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魚大腦結構獲精細呈現—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科技日報特拉維夫10月26日電 (記者毛黎)據當地媒體日前報導,以色列耶路撒冷工學院大衛·森費爾德教授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合作,藉助康奈爾大學開發的先進顯微成像方法,獲得了成年斑馬魚大腦的精細結構圖像。他們的研究作為大腦成像領域的新突破,有望為大腦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通常,科學家將實驗鼠和猴子作為人類大腦研究的生物模型,不過斑馬魚也是另一種可行的選擇。之所以說詳細地繪製斑馬魚的大腦組織結構非常重要,是因為自然界所有脊椎動物的大腦具有相似性。

該研究將為神經學研究領域帶來全新的視角。森費爾德認為,檢查厚厚的大腦組織難度高,而穿透成年魚的魚鱗檢查大腦組織則是難上加難,獲取大腦組織的精細結構圖像是每個人都夢想著解決的問題。

對於新顯微成像方式的工作原理,森費爾德解釋說,藉助特殊的超短脈衝雷射光波與大腦組織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成功地將與雷射相互作用的組織層與其他散射雷射的組織層區分開來。他補充道,這意味著雷射束透過魚鱗讓人們觀察到魚鱗下神經元,對大腦深處的特定神經元進行高解析度成像。

此外,通過雷射反覆對大腦特定區域進行掃描,能夠獲得其結構的三維圖像。而此前人們通常使用的其他大腦掃描和成像方法(如MRI)無法得到解析度足夠高的成像,因而無法看到內部的神經元和微妙的結構。

森費爾德認為,新的大腦成像方式為研究動物大腦開闢了新的視野,現在人們可以更好地分析大腦的工作原理。他說,新方法可能讓人們了解大腦如何對疾病做出反應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恢復健康。例如,監視斑馬魚大腦隨著時間推移的變化,包括隨著魚的成熟其大腦的變化,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病魚大腦對治療的反應,均可幫助人們了解腦的功能以及疾病對大腦造成重大的影響。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斑馬魚大腦結構獲精細呈現
    科技日報特拉維夫10月26日電(記者毛黎)據當地媒體日前報導,以色列耶路撒冷工學院大衛·森費爾德教授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合作,藉助康奈爾大學開發的先進顯微成像方法,獲得了成年斑馬魚大腦的精細結構圖像。他們的研究作為大腦成像領域的新突破,有望為大腦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 耳蝸神經迴路超微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在耳蝸中,毛細胞(inner hair cell)可通過頂部的纖毛響應由聲音造成的振動,並通過細胞底部的帶狀突觸(ribbon)將機械振動轉換成電信號傳遞給聽神經(afferent fiber),從而使聲音信息經聽覺通路上行至大腦進行處理。 「毛細胞在耳蝸中的具體位置對應了其所能感知聲音的頻率,但耳蝸毛細胞對聲響的神經編碼機制仍有待完善。」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對斑馬魚基因組的功能元件以及基因組三維結構的注釋,也將為研究從低等脊椎動物到高等脊椎動物基因組功能性序列進化進化提供寶貴的數據。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元件與人的功能元件在進化中產生了什麼差異?斑馬魚的基因組三維結構與人的基因組結構相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什麼因素可能影響基因組的進化?
