媒體回憶起這個場景時,只記得自己當時反應迅速,「像擔心對方反悔一樣」秒問秒答。
王嘯和他新成立的九合創投給了36氪100萬。第一筆30萬直接打到了劉成城的個人帳戶上。他跑到銀行查了一下,分文不少。劉成城讓櫃員幫他取出來,一看,「好像還不夠填滿一個雙肩包啊」,於是,劉成城又讓櫃員幫他存了回去。
那一年,劉成城23歲。後來,有媒體問「為什麼科技博客成了36氪?」他的回答是:
投資人王嘯給了我們一筆錢,得找個容器來裝。
融資也讓36氪能夠更加專心地報導創業公司和新模式、新業態。在這段時間,36氪發掘了眾多優秀的網際網路創業早期項目,甚至有公司在日後成為比肩BAT的巨頭。
這也是36氪和其他資深記者創辦的科技媒體不一樣的地方:更加關注對象聚焦在初創公司和新模式,而不是僅僅關注頭部大公司的動向。
與此同時,36氪公開表示「說產品,不廢話,不發布新聞稿和軟文」。這意味著,在創業公司報導中,他們收不到一分錢廣告費,基本上是「用愛發電」。
雖然沒有營收,但這給36氪帶來了不錯的口碑。在錦秋家園等居民區辦公的36氪,也從一個只有4個人的愛好者式自留地,一步步變成活躍且個性鮮明的成熟「部落」。
數據來源:天眼查、投資界等
在獲得第一筆融資半年後,知名投資機構經緯中國給36氪帶來了A輪融資,這次的金額高達數百萬美元。此後的3年間,經緯中國先後給36氪帶來了B、C、D輪融資,並且給了36氪更多、更深遠的影響。
走上創業大街,部落漸行漸遠
2014年,「全民創業,大眾創新」的口號,從達沃斯論壇一直傳向全國。這年4月,36氪也正式搬進了位於海澱區的中關村創業大街。
36氪精心布置了這個家:他們在休息區安裝了高低床和沙發,在陽臺布置了遮陽傘和桌椅,還有北歐風格的燈具和隨處可見的綠植,甚至還布置了可以洗澡的淋浴間......一切看起來都比以前輾轉在居民區中更加精緻,也更像一個「正規」的公司了。
與此同時,36氪推出了共享辦公品牌「氪空間」,免費供創業公司入駐,還會幫助創業公司提供融資支持。「氪空間」的裝修風格和36氪自家的辦公區一樣現代化,便捷的企業服務給入駐方提供了不少便利。
這也正好契合了當年全國性的「全民創業,大眾創新」浪潮,36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榮譽和支持。但此時的36氪,已經不是錦秋家園時的那個「部落」了
最明顯的表現是,36氪開始有廣告了。劉成城在2014年的一次採訪中透露,36氪雖然還沒盈利,但靠廣告業務基本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36氪的業務也在多元化。早在2013年,36氪就上線了創業服務平臺「36氪+」,通過提供尋求融資、尋求報導和創業項目資料庫等服務模式,為創業企業服務。
2015年6月,36氪推出了「網際網路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外界一般稱之為「股權眾籌」。也就是說,在這個平臺上,符合條件的投資者(一般是資產30萬人民幣以上)可以直接投資初創公司。
拿著幾十萬,就有機會投資未來可能成為BAT的公司,成為他們最早的股東。這樣的誘惑引來了不少投資者。36氪在一年內上線了54個項目,累計融資5億人民幣。
後來,股權眾籌被36氪早期作者柳胖胖稱為「36氪成立以後做過的最激進最冒險的業務。」2016年6月,鈦媒體爆出36氪股權眾籌的項目「宏力能源」涉嫌欺詐,「定向增發」變成了「老股轉讓」,項目路演宣傳的高額回報變成了巨額虧損......
鈦媒體當時的報導截圖 來源:鈦媒體官網
在鈦媒體的報導中,一個投了200萬的投資者懊悔地說:「竟然會輕信36氪這些毛頭小子!我們這些老油條也是瞎了眼。」,還有人說「36(氪)沒有了當初的激情和幹勁。」
劉成城為此事寫了公開信《做對的事情,超越成敗之上》,承認了36氪的責任,「無論是在風控環節,還是在融資推介環節,以及和投資人的溝通機制、信息披露等方面,都還做得遠遠不夠。」
一個月後,36氪迎來了更大的變化——最核心的媒體業務被拆分出來獨立運營,與此同時,來自經緯中國的馮大剛加入36氪,並擔任拆分後媒體業務負責人。
馮大剛也是一個和趙何娟、駱軼航等知名記者同樣「重量級」的媒體人,曾是《第一財經周刊》的聯合創始人、二把手。在此之前,馮大剛還邀請時任《第一財經周刊》主筆楊軒加入36氪,負責組建特稿部(後為深度部)。
2016年10月,深度欄目《深氪》發表了楊軒編輯的第一篇報導《關於加班、失眠、抑鬱和創造力》。這個欄目延續至今,《賈躍亭更難的一百天》《人到中年,職場半坡》《創業黃金時代結束的一年》等報導,連續三年先後獲評金字節獎最佳調查報導、最佳特寫和行業報導獎項。深度類稿件,也從此成為36氪在創投資訊之外新的內容支撐點。
馮大剛還挖來了《第一財經周刊》總編李洋,《人物》前副主編張卓前來擔任助理總裁,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為36氪打造了一個堪稱豪華的內容團隊。
部落的影子在36氪身上逐漸消失了。從內容上看,它已經和虎嗅、鈦媒體沒有什麼明顯區別。大家都會關注造手機的羅永浩、搞共享單車的戴威和胡煒煒,也報導喜歡唱、跳、rap的蔡徐坤。曾經個性迥異的網際網路創投媒體,正在變得越來越像。
駿豪,會是36氪的新起點嗎?
