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秀】科學家實現自由行為斑馬魚全腦功能光學成像

2020-11-27 千龍網

千龍網北京10月12日訊 據中科院網站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凱研究組(神經科學研究所)與溫泉研究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國家實驗室)合作完成的論文《自由行為下幼年斑馬魚快速全腦神經活動成像》發表在eLife上。該研究發展了一種新型三維在體成像技術——擴增視場光場顯微技術(eXtended field-of-view Light Field Microscopy, XLFM),可以對斑馬魚幼體的全腦神經元進行高速神經活動功能成像。研究團隊將該成像技術與一套快速三維追蹤系統結合,實現了對自由行為下的幼年斑馬魚進行快速全腦神經元活動記錄,並首次捕捉到斑馬魚幼魚在捕食行為下高時空解析度的全腦神經活動。

據悉,研究打破了了長久以來神經科學領域只能對頭部固定的活體斑馬魚進行全腦功能神經活動研究的局限,為研究斑馬魚幼魚的感知運動神經環路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系統神經科學的中心目標之一,就是理解動物的神經環路活動與行為之間的聯繫。近年湧現的一批光學手段(如鈣信號螢光成像、光遺傳學等)已在神經科學領域取得了成功。在此過程中,斑馬魚幼魚因其體積小、光學透明、行為豐富等特徵成為理想的模式動物。光片顯微技術(light-sheet microscopy)、雙光子顯微技術(two-photon microscopy)已在揭示斑馬魚行為神經環路機制上顯示出潛力。

現有的斑馬魚全腦神經活動的記錄都是在頭部固定的活體斑馬魚上完成的。近年發展的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可以通過監測斑馬魚運動神經信號,並在斑馬魚周圍實時反饋相應的虛擬圖像來模擬自由運動的場景,但這種技術無法模擬一些較複雜的行為,例如捕食行為。更重要的是,在虛擬實境中,斑馬魚的本體反饋被忽略,本體反饋在感知運動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發展一套適用於自由行為下的斑馬魚幼魚全腦神經活動記錄的系統,成為斑馬魚研究領域的迫切任務。

此前,自由行為下的全腦成像技術已在其他小型動物上實現。由於斑馬魚幼魚運動時的加速度和速度極快,準確快速地對其腦部實現三維實時追蹤,無論是對系統硬體還是算法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斑馬魚全腦的體積相對較大,如何在斑馬魚運動情況下實現對全腦的快速成像也是新挑戰。研究團隊從兩方面入手:科研人員開發了一套高速三維追蹤系統,解決了對快速運動的斑馬魚頭部實時追蹤的問題。在追蹤系統中,他們分別利用高速相機和一組特殊設計微透鏡實時監測斑馬魚頭部的水平和豎直位置,並將此位置反饋給高速位移臺和壓電陶瓷做水平與豎直方向的位置校正。針對成像方法,研究人員創造性地發展出了新型體成像技術——擴增視場光場顯微技術(XLFM)。該技術利用一組放置在成像系統傅立葉平面上的微透鏡陣列,可以同時將物體不同方向的投影成像到相機上,相機採集到的圖像經過特殊算法重構物體的三維信息。該成像方法不僅成像速度極快,以77Hz的速度記錄斑馬魚幼魚的全腦活動,且相較之前的體成像技術,空間解析度得到了大幅提高,達到了3.4μm×3.4μm×5μm,在斑馬魚全腦中已接近單細胞解析度。至此,該工作解決了斑馬魚幼魚的追蹤與成像兩大問題。

