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即將於2018年5月9日正式開幕,作為中國館的參展藝術家,陳琦為威尼斯帶去了一份「來自東方的禮物」。
有關時間、有關生命,陳琦在藝術實踐裡關注的是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時間之間的矛盾,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會經常思考一個哲學的本體問題:「生命的意義」。
陳琦
陳琦在此次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參展作品《2012生成與彌散》與《時間簡譜》系列也正是一以貫之的在探討這一主題:「如何能夠讓人從這種困頓中做一種解脫和探求?」
一件24米長,4米高的黑白水印木刻版畫《2012生成與彌散》,以水為畫面主體,將佔據中國館的一整面牆,看似安靜卻充滿力量的一片水域,現場觀眾同時也能通過拱橋、漏窗看到重疊的景致,既是一件巨幅水印木刻畫面,又是一件動靜結合的大型裝置,還是一幅幅充滿東方水墨意味的小畫。「仁者樂山,智者 樂水」,黑與白的紋路在這裡不僅僅是視覺感受,更是對中國古老智慧的再一次追尋。
「我為什麼做水印木刻?」陳琦曾經以這個主題來解讀自己所關注的藝術方向,從80年代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衝擊開始,陳琦就開始思考中國藝術的前途在哪裡。後來,水印木刻成為陳琦專注的藝術方式,立志要在水印木刻這一領域中有一番作為。三十年來,陳琦努力的在這門古老的記憶裡尋找現代語境,如今,這已經變成一種文化擔當和歷史責任。
蟲蛀的古書
一本被蛀蟲蠶食後的古書,當光透過破碎的紙張,形成迷離的情景,讓人仿佛置身於另一個時空。這些蟲洞,是時間的痕跡,又與中國哲學觀念相關聯,所以才有了陳琦的《時間簡譜》系列作品。本屆威雙中國館,陳琦帶去了三件此系列作品「手制書」、《別處》、《無去來處》。
《別處》與《無去來處》皆是由光透射過「蟲洞」形成的場景,這些透光的圖形就來自「蟲洞」的形象,則象徵了時間與生命的演化,隨著時間的變化、光的變化、雲的厚薄,場景內也發生變化,觀眾宛若置身於能夠體驗時間變化而又清澈、寧靜、悠遠的世界裡。
《無去來處》是陳琦安放在中國館花園裡的一份粉紅色八邊形的「大禮盒」。「無去來處」出自《金剛金》,無所謂來,無所謂去,視為如來。生活的表象就如如此,有時候看似不存在的東西,其實一直存在。這是東方人看待生命和時間的觀念,也是一位東方藝術家送給威尼斯的禮物。
《2012生成與彌散》展覽現場
雅昌藝術網對話陳琦
雅昌藝術網:陳琦老師,您好!首先請您介紹下本次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參展作品。
陳琦:這次參展作品是兩個大的系列:一個水印木刻「水」系列,一件4米×24米的大幅版畫作品,同時有一個5分鐘的一個短片,這個片子裡面講了兩個核心的內容,一個是介紹中國傳統水印版畫,水印版畫是怎麼回事,中國藝術家如何用傳統的技藝進行一種當代的改造;還有是我為什麼要做一個水印木刻「水」系列。
另外是《時間簡譜》系列的三件作品:
一件作品是一本手制書,帶有一種實驗性。這件作品是我在一個速寫本上刻的一本書,這本書打開來應該是一個展櫃的形式;
第二件作品是《別處》,在室內搭建的,非常漂亮,我們搭建了10米×1.5米寬,4米高的通道,兩邊是用的紗,上面打上燈光效果很好;
第三件是展示在中國館室外的裝置——《無去來處》,事實上這個作品還是有很深的哲學含義的,出自《金剛經》「無所謂來,無所謂去視為如來」我想表達的是我們平時生活裡面很多是表象,但是有很多東西像道一樣,事實上是存在的。相當於天花裡鏤空裡的圖形是規定好的,當沒有陽光的時候我們在這裡面什麼都看不到,但是有陽光的時候全部呈現。
雅昌藝術網:您本次所展出的兩個系列的作品之間有怎樣的關聯?
陳琦:兩個系列的作品跟我所關心的主題是一以貫之的:有關時間,有關生命。因為在我的藝術創作裡面,最關注的是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時間之間的一種矛盾。所有人的這種痛苦根源都是在於這兒,我們會覺得時間非常短,自己的生命非常有限,正是因為有限,所以我們經常會思考一個哲學的本體的問題,就是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何在,這個其實是根源。我在想其實藝術在某種角度上面來講是讓人從這個矛盾裡面去解脫的,或者說人不在了,但是他的某些東西是永存的。比如王羲之去世後,他的書法、他的藝術這些東西事實是長存的。藝術家往往將鮮活生命轉換成一種作品,當然作品指的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這個東西是長存的,所以無論是《時間簡譜》,還是《2012生成與彌散》,都是關注於如何能夠讓人從這種困頓中做一種解脫,做一種探求。
《無去無來》平面圖
裝置作品《無去無來》安裝現場
《無去無來》效果圖
雅昌藝術網:《無去來處》這件作品是一件特別吸引人眼球的作品,這是您送給威尼斯的禮物?