新的媒體業務總裁馮大剛經常提起一個概念——「AURP」值,即每用戶貢獻收入平均值。在此之前,媒體更喜歡用「CPM」(覆蓋一定規模用戶的成本)概念進行核算。這是因為媒體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特別是網際網路媒體,用戶行為(訂閱等等)帶來的收入幾乎可以忽略。
強調「用戶貢獻收入」的新總裁,讓36氪開始朝著面向用戶尋求價值回報的路徑發展。逐鹿網創始人闌夕認為,這在實質上是「把內容轉化為商品,把讀者轉化為消費者」。
知識付費火熱的2017年,36氪上線了它的第一個知識付費欄目「開氪」,打造網際網路創投行業精品課程。面向普通讀者的線下活動也多了起來:連續舉辦的MTA天漠音樂節,2017年9月的「沒想到樂園」,2019年4月的「沒想到明日城」......
2019年4月,36氪又搬家了。他們離開了中關村,搬到了朝陽公園旁邊的北京地標「駿豪」大廈。這棟從上到下覆蓋著純黑色的玻璃的5A級寫字樓,承載著眾多打造了商業帝國的世界500強公司。
36氪的上市夢,也在這裡漸漸成型。
從創投資訊起步,36氪的業務版圖擴展到今天的三大條線:最核心的媒體業務,共享辦公氪空間,以及面向投資機構的金融數據服務平臺「鯨準」。
36氪 業務介紹
圖片來源:36氪招股書
2016年底,劉成城在訪談中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我)最開始做媒體是想通過媒體帶來關注度和流量,然後做別的事情。」在媒體業務相對穩定後,劉成城把更多精力用在了為投資者服務的氪空間等項目中,把媒體業務則交給了更專業的馮大剛。
2017年12月,獨立分拆一年多以後,36氪獲得了第一輪融資3個億,剛好是劉成城天使輪時的300倍。這時,劉成城的目標是上市:「在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盈利的基礎上,也要考慮上市、回報股東的事了。」
創業6年後,他也早已不再是那個跑到銀行提出融資,只為了看一眼的「孩子氣」創始人。
2019年10月初,36氪向納斯達克遞交了招股書。最令人關注的,是36氪在招股書中披露的「營收答卷」:2017年營收1.2億,利潤近800萬;2018年營收2.99億,利潤4000多萬;但在2019年(前九個月),營收2億,虧損達到了4500多萬。
財經自媒體《藍媒匯》將今年的巨額虧損歸結於會計準則中計算方法的不同,「在美股上,屬於正常的財務操作」。不過,「邊虧損邊上市」也屬於中國企業赴美IPO的「常規操作」。
招股書中的兩個細節同樣引人關注——2019年前9個月,36氪的廣告收入頭一次被企業服務收入超越,企業服務帶來的收入,已經佔據了36氪營收的半壁江山。從「創投媒體」到「新商業公司」,營收動能的轉化,也讓這個轉型故事更加讓投資者信服。
另外一個細節是,36氪的「專業內部內容創作團隊」一共有60人,其中,「經驗豐富的作者」有42位。
這個比例,不到36氪僱員總數的十分之一。
在招股書中的「風險提示」部分,就有一條和這42個人緊密相關:如果我們不能留住或僱用高素質的內部作家和編輯,我們的業務就會受到影響。
上市儀式中的劉成城、馮大剛等高管
圖源:老虎證券直播
36氪還列出了另外的40多項與公司經營有關的風險提示,主要還包括以下這些——
我們不能保證我們能夠維持我們迄今所經歷的增長率。
我們面臨著在迅速發展的新經濟部門運作所帶來的風險。
我們與第三方平臺的關係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業務、前景和財務業績。
每一條風險背後,都是對36氪、馮大剛和劉成城的新挑戰。創辦36氪之前,劉成城喜歡讀《中國的新革命》,它講的是1980至2006年這二十多年間,中關村IT創業者在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中,從無到有、直到影響整個社會的奮鬥史。
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2019年11月8日,從劉成城和馮大剛在納斯達克敲響鐘聲的那一刻起,屬於他們的中國科技商業社會「新革命」也開啟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