研究人員將XLFM與高速三維追蹤系統結合,捕捉到了斑馬魚幼魚捕食行為下的全腦活動。斑馬魚的捕食行為涉及動機、感知、決策、運動控制、反饋等一系列複雜的神經環路功能,受到神經科學領域的重點關注。長久以來,人們受限於研究工具無法深入研究捕食行為背後的神經環路機制。該工作的完成填補了這一缺陷,這將極大地促進對斑馬魚幼魚捕食等複雜行為神經機理的研究,對人們更好地理解感知運動相關的神經環路工作機理具有重要意義。該技術進一步拓展後亦可大規模監測其他小型動物神經系統的活動。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將繪成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
    二○二○年我將繪成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 「到2020年完成有20萬個神經元的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的繪製。」5月2日,香山科學會議召開「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合作計劃特別會議,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介紹,中國科學家將從模式動物斑馬魚入手從全腦尺度上解讀腦工作原理,利用期間形成的腦科學研究技術,進一步於2030年完成獼猴全腦介觀圖譜。「介觀」介於「宏觀」和「微觀」之間,研究納米、微米級別的神經元細胞的類型和活動。
  • Iris 9應用|斑馬魚心臟活體光片成像
    英國 Durham大學生物物理研究所的 Girkin 教授課題組致力於開發用於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光學技術,例如用自搭SPIM成像系統進行活體斑馬魚成像。包括掃描光片和新型的空間頻率域成像系統。這些成像系統利用實時圖像分析軟體同步光片照明和相機,並對相機的靈敏度要求較高。
  • 高內涵——更快更高的斑馬魚成像與分析方案
    斑馬魚是一種廣泛使用於科研與藥物研發的模型系統,由於其與人類疾病表型的相似性而廣受歡迎。許多基於成像的實驗可用來測定斑馬魚的表型變化,但是圖像的手動採集和分析非常繁瑣且耗時。
  • Science:小鼠全腦高解析度圖譜
    據介紹,2002年3月,駱清銘就開始帶領其科研組,研製顯微光學切片層析成像系統,以獲取小鼠全腦神經元連接信息。2006年,李安安等人加入研究團隊。經過八年的潛心研發,科研組建立了可對數釐米大小樣本進行亞微米水平精細結構三維成像的方法和技術,發明並研製了一臺顯微光學切片層析成像系統。
  • 螢光蛋白可協助破譯斑馬魚「想法」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斑馬魚發現了它的午餐,它的大腦在想什麼?現在,我們第一次能確切看到它的想法,而這要感謝一種研究單個神經元的新方式,可使研究人員追蹤活體動物的大腦活動模式。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實現細胞活動精細成像的標準方式,是通過基因改變的細胞來表達綠色螢光蛋白(GFP),其在鈣濃度提升時會被點亮,就像神經元被激活時發生的一樣。
  • 研究揭示斑馬魚決策的神經迴路
    研究揭示斑馬魚決策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4 9:41:26 美國哈佛大學Armin Bahl組發現斑馬魚幼體證據積累和決策的神經迴路。
  • 螢光蛋白可協助破譯斑馬魚「想法」
    實現細胞活動精細成像的標準方式,是通過基因改變的細胞來表達綠色螢光蛋白(GFP),其在鈣濃度提升時會被點亮,就像神經元被激活時發生的一樣。為了嘗試觀察單個神經元的活動,科研人員在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製成了超級敏感的螢光蛋白,並在4天至7天大、通體透明的斑馬魚幼體身上進行了測試。
  • 斑馬魚大腦結構獲精細呈現
    科技日報特拉維夫10月26日電(記者毛黎)據當地媒體日前報導,以色列耶路撒冷工學院大衛·森費爾德教授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合作,藉助康奈爾大學開發的先進顯微成像方法,獲得了成年斑馬魚大腦的精細結構圖像。他們的研究作為大腦成像領域的新突破,有望為大腦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 斑馬魚幫助科學家揭開睡眠的起源之謎
    一項新的研究正在幫助科學家們解開睡眠的一些奧秘。令人驚訝的是,這項研究描述了斑馬魚大腦中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睡眠模式驚人地相似。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展示了斑馬魚在睡眠狀態之間的循環,從快速眼動(REM)睡眠到非快速眼動睡眠。這種模式不僅出現在人類身上,也出現在大多數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身上。
  • 斑馬魚大腦結構獲精細呈現—新聞—科學網
    ,獲得了成年斑馬魚大腦的精細結構圖像。他們的研究作為大腦成像領域的新突破,有望為大腦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通常,科學家將實驗鼠和猴子作為人類大腦研究的生物模型,不過斑馬魚也是另一種可行的選擇。之所以說詳細地繪製斑馬魚的大腦組織結構非常重要,是因為自然界所有脊椎動物的大腦具有相似性。 該研究將為神經學研究領域帶來全新的視角。