陳琦:這件作品藉助於陽光,或者說具有版畫創作的思維,可能和我做版畫有一定的關聯。這個作品會讓觀眾有更多期待,因為我們不知道光線什麼時候來,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夠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欣喜,這些東西我們都是事先不知道的。
其實,早在2011年的時候我曾經在深圳做過這件作品,當時叫《雲立方》。最初做這件作品的時我僅僅只有一個想法,後來組委會覺得非常好,他們就把這個實現了。當這個作品開幕那天呈現出來的時候,大家都體驗到光的變化,而且會隨著光的變化跟作品會有一種互動,效果非常好。
這次威尼斯雙年展,這件作品也應該是比較令人矚目的作品,一個八角的粉色的盒子造型,相當於是我給這個展覽會的一個禮物。
《時間簡史》系列作品中呈現的光影效果
雅昌藝術網:如果站在《2012生成與彌散》這件巨幅作品面前看一片水,有時候會感覺水是安靜的,又覺得水紋是很有力量的,對於水在水印木刻中的表現,您是如何思考的?
陳琦:水是我們眼睛看到最真實的,是一個物質,但是我們永遠捕捉不到水的真實,因為它是不斷變化的,比如說我們在看一汪水,一個河流,我們知道它的波浪大概是什麼樣的,我們也知道在遇到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有多少波紋,但是我們能夠把每一個波紋固定嗎?不能,它永遠在變化,所以我說水看上去真實,事實上捕捉不到它,是一種虛幻的東西。它又可以汽化成雲,又可以凝結成固體的冰,這種變化太豐富了,我們只能試圖去描繪它,去定義它,掌握不了它。所以水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尤其是當我們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我們會有很多的聯想,我們會覺得它很虛幻,但它又是真實的,你跳下去的話可以遊泳,但是抓不住它,你抓住它,它會從你的手中流走。對於我來講,水其實就是在表現時間,表現這種生命的孕育。
《2012生成與彌散》 4米×24米
《2012生成與彌散》展覽現場
雅昌藝術網:如果說《時間簡譜》呈現出來的是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那麼《2012生成與彌散》則可能更具有東方精神。
陳琦:《2012生成與彌散》這件作品剛開始不在吳老師的考量範圍內。起初,吳老師希望展出的是《時間簡譜》系列作品,但是我去年在南京德基美術館舉行了個展,這個展覽策展人是邱志傑,邱志傑又是上一屆的策展人,所以他們在溝通的時候,邱老師就建議他,說《2012生成與彌散》這個作品非常好,他說這個東西是世界其他人沒有的,只有我們有,會很有效果的。吳老師聽了以後專門去了一趟南京,那個時候我的展覽還沒有結束,回來以後他跟我講,他在展覽的現場就決定一定要展這一張作品。我想他基於兩個方面的考量:一個是可能他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水印木刻作品。
第二點,威尼斯是水城,這個表現的也是水。水無形中跟威尼斯的文化,有一種共通點。其次水在中國文化裡面有一種時間、道德上的隱喻。這又具有一種中國式思想在裡邊。
所以策展人覺得這個作品在那兒能夠有很好的一種橋梁作用。其實這件作品從運過去到在那兒安裝難度都挺大的,但是從目前展陳效果上來看,還是給中國館加分的。我們想像一下如果那面牆僅僅是一個白白的牆體,可能就會遜色,現在有了這個以後這個效果非常好,而且和《時間簡譜》的作品也是起著相互解釋的作用。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設計圖
雅昌藝術網:本身對於中國館的策劃來說,「橋」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加入一大片水之後又有一些新意義了。
陳琦:費俊的作品是以「橋」為元素,「橋」本身是起著一個互聯互通,作品又用了5G技術,現在5G這塊本身是中國在國際上核心競爭力,代表高新技術。同時,「橋」又意味著人類最古老的一種連接方式,從中國到威尼斯通過一座座橋的連結,寓意都非常的好,當然了我的作品就像是提供了一片寬闊的海。我們如何去跨越障礙做到一種連接這就很有意思了。
雅昌藝術網:本屆展覽還有一本古書將呈現?
陳琦:那不是我的作品,是我帶去的順治十六年皇家的一個刻本。當然,那個書也會用一個展櫃來展示。
裝置作品《別處》效果圖
雅昌藝術網:近年來,藝術界對「水印木刻」這一傳統繪畫語言的探討越來越多,其關注度也在提高。但是,我們了解到您在從藝之初是學習中國畫的,那個時候大家對「水印木刻」的觀念和現在應該是不同的。您為什麼會選擇了從事水印木刻版畫的創作呢?
陳琦:我曾經在一些美術館做過一些講座,講座的題目叫「我為什麼做水印木刻」,在80年代初我上大學的時候中國改革開放剛開始,我們對西方的很多東西如饑似渴,西方的藝術思潮及藝術引進以後對我們的衝擊非常大,西方的影響力是有壓倒性優勢的,但是87年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我為了做畢業創作出去收集素材,在蘇州的園林找到中國的一種文人精神。那個時候開始認真來去看中國的藝術。當深入的了解中國的文化,體驗到了中國之美,同時也在思考另外一個命題:我們跟在別人後面有沒有前途?
