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團隊合作構建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北京時間2020年8月20日晚23時,Stem Cell Report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新的透明免疫缺陷突變體斑馬魚模型foxn1/Casper,它可以在不經過前處理的情況下移植同種或異種來源的細胞。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峰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血液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璐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動物所博士研究生呂鵬、高帥、張一帆和馬東媛副研究員以及韓國國家腫瘤中心Young-Ki Bae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近年來被廣泛關注的斑馬魚細胞移植平臺,它有著成本低,通量高,易觀察等優勢。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評價造血幹細胞特性和臨床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重要手段[1]。造血幹細胞移植評價受體往往需要輻照處理,但輻照同時也破壞了造血幹細胞生存的「微環境」[2]。

透明斑馬魚Casper突變體的構建,極大的推動了成年斑馬魚移植模型可視化的發展[3]。隨後的研究中,通過將免疫缺陷斑馬魚與Casper斑馬魚進行雜交,得到了一系列可視化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如prkdc-/-/il2rga-/-/Casper移植模型可以實現人腫瘤細胞的移植,並進行藥物篩選[4]。

然而,已有的免疫缺陷模型存活率較低,且純和突變體往往不育,同時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評價缺少發育時期依賴性特徵。

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斑馬魚中foxn1的敲低將導致胸腺上皮細胞發育缺陷,造成T細胞成熟受阻[5]。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通過ZFN技術構建了斑馬魚foxn1免疫缺陷突變體,並通過與Casper突變體雜交,得到了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移植平臺。

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在無抗生素環境中存活率達到了65%(150天),且雌魚可育。進一步表型鑑定發現,foxn1/Casper突變體胸腺萎縮,發育早期和成體期T細胞數量均減少且功能缺陷。

隨後,通過對比不同受體中造血幹細胞移植效率,發現不輻照的foxn1/Casper受體與輻照後Casper受體中造血幹細胞移植效率沒有顯著差異,但foxn1/Casper受體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存活率更高。表明輻照會對受體造成損傷,影響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受體的存活。

隨後,研究人員利用不輻照的foxn1/Casper突變體評價了胚胎期和成體期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效率,發現胚胎期造血幹細胞有更好的移植效率。進一步RNA-seq數據表明,胚胎期造血幹細胞的細胞周期更快,這可能是其有更好移植效率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研究人員通過分別移植斑馬魚和青鱂魚肌肉細胞,表明其可以作為同種或異種實體細胞的移植受體;通過移植斑馬魚來源的MDS-like細胞,表明其可以作為惡性血液細胞的移植受體。

圖1. 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細胞移植平臺及應用

綜上所述,該工作構建了新的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移植平臺,不需要輻照前處理,可以用於造血幹細胞移植評價,同時能接受同種或異種的肌肉細胞移植,以及斑馬魚惡性血液細胞的移植。

該工作豐富了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鑑於foxn1/Casper突變體的免疫缺陷和透明等特徵,該模型可進一步應用於研究正常細胞移植後的命運以及惡性細胞的生理病理事件。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stemcr.2020.07.020