  • —新聞—科學網
    然而,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動物依然保留強大的再生能力,例如某些脊椎動物,比如斑馬魚、蠑螈、壁虎等,可以治癒創傷、再生丟失的器官或者附肢(心臟、尾巴、晶狀體)。某些無脊椎動物,比如渦蟲,甚至擁有更強的再生能力,可以從少量組織和細胞再生整個生命體,因此被廣泛用於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
  • 科學網—寄生蟲感染或破壞斑馬魚實驗
    寄生蟲感染或破壞斑馬魚實驗由於斑馬魚和人類都具有高度社會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和嚙齒類動物相比,斑馬魚是探究一些人類行為的更好的實驗室模型。 斑馬魚通過在淺灘聚集展示其對彼此的喜愛。當研究人員想測試藥物如何影響斑馬魚的壓力和焦慮水平以便將其作為人類潛在反應的指標時,便會衡量這種社會性行為。
  • 斑馬魚:一條遊上「試藥路」的小魚—新聞—科學網
    這些體長不過5釐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並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篩選領域的「先鋒」。中國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在這些小魚身上投入了整整10年的心血。 「這間斑馬魚養殖繁育室裡,像這樣的魚缸有兩百多個。嗡嗡作響的機器保證魚缸裡是最純淨的水。這些斑馬魚,在胚胎發育時,就已被植入了螢光蛋白。」
  • 斑馬魚大腦再生之謎破解!都是新形成神經元的功勞
    然而,斑馬魚在進化上與人類有親緣關係,因此擁有與人類相同的腦細胞類型。那麼,斑馬魚的再生潛力在人類身上也能被激活嗎?中風、顱腦損傷、阿爾茨海默氏症以及帕金森氏症等目前的不治之症能通過再生治癒嗎?圖:新形成的神經元有個呈洋紅色的細胞核,周圍有綠松石色細胞德勒斯登理工大學再生治療中心(CRTD)的科學家,成功地確定了斑馬魚大腦中新形成神經元的數量和類型,實際上相當於在它們的大腦中進行了一次「普查」。在受傷後,斑馬魚會大量形成新的神經元,並將它們整合到神經系統中,這就是它們擁有驚人大腦再生能力的原因。
  • 2020年中國將繪成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
    二○二○年我將繪成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 「到2020年完成有20萬個神經元的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的繪製。」5月2日,香山科學會議召開「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合作計劃特別會議,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介紹,中國科學家將從模式動物斑馬魚入手從全腦尺度上解讀腦工作原理,利用期間形成的腦科學研究技術,進一步於2030年完成獼猴全腦介觀圖譜。「介觀」介於「宏觀」和「微觀」之間,研究納米、微米級別的神經元細胞的類型和活動。
  • 螢光蛋白可協助破譯斑馬魚「想法」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斑馬魚發現了它的午餐,它的大腦在想什麼?現在,我們第一次能確切看到它的想法,而這要感謝一種研究單個神經元的新方式,可使研究人員追蹤活體動物的大腦活動模式。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實現細胞活動精細成像的標準方式,是通過基因改變的細胞來表達綠色螢光蛋白(GFP),其在鈣濃度提升時會被點亮,就像神經元被激活時發生的一樣。
  • 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新聞—科學網
    哺乳動物和鳥類有兩種睡眠。在快速眼動睡眠(REM)期間,眼球會不停轉動,腦電波頻率變快,人類處於這種睡眠狀態時會做夢。在REM之間是慢波睡眠,此時大腦活動減弱,電活動同步進行。一些研究表明,這種腦活動不太強烈的睡眠狀態,可能有助於記憶的形成和存儲。
  • 螢光蛋白可協助破譯斑馬魚「想法」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斑馬魚發現了它的午餐,它的大腦在想什麼?現在,我們第一次能確切看到它的想法,而這要感謝一種研究單個神經元的新方式,可使研究人員追蹤活體動物的大腦活動模式。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 顯微攝影比賽:發光的小斑馬魚大腦、魚胚胎和蝸牛舌頭令人驚嘆