88年大學畢業以後,我就開始做水印木刻,應該是一種文化上的回歸,但是回歸帶來的第一個難點就是傳統的語境和現代水印木刻,我們的老師輩,以及他們再前面的一個老師輩們所建立的現代水印木刻是應付不了或者說是不能滿足80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藝術家的藝術表現要求的。我們沒有前面的範式標杆來給我們學習和借鑑,只能是靠我們自己創造,所以我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做的水印木刻,一開始就會有一個引起大家的關注。比如說89年我做的明式家具的作品,一開始在臺灣就獲獎,後來也獲全國美展的獎。儘管在當時引起很多的一些爭議,比如說老一輩的藝術家覺得我所關注的表現不是深入生活的是不接地氣的,有的人會認為家具有什麼好表現呢?這其實是一種觀念的問題,在家具裡邊我畫的不是家具,畫的是中國的一種文化精神,是一種典雅的藝術形式,體現一種古典美。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立下一種志願,要在水印版畫上有一番作為,這是當時最樸素的一個想法。
到了2000年以後,這種行為變得越來越自覺,這種自覺上升到一種文化的擔當和一種歷史的責任,當然這個可能跟我工作環境發生變化是有關係的,因為我想中央美術學院是中國最好的美術學院,如果在最好的美術學院裡面沒有教授能夠有這麼一種大的格局和視野,事實上是悲哀的,中國的優秀傳統需要去傳承並且發揚光大。在美院的藝術教育中我們應該有這種意識,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這些年,我在培養研究生這一塊,研究方向都是叫水印木刻。
裝置作品《別處》效果圖
雅昌藝術網: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大主題為「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可以談談您對這個大主題的看法嗎?
陳琦:這個展覽的主題是策展人拉夫·魯戈夫提出的,他這麼解釋這個主題的來源:「英國政治家奧斯丁·張伯倫曾經在一段演講中錯誤地引用了一則所謂的中國古代詛咒:『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魯戈夫正是從這裡獲得了雙年展主題的靈感。「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這句話其實暗示了一個不安的混亂的年代,這個年代充滿了分裂、矛盾等問題。當藝術家面對這樣一個年代的時候總是要有反應的,我覺得策展人用這段話的意義在於引導藝術家關注社會,關注當下我們面臨的現實。
展示現場效果圖
雅昌藝術網:威尼斯雙年展本身是一個全世界各國聚集起來展示其藝術成果的平臺,其實中國藝術界近些年來一直在討論,我們應該拿什麼樣的藝術去中國館組成一個中國館。您如何思考這一問題?
陳琦:十八大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是中國國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意識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以及意識到文化所具有的影響力,是槍炮所不能夠企及的。文化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中國要發揮它的國際影響力,必然要在5G上面,在工程製造上面,在經濟體量上面,能夠有實實在在的成果拿出來。但是在文化上尤其是在一個國際展覽交流的盛會上,我們拿什麼,我相信無論是政府還是策展人,都會來考慮這些問題,因為這個時候必須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場,文化立場的體現是通過藝術家具體的作品,因此選擇什麼樣的藝術家,選擇什麼樣的作品都會有所考量。中國館又是作為一個國家文化的具有象徵性的一個展覽的空間。選藝術家,選作品一定要有我們自己文化的傳統,有我們的藝術樣式,同時要有當代中國人的氣概和眼光,以及能夠在這個裡面體現中國人的一種文化自信的一些作品,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主題及設計思路圖
雅昌藝術網:此次中國館的主題為「Re-睿」,關於這一主題您是如何看待的?
陳琦:「睿」在中國的詞義裡面包含了智慧、睿智等內涵,在國際藝術體系中,中國需要樹立自身的文化形象。可能早前會用符合西方價值體系的語言來呈現作品,但是現在我們開始有文化的自覺性和文化的自信。因此,「睿」這個主題事實上是強調中國的智慧,強調中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而拉丁詞根「re」可以延伸出更多後綴,有無限可能。中文的「睿」和英文「re」構成了中西語境上的多義性。
雅昌藝術網:此次參加威尼斯國家館展覽您有怎樣的感想?
陳琦: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是一個藝術家的夢想和榮譽,但是這背後也有很大的壓力。威尼斯雙年展是全球性的展覽,國家館的藝術家的作品無形中具有象徵性即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會被當做這個國家的藝術水準。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要接受全球觀眾的評判,在這個前提下對藝術家的要求就會提高,他的作品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是有內涵的還是膚淺的?是精緻的還是粗糙的?都會展現出來,所以我相信每一個參展的藝術家都會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呈現。
雅昌藝術網:謝謝陳琦老師!
「Re-睿」2019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9年5月11日至11月24日
展覽機構:威尼斯中國館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6點,直至10月5日軍械庫展區在周五和周六開放至晚上8點。 雙年展於星期一休息(5月13日、9月2日和11月18日除外)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軍械庫中國館
策展人:吳洪亮
參展人員:陳琦 費俊 耿雪 何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