相關焦點

  • 小型熱帶觀賞魚——斑馬魚
    活動水層:中上層食性:可接受人工飼料附錄:藍色斑馬魚是斑馬魚的原始品種,身體延長而略呈紡錘形,頭小而稍尖,吻較短,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縱紋似斑馬,與銀白色或金黃色縱紋相間排列紋路比較有條理。在水族箱內成群遊動時猶如奔馳於非洲草原的斑馬群,故此得斑馬魚之美稱。
  • 湖南首例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腫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患兒順利出倉
    紅網時刻1月7日訊(通訊員 梁輝 賀俊)「姐姐,我想你」「你要快點好起來,早點和爸爸媽媽回家過年」1月6日上午,湖南首例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腫患兒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經過在移植病房25天的治療,10歲的吉吉於2020年1月6 日順利出倉,轉入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隔離病房,這意味著他的生命即將邁向新的裡程。
  •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院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症模型...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院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症模型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黃博純)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曉東團隊利用斑馬魚突變體模擬了炎症性腸病的部分表型,結合體外細胞3D培養結果解釋了其發病機制,並且在斑馬魚中構建出一種腸道炎症模型。
  • 斑馬魚1號染色體全基因敲除取得進展
    斑馬魚是開展生命科學、健康科學、環境科學等研究的重要模式動物。在斑馬魚研究歷史上,歐美學者發起過幾次大規模的隨機誘變突變體庫,開展基於「從表型到基因型」的正向遺傳學篩選,奠定了斑馬魚作為國際公認模式動物的重要基礎。隨著斑馬魚全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和CRISPR/Cas9等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成熟,規模化靶向構建斑馬魚基因敲除突變體庫,系統開展「從基因型到表型」的斑馬魚反向遺傳學研究成為可能。
  • 中國插畫師的《細胞》封面:從斑馬魚到「綠巨人」
    在這項研究的最初階段,一種叫做斑馬魚(Danio rerio)的小傢伙是主角。索恩和同事將斑馬魚的卵裂球(受精卵分裂而生成的形態上尚未分化的細胞)置於384孔培養板中,向每個孔中加入一種不同的化合物,然後觀測斑馬魚的發育。通過基因修飾,研究者令新產生的肌衛星細胞帶上綠色螢光標記,而肌纖維則帶上紅色螢光標記。因此,研究者能夠快速對不同樣品中的肌肉乾細胞和肌纖維進行定量。
  • 水生所等發現轉透明顫菌血紅蛋白可提高斑馬魚低氧耐受力
    2011年4月,Marine Biotechnology刊登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基因工程學科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的封面研究論文:Vitreoscilla Hemoglobin (VHb) Overexpression Increases Hypoxia Tolerance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
    由於免疫系統中任何一方缺乏或功能不全導致的免疫應答及免疫功能性障礙,稱為免疫缺陷,由此而導致的臨床症狀稱為免疫缺陷病。   其最典型的臨床症狀表現為反覆感染或嚴重感染。由於遺傳因素或先天因素,使免疫系統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環節、不同部位受損所致的免疫缺陷病,稱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稱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 斑馬魚研究全套裝備清單介紹
    斑馬魚由於養殖方便、繁殖周期短、產卵量大、胚胎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體透明等特點,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新寵,是最受重視的脊椎動物發育生物學模式之一。   你的實驗室在做斑馬魚研究嗎?斑馬魚研究需要哪些工具?你知道斑馬魚研究的最強裝備嗎?
  • 水生所等公布斑馬魚1號染色體全基因敲除研究成果
    在40多年的斑馬魚研究發展歷程中,歐美學者發起過幾次大規模的斑馬魚隨機誘變突變體庫構建,開展「從表型到基因型」的正向遺傳學篩選,奠定了斑馬魚作為國際公認模式動物的重要基礎。 隨著斑馬魚全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和CRISPR/Cas9等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成熟,規模化靶向構建斑馬魚基因敲除突變體庫,系統開展「從基因型到表型」的斑馬魚反向遺傳學研究成為可能。
