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鱂魚研究人類衰老—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藍綠鱂魚壽命轉瞬即逝,它們有助於科學家研究影響人類衰老的機制。圖片來源:Sebastian Kahnert/DPA/Picture Alliance

生理學家Alessandro Cellerino是一名水族館狂熱者,但一開始魚類並不在他的研究計劃中。2000年的一個下午,他和飼養者Stefano Valdesalici一起在義大利北部卡諾薩的一個裝滿水族箱的室內閒聊,Cellerino一時興起便問後者哪種魚的壽命最短。Valdesalici指著一個水族箱中長著亮色斑點的非洲藍綠鱂魚說:「它們活不過3個月。」

「你在開玩笑嗎?」在比薩高等師範學校工作的Cellerino問道,「好,那我就要它們了。」

此後,2004年3月,Cellerino和研究生Dario Riccardo Valenzano以及卡諾薩鱂魚協會主席Valdesalici駕駛一輛四輪卡車來到了莫三比克。他們穿上了齊胸高的防水靴,戴上手套,在牛糞堆形成的季節性泥坑裡忙活著,藍綠鱂魚就生活在那裡。和水族館中的鱂魚一樣,這些野生的品系生命尤其短。在各種鱂魚屬中,藍綠鱂魚的生命周期最短,而且是圈養繁殖的脊椎動物中生命周期最短的物種,根據品系和生存環境的不同,生命周期為3至12個月不等。

利用鱂魚研究衰老並不是新想法。20世紀末期,科學家曾利用生命周期為14個月的貢氏圓尾鱂研究衰老。但是考慮到當時可獲取的技術,他們只能對衰老特徵作出最基本的描述。當Cellerino遇到藍綠鱂魚之後,他碰到了很好的時機和運氣:分子分析的進步已經為建立相關模型以及研究衰老背後的機制奠定了良好基礎。

魚與人同理

與小鼠和斑馬魚等動物模型相比,鱂魚的一生更加短暫,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飛快地研究衰老過程。因為魚類是脊椎動物,因此與果蠅和線蟲等生命較為短暫的動物相比,這項研究可以與人類產生更加直接的關係。

今年7月,約有70名的鱂魚研究狂熱者在德國耶拿共聚一堂,參加第二屆假鰓鱂專題研討會。然而,當前由於缺乏飼養鱂魚的標準飲食以及專用的抗生素等基本試劑,使其發揮諸如實驗室小鼠的應用功能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這種轉瞬即逝的生命吸引科學家的地方在於其進化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它們的加速發育使其可以在赤道非洲地區短暫溼季形成的泥塘中生存、繁衍。它們產的卵會在乾季休眠,並在雨季到來形成池塘後再次孵化。在水源乾涸之前,它們僅有數周或數月時間生長、產卵。

但是這項研究隱藏著另一個問題:鱂魚衰老過程會與人類平行嗎?會的,Valenzano說。這種魚在死亡前也會衰老。「它們不是4個月之後一下死亡,而是會逐漸衰老。」他說。這種魚的顏色會逐漸變暗,肌肉減少,體重下降,出現癌症,而且遊水逐漸減少。

而且它們的大腦也會呈現衰老跡象,那不勒斯費得裡科第二大學解剖學專家Livia D』Angelo說。正如大腦衰老過程中與年齡相關的現象一樣,其神經膠質(為神經元提供支撐和保護的大腦細胞)能夠上調膠質纖維酸(GFAP)。Valenzano補充說,鱂魚神經元退化以及積累澱粉樣分子的過程與罹患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特徵類似。這種魚類對於抗衰老藥物幹預的應答也與一些生命周期短暫的脊椎動物類似。白藜蘆醇(紅酒中可延長線蟲和果蠅生命的物質)能夠使其生命延長59%。

基因對應體

了解鱂魚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老之後,科學家希望了解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其中一個關鍵資源是從非洲採集基因並不完全相同的若干種品系。科學家有4種品系可供選擇,Cellerino表示它們包括最初的辛巴威品系以及2004年到2007年從莫三比克採集的其他3種品系,後者擁有略長一些的生命周期。