  • 斑馬魚睡眠過程與哺乳動物等類似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團隊成功鑑定斑馬魚首個神經元睡眠標誌,並發現,斑馬魚會經歷與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類似的睡眠階段。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表明,人類所擁有的睡眠模式,可能早在4.5億年前就已出現。動物界所有分支的睡眠,都已經通過行為標準加以描述。
  • 給大腦迅速繪製高清地圖,深圳先進院參與完成世界首幅猴腦全腦圖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在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有一條特別的畫廊,陳列著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畫作。這些作品不是出自哪位藝術家之手,而是大腦的成像圖。科學家們利用磁共振、冷凍電鏡等技術,將這一經自然界億萬年進化的手筆還原,比藝術作品更多了一絲神秘。
  • 【長江日報】中國科學家揭開斑馬魚生命密碼
    身長4釐米,具深藍與銀色縱條紋,斑馬魚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87%,一次可生產300隻「魚寶寶」。  利用斑馬魚來研究治癒人類疾病,是近年來全球熱點科研項目。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孟安明在武漢宣布: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我國科學家已基本揭開斑馬魚1號染色體上的1333個基因功能。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 有了這項技術之後,科學家終於可以像研究透明的斑馬魚一樣觀察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了。 在這裡呢,我們得感謝下模式小鼠,它們為人類的健康付出了太多太多。
  • 斑馬魚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相似,或有助於揭示睡眠起源的秘密
    在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報告中,科學家稱發現了魚類和哺乳動物睡眠模式相似的證據,或許能為我們的共同祖先的睡眠進化提供線索,進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打瞌睡的生物學功能。「睡眠是神經科學中的一個巨大謎團,」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William Joiner說,他並未參與這項研究,不過他從事研究果蠅的睡眠。
  • 斑馬魚實驗顯示太空性愛和生育可以實現但不安全
    北京時間1月20日消息,加拿大聖文森特山大學科學家的新研究認為,太空性愛和生育肯定是可以實現的,但並不推薦這樣做,這些行為在地球上實施才是最安全的
  •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率先實現...
    耶路撒冷工學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獲得了成年斑馬魚大腦的精細結構圖像,為大腦成像領域的新突破。  Remilk公司生成無需母牛的乳蛋白,將乳蛋白粉與其他物質混合後,可生產出特性、口感和結構完全相同的牛奶、奶酪、酸奶和冰淇淋等。
  • 寄生蟲感染或破壞斑馬魚實驗
    > 常見汙染物可能改變其群集行為並影響人類行為研究
  • 上海醞釀「腦圖譜」大科學計劃 力爭2035年完成猴腦繪製
    「主體」是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為解析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環路原理提供必要的支撐;「兩翼」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重大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精確的神經環路靶點;以及面向經濟主戰場,為類腦計算和腦機智能技術提供創新架構和模擬的基礎。根據此前「一體兩翼」的布局,在未來15年內,我國的腦認知基礎研究、類腦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研究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部分領域起到引領作用。
  • 科學網—寄生蟲感染或破壞斑馬魚實驗
    由於斑馬魚和人類都具有高度社會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和嚙齒類動物相比,斑馬魚是探究一些人類行為的更好的實驗室模型。 斑馬魚通過在淺灘聚集展示其對彼此的喜愛。當研究人員想測試藥物如何影響斑馬魚的壓力和焦慮水平以便將其作為人類潛在反應的指標時,便會衡量這種社會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