  •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這就是斑馬魚,它因身上的斑紋而得名。近些年來,這種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等地水域的小魚成為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寵兒,被廣泛用於藥物測試等領域。美國政府衛生機構曾在2003年將斑馬魚列為繼大鼠和小鼠之後第三重要的實驗動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剛剛在8日發文稱讚斑馬魚「在科研的世界裡濺起浪花」。  那麼斑馬魚究竟承擔哪些工作呢?
  • Development cell:應用CRISPR-Cas9實現斑馬魚組織特異性基因敲除
    ,這對於以斑馬魚為主要研究工具的科學家們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斑馬魚具有養殖方便、繁殖周期短、產卵量大、胚胎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體透明等特點,是生命科學研究中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和研究平臺。利用斑馬魚,可以研究生命科學的基礎問題,揭示胚胎和組織器官發育的分子機理;可以構建人類的各種疾病和腫瘤模型,建立藥物篩選和治療的研究平臺;可以建立毒理學和水產育種學模型,研究和解決環境科學和農業科學的重大問題。
  • 海內外專家學者相聚武漢 交流斑馬魚研究新進展
    大會現場 馬芙蓉 攝中新網武漢10月12日電 (馬芙蓉 孫慧)12日,由中國動物學會斑馬魚分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主辦的第四屆全國(全球華人)斑馬魚PI大會在武漢開幕。當天,來自中國、美國等地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遺傳與發育、化學生物學與藥物篩選等主題,交流探討了在斑馬魚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斑馬魚是一種小型的熱帶淡水魚,其基因和人類的相似度高達87%,可用於人類藥物的篩選,是開展生命科學、健康科學、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模式動物,素有「水中小白鼠」之美譽。
  • 新希望新科技,環特斑馬魚生物科技未來可期
    崛起的世界性斑馬魚生物科技在世界性生物科技發展舞臺上,斑馬魚生物檢測科技因其精準的檢測結果、廣泛的應用性,正逐漸成為舞臺上當之無愧的主角。作為中國首家斑馬魚生物科技公司環特生物十分關注斑馬魚生物檢測行業在世界範圍內的應用及突破,並致力於推動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 斑馬魚造福實驗室
    撰文:帕特裡夏·埃德蒙茲 Patricia Edmonds一條斑馬魚不過三、四釐米長,可這小小的魚類卻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發揮著大作用。斑馬魚可以在實驗中充當人類的角色,二者同為脊椎動物,有許多身體部位是類似的,包括大腦、心臟、肝臟和腎臟。並且,基因組測序顯示,84%的人類致病基因也能在斑馬魚中找到。
  • 君樂寶基於斑馬魚的乳品風險預警模型通過鑑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北京12月31日訊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有關專家,在京對君樂寶乳業集團完成的「基於斑馬魚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風險預警模型構建及應用」項目進行了鑑評,該項目基於野生型斑馬魚胚胎開展風險物質篩查,構建了嬰幼兒配方乳粉的風險預警框架模型,為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控制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技術
  • 小小斑馬魚 醫學界「網紅」
    本報訊 身長不過幾釐米的斑馬魚,卻是醫學界的「網紅」。12日,第14屆國際斑馬魚大會在蘇州開幕,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位行業專家、技術人員與會。這也是該會議首次在美國以外的地區舉辦。
  • 我是斑馬魚,我是試毒「專家」
    下面有請今天的主角斑馬魚,它的工作和生活,看似普通卻很有意義,因為他們「效力」的,可是時下流行的高技術服務行業。我叫斑馬魚,祖籍喜馬拉雅山地區,十幾年前我的祖輩來到中國。我長相普通,身長如半根火柴,自戀點說,體態玲瓏,身體比較透明,體側上點綴著數條銀藍色縱紋。我們家族有個優點,易繁殖易飼養,價格也不貴,杭州很多花鳥市場都有他們的堂兄弟表姐妹。
  • 水生所舉行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揭牌儀式
    名譽理事長朱作言院士宣布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理事會成立,並介紹了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籌建的相關情況及理事會成員。理事會成員孟安明院士、劉傳鐵、蘇榮輝、張先恩分別發言。有關領導分別代表科技部基礎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中科院生物局、湖北省科技廳為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揭牌。
  • 【科普秀】科學家實現自由行為斑馬魚全腦功能光學成像
    千龍網北京10月12日訊 據中科院網站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凱研究組(神經科學研究所)與溫泉研究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國家實驗室)合作完成的論文《自由行為下幼年斑馬魚快速全腦神經活動成像》發表在eLif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