通過對兩個品系進行交叉育種,Cellerino與同事獲得了擁有不同生命周期的鱂魚。他們隨後對比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鱂魚的基因及壽命,並鑑別了個別染色體區域,每種鱂魚都含有數百種可能影響衰老的基因。儘管這些研究並未直接揭示與壽命相關的基因,卻揭示了潛在的候選基因。科學家從這項研究中推測,藍綠鱂魚約有32%的壽命變化與遺傳有關,而小鼠與遺傳相關的貢獻為20%~35%。

從那時起,讓鱂魚成為有效研究模型的嘗試加速了。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遺傳學家Anne Brunet一直期望得到一種生命短暫的脊椎動物研究模型,當Valenzano為一期夏季講堂造訪該校時,Brunet非常高興獲得這一消息,並邀請Valenzano到其實驗室做博士後,2006年Valenzano將鱂魚帶到了加州。在那裡,他開始利用來自水母的螢光綠蛋白基因,複製並編輯斑馬魚的方案,將其轉移到異種基因內。2015年,Brunet與同事發表文章稱,成功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鱂魚,生成了存在13種基因變異的鱂魚,這些突變與端粒長度縮短以及線粒體失去功能等重要衰老特徵存在關聯。

因為鱂魚並非哺乳動物,將魚類基因與人類基因相關聯仍存在跳躍性。魚類基因通常具有相應的人類對應體,但有時很難找到。這在部分上是因為鱂魚的祖先產生了全基因組複製,而人類DNA每個基因僅有一個複本,而鱂魚卻有兩個複本。

但是在耶拿會議上,俄勒岡大學遺傳學家John Postlethwait則提供了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法。他解釋說這種方法就是利用另一種魚類——斑點雀鱔的一個媒介基因組。斑點雀鱔的祖先分離自基因組複製事件之前的鱂魚,因此其基因組在某種程度上與哺乳動物更為接近。科學家或能在斑點雀鱔的體內找到鱂魚的某個基因,並在那裡找到與人類相對應的基因。

培育有難度

然而,非洲鱂魚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它不像斑馬魚等其他魚類那樣容易在實驗室中成活。「你需要有一根『藍色拇指』。」Cellerino說,「至少需要有一人在全職照料這些魚。」它們需要的空間也比斑馬魚多,斑馬魚可以在擁擠的環境中生存;而雄性鱂魚有時會打架並幹擾彼此的生長。因為鱂魚繁殖得非常快,它們吃得也很多,因此會產生大量廢物,導致水質變壞。「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我們不養魚,我們是生物過濾器。」阿拉巴馬大學比較生理學家Mickie Powell說。

鱂魚產卵量極大,一對鱂魚每天可產20~40個卵。但是這些卵會變得非常棘手,因為它們需要在相對乾燥的地方生長。科學家經常需要將卵轉移到泥炭塊上放3周,但是這些卵並不會同時孵化,因此需要有專人照料。

很多研究人員會給鱂魚餵紅蚯蚓,但是這種飼料的質量會隨著季節及生產商而發生變化。研究鱂魚食物標準的Powell表示,食物對其非常重要,例如食物會影響表觀遺傳標記,從而進一步影響壽命。她認為,食物選擇或可解釋為什麼一些實驗室報告的鱂魚生命周期的差異。研究人員還需要更好地了解如何維持實驗室鱂魚體系的健康。

科學家仍在探索容易獲取的其他模型系統。Valenzano 表示,鱂魚研究人員之間的討論已經從工具拓展轉變到生物學方面。例如,在近日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發表的一篇文章中,Cellerino及其同事描述了控制鐵水平過程的一種微小核糖核酸在衰老的鱂魚體內會被上調,從而防止大腦發生鐵累積。這種微小核糖核酸的人體版本與阿爾茨海默氏症相關聯,他補充說,該病症也與鐵水平較高相關。(晉楠)