    在尼康小世界攝影大賽中,一張充滿活力的藍橙色調的照片獲得了第一名,這張照片突出表現了一隻小斑馬魚大腦內部和周圍的小血管。在斑馬魚中,淋巴血管和骨骼在光譜的不同部分表達螢光蛋白。研究人員隨後對圖像中被照亮的區域著色,以區分不同的蛋白質。
  • 顯微攝影比賽:發光的小斑馬魚大腦、魚胚胎和蝸牛舌頭令人驚嘆
    在尼康小世界攝影大賽中,一張充滿活力的藍橙色調的照片獲得了第一名,這張照片突出表現了一隻小斑馬魚大腦內部和周圍的小血管。在這張令人瞠目結舌的圖片中,這條魚大腦的淋巴管發出橙色的光,在錯綜複雜的淋巴系統網絡中,分支狀的卷鬚延伸到全身各處,清除體內的廢物。纖細的橙色線條被明亮的藍色花紋——魚鱗和魚骨所掩蓋。
  •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新聞—科學網
    種內遺傳多樣性是最基礎層次的生物多樣性,影響著群落結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物種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確定地球上哪些地方遺傳多樣性高,哪些因素影響遺傳多樣性的地理分布,不僅對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非常有意義,而且對人類健康、動植物育種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啟示。最近的大尺度研究表明,中性或近中性基因的遺傳多樣性隨緯度增高而降低,與經典的物種多樣性緯度梯度變化規律相一致。
  • 北大實驗室起火 數千斑馬魚死或推遲部分博士畢業—新聞—科學網
    實驗室起火 學生搶救斑馬魚 生命科學院大樓位於北大東門附近,其地下一層「魚房」,為亞洲最大的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之一。學生說,打開蓋子,一條條斑馬魚被燻得漂浮在水面,大家都很痛心。 2/3魚死亡 學生學業受影響 昨日下午3時許,數十隻藍色的魚箱擺滿了生科大樓一層大廳,學生們不時前來查看。
  • 斑馬魚造福實驗室
    撰文:帕特裡夏·埃德蒙茲 Patricia Edmonds一條斑馬魚不過三、四釐米長,可這小小的魚類卻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發揮著大作用。斑馬魚可以在實驗中充當人類的角色,二者同為脊椎動物,有許多身體部位是類似的,包括大腦、心臟、肝臟和腎臟。並且,基因組測序顯示,84%的人類致病基因也能在斑馬魚中找到。
  • 紐西蘭鸚鵡「能掐會算」—新聞—科學網
    儘管鳥類和人類在3.12億年前分道揚鑣,大腦結構也有明顯不同。在此之前,認知研究人員認為「領域一般智力」需要語言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比較心理學家和鸚鵡認知學專家Irene Pepperberg對此表示懷疑。與著名的鸚鵡Alex一起工作了31年的Pepperberg說,食肉鸚鵡顯示出一些直覺的理解,但不是真正的統計知識。
  • 面對物種生存抉擇,斑馬魚選擇了交配
    導言:面對選擇時,動物和人類都會做出行為決定,這些決定不僅受到環境挑戰的控制,還受大腦內部驅動力的調節,但我們對這些選擇的生物學原理知之甚少。科學家們發現,斑馬魚選擇了交配而不是逃避威脅。這一決定與其他物種的決定不同,似乎是由大腦中對信息素信號作出反應的特定區域控制的。這些發現闡明了基礎生物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研究人員將斑馬魚用於模擬影響社會行為的神經系統疾病,比如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
  • 冬眠技術再獲成功,老鼠的大腦被動手腳後,睡了整整一個星期
    冬眠技術再獲成功,老鼠的大腦被動手腳後,睡了整整一個星期 冬眠是自然界相當一部分動物為了度過殘酷的冬天不得不選擇的一種方式,不同種類的動物冬眠方式不同,有的動物冬眠前一次性吃個夠,有的動物冬眠期間還會醒來再次進食,但它們冬眠的共同特點就是體內的低溫降低、新陳代謝速率降低。
  • 科學家利用鱂魚研究人類衰老—新聞—科學網
    魚與人同理 與小鼠和斑馬魚等動物模型相比,鱂魚的一生更加短暫,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飛快地研究衰老過程。因為魚類是脊椎動物,因此與果蠅和線蟲等生命較為短暫的動物相比,這項研究可以與人類產生更加直接的關係。 今年7月,約有70名的鱂魚研究狂熱者在德國耶拿共聚一堂,參加第二屆假鰓鱂專題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