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實驗室起火 數千斑馬魚死或推遲部分博士畢業—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昨日(6月18日)凌晨0時許,北大生命科學院大樓地下室起火,部分實驗室受損。

 

學生稱,現場是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之一,數千條魚死亡,佔總數2/3,事故原因疑為水循環系統老化短路。為此,一些博士生可能因損失數據而延遲畢業。

 

實驗室起火

 

學生搶救斑馬魚

 

生命科學院大樓位於北大東門附近,其地下一層「魚房」,為亞洲最大的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之一。

 

據一名學生稱,昨日凌晨0時許,他們陸續接到同學電話告知魚房起火,遂匆匆前往救援。到達大樓時,門前已經排著多輛消防車,並被警戒線封鎖。

 

「我們都很擔心(斑馬)魚的安危。」該學生回憶稱,待火情控制時,與實驗有關的學生幾乎全部到場。大家等待消防員撤離後,分批戴上防毒面具和手電筒衝入現場搶救。

 

「裡面煙霧很重,魚箱上都蓋滿了厚厚的菸灰。」學生說,打開蓋子,一條條斑馬魚被燻得漂浮在水面,大家都很痛心。

 

2/3魚死亡

 

學生學業受影響

 

昨日下午3時許,數十隻藍色的魚箱擺滿了生科大樓一層大廳,學生們不時前來查看。

 

據學生介紹,斑馬魚水體實驗室裡擺放著大小不一的魚箱,裡面有各個年齡段的斑馬魚,小到魚卵,大到成年魚。

 

學生們稱,這些魚都是用於實驗,因為斑馬魚的培養周期短,外觀透明,便於觀察現象,所以藉此研究人體的生長發育。培養的魚適用於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此次事故中,數千條魚被燒死,佔總數的三分之二。因樣本損失慘重,所以大家需要重新製作相對應的樣本。「一些博士的研究複雜些,觀察周期長些,相對來說費的時間更多,重新研究新樣本,可能會導致其推遲畢業。」

 

昨日下午4時許,記者欲進入該學院採訪,遭門衛拒絕,其學院院長手機一直處於關機狀態。至昨晚9時截稿時止,記者多次撥打北大宣傳部負責人電話,均被其掛斷。

 

學生們稱,此次事故的原因,疑為水循環系統老化短路。目前,校方已給該學院學生發送電子郵件,提醒學生們注意實驗室內電路安全。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北大實驗室起火數千斑馬魚死亡 博士生或延畢
    當日凌晨,該樓內部發生火災,數千條斑馬魚死亡。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訊 (記者展明輝 實習生李馨)昨日凌晨0時許,北大生命科學院大樓地下室起火,部分實驗室受損。  學生稱,現場是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之一,數千條魚死亡,佔總數2/3,事故原因疑為水循環系統老化短路。為此,一些博士生可能因損失數據而延遲畢業。
  • 北大實驗室著火數千斑馬魚遭殃 博士畢業受影響
    北大實驗室著火數千斑馬魚遭殃 博士畢業受影響 有學生稱,魚死了,課題受阻,博士畢業或受影響。」  6月17日23時50分左右,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一層發現大量濃煙,消防部門證實並沒有人員傷亡。但不幸的是,發生火情的是斑馬魚房,不少斑馬魚死亡。由於這些都是實驗室科研用的魚,校園裡學生議論可能會有不少博士因為此事延期畢業,但此消息並沒有得到北大官方證實。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斑馬魚房失火 博士畢業或受影響
    有學生稱,魚死了,課題受阻,博士畢業或受影響。」 本報訊(見習記者 劉珜)6月17日23時50分左右,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一層發現大量濃煙,消防部門證實並沒有人員傷亡。但不幸的是,發生火情的是斑馬魚房,不少斑馬魚死亡。由於這些都是實驗室科研用的魚,校園裡學生議論可能會有不少博士因為此事延期畢業,但此消息並沒有得到北大官方證實。
  • 北大魚房」內電源箱燃燒起火 燻死萬餘實驗用斑馬魚
    前晚11時20分許,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大樓地下一層突然冒出滾滾濃煙,事後查明是養斑馬魚的「魚房」內的電源箱燃燒起火。  記者了解到,起火的魚房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之一,而斑馬魚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87%,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有學生稱,火災中斑馬魚損失慘重,「估計一大半的魚被燻死了,至少上萬條。」實驗室老師則表示,魚死的數量不是重點,關鍵是品種。北大校方回應稱,此事給研究生學業帶來的影響「並非無可挽回」。
  • 斑馬魚:一條遊上「試藥路」的小魚—新聞—科學網
    這些體長不過5釐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並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篩選領域的「先鋒」。中國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在這些小魚身上投入了整整10年的心血。 「這間斑馬魚養殖繁育室裡,像這樣的魚缸有兩百多個。嗡嗡作響的機器保證魚缸裡是最純淨的水。這些斑馬魚,在胚胎發育時,就已被植入了螢光蛋白。」
  • 中國領先斑馬魚實驗室環特生物通過CNAS認可
    其中,與CNAS完成互認的機構包括國際認可論壇(IAF)、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太平洋認可合作組織(PAC)、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 環特生物斑馬魚實驗室通過CNAS認可,標誌著環特斑馬魚實驗室具備了按相應認可準則開展檢測和校準服務的技術能力。
  • 斑馬魚造福實驗室
    撰文:帕特裡夏·埃德蒙茲 Patricia Edmonds一條斑馬魚不過三、四釐米長,可這小小的魚類卻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發揮著大作用。斑馬魚可以在實驗中充當人類的角色,二者同為脊椎動