《中國科學報》 (2016-08-22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鱂魚胚胎假死偷生—新聞—科學網
    而且,在滯育中所花的時間不會影響動物的壽命,也不會影響其在「醒來」後的整體衰老及繼續生長。然而,滯育能保護動物免於衰老的生理機制仍屬未知。 為此,科學家研究了非洲綠松石鱂魚的滯育和其對以後生命的影響。在大約5到6個月的時間裡,這條拇指大小的鱂魚暫停了胚胎的大部分關鍵的發育過程,包括肌肉和神經細胞的生長。這種狀態就是滯育。 這是一種極端的生存技巧。
  • 外媒:非洲鱂魚為人類如何延緩衰老提供線索
    參考消息網2月24日報導英媒稱,研究人員說,非洲青鱂魚給其發育過程按下暫停鍵的奇異能力可能會對人類衰老產生有趣影響。科學家說,這一特性很可能與乾旱有關。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史丹福大學的安妮·布魯尼特教授說:「我們實際上認為,滯育機制並不是乾旱直接造成的。但這一機制與乾旱有著間接聯繫,即乾旱給非洲青鱂魚這一物種帶來了選擇壓力:經過數以百萬年進化,這種非洲鱂魚進化出了一種通過讓其胚胎進入滯育狀態從而在乾旱中存活下來的模式。」
  •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新聞—科學網
    不過,現在看來,幾千年前似乎是人類首先感染了沙門氏菌,而後又將其傳染給了無辜的豬。   據《科學》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生活在歐亞大陸的早期農民,在從狩獵、採集為主的遊牧生活轉變為農耕生活時,身上已經攜帶了一種更為致命的沙門氏菌。
  • 科學家尋狗10000隻研究衰老規律 探索人類長壽秘訣
    中新網11月15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科學家現正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狗的衰老研究,他們希望尋找一萬隻狗,並希望從中發現人類的長壽秘訣。其中,500隻狗還將試驗一種可以減緩衰老過程的新藥。資料圖:牧羊犬錦標賽。該項目主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普羅米斯洛(Daniel Promislow)說:「我們獲得的信息,不僅對延長狗的壽命有幫助,在應用到人類健康方面,也有巨大潛力。」
  • 非洲鱂魚擁有極快生長速度
    人們知道,鱂魚每年會以兩種速度中的一種生活:「暫停」或「快進」。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這種微小的淡水魚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沉積物中度過滯育期,就像植物種子一樣。 近日,研究人員在《當代生物學》指出,在短短兩周內,非洲鱂魚就能從一個只有1毫米大小的受精卵,充分發育成熟(體長4或5釐米),並開始繁殖。研究人員表示,這是「脊椎動物性成熟的最快紀錄」。 「我們猜測,在特定條件下,非洲鱂魚的某些種群可以實現非常快速的生長和性成熟。」
  • 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新聞—科學網
  • 中美科學家發現逆轉衰老基因,人類生命終點正在被改寫
    2月27日,中國科學院蔡時青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自然》發表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了一系列潛在調控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基因,並鑑定出兩個能夠加速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這很有可能成為抗衰老的藥物靶點。
  • 從上帝那裡偷時間,以色列科學家表示,找到了逆轉人類衰老的方法
    近日,以色列生物科學家說,他們通過多次試驗,已經成功地逆轉了生物衰老過程——關鍵的秘訣就是使用氧氣。 具體而言,研究集中於該過程是否可以逆轉生物衰老的兩個關鍵指標:DNA端粒的縮短和減少衰老細胞的積累。
  • 科學家利用電子晶片技術遙控癱瘓老鼠行走—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利用植入晶片遠程遙控癱瘓老鼠行走,這項技術或可來幫助人類重新行走。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蜜蜂是幫助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沒有昆蟲授粉,許多植物物種(包括各種農作物)便無法繁殖。「因此,蜜蜂的死亡會影響人類的食物供應。」
  • 線蟲研究如何幫助解讀人類衰老的奧秘?
    2019年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線蟲研究能告訴我們關於人類衰老的奧秘嗎?因為壽命較短(2-3周)及能作為現成的遺傳研究工具,秀麗隱杆線蟲常常是一種調查機體衰老的最佳生物模型,其擁有和人類非常相似的多種核心代謝通路和關鍵的因素,這些因素在決定線蟲壽命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 外來入侵生物資源化利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卵磷脂可開發為營養保健品,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脂、保護肝臟、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和延緩衰老等功效,因此具有較大的市場開發價值。為此,本研究團隊探索建立了從福壽螺中提取卵磷脂的技術方法,研究表明,福壽螺及福壽螺肉(不含殼)中均含有豐富的卵磷脂,且通過使用乙醇/正己烷能夠高效經濟地從福壽螺及其肉中提取到粗磷脂,使用冷丙酮/正己烷溶劑能夠高效純化提取到粗磷脂。
  • 在馴化出狗和牛之前,人類先馴化了……—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JPM/Getty Images 一項日前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顯示,一個基因控制人類面部的大部分發育。同樣的基因也參與了狗的馴化——這表明人類作為一個物種馴化了自己。 這一發現成為證明人類是自我馴化的有力證據之一。
  • 紐西蘭鸚鵡「能掐會算」—新聞—科學網
    無論是計算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還是測量假期下雨的可能性,你都需要綜合利用統計、物理和社會信息來做決定。近日,科學家表示,紐西蘭食肉鸚鵡(keas)似乎也能這樣做。 為了弄清食肉鸚鵡的智力是否已經超出了惡作劇的範圍,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比較心理學博士生Amalia Bastos和同事在克賴斯特徹奇市附近的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對6隻圈養的食肉鸚鵡進行了研究。 研究人員教會這些鳥,一個黑色標記總是會有一個美味的食物球,而一個橙色標記則不會有。
  • —新聞—科學網
    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表示,犬類可以幫助控制疫情,因為它們可以在繁忙的地方(如機場或體育場),每小時對數百人進行篩查,而且比核酸檢測等常規檢測方法成本更低。 但是這些發現大部分還沒有被同行評審或發表,這使得科學界很難對這些說法進行更廣泛的評估。致力於傳統病毒測試的研究人員認為,犬類研究小組的初步研究結果是有趣的,並顯示出很大希望。但也有人質疑這一過程是否能產生有實際意義的結果。
  • 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類真能實現「長生不老」?
    以色列科學家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人類真能實現"長生不老"?千百年來,"長生不老"一直是無數人熱議的一個話題。不管是古代的帝王將相,還是如今的平民百姓,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夢想。衰老和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卻又不想面對的事情。
  • 非洲鱂魚是地球上生長最快的動物 出生兩周即發育成熟
    人民網訊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發表文章稱,科學家發現了地球上幼年期和青年期最短的動物——非洲卵生鱂魚,這種魚出生後僅兩周就能完全發育成熟。 但是非洲卵生鱂魚壽命很短,能活到六七個月已屬罕見,人工飼養的最長壽的鱂魚也僅活到9個月。
  • 人類卵子對某些精子情有獨鍾—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exey Kotelnikov/Alamy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卵子可能會通過釋放化學物質來吸引具有某種特質的精子,從而影響其與某個特定伴侶受孕的可能性。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John Fitzpatrick說:「這是首次在人類或其他體內受精的物種中發現這種現象。」
  • 扎心研究:「領導」為啥活得長—新聞—科學網
    扎心研究:「領導」為啥活得長 貓鼬大宅門,首領更高壽 貓鼬又名狐獴、細尾獴。儘管動畫電影《獅子王》中的貓鼬「丁滿」是個快樂的流浪漢,但貓鼬其實是一種家庭觀念很強的動物。曾有一部描述它們家族生活的紀錄片,就叫《貓鼬大宅門》。 貓鼬通常生活在2到50隻個體組成的繁殖群裡。一隻雌性首領和一隻雄性首領是群體內的統治者,它們一起創造了群體中大約90%的幼崽。
  • 科學家研究水母對海洋食物鏈重要意義—新聞—科學網
    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將大多數職業生涯鎖定在尋找資金以及讓海洋研究人員相信水母也值得關注的「戰鬥」上。但她並不走運。 其中一個問題是,她嘗試研究的這種生物95%由水構成,打撈其他海洋動物的網很容易將它們撕成碎片。更重要的是,除了研究水母的小科研群體之外,很多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生物處於食物網的死胡同。「讓魚類科學家相信水母的重要性實在太難了。」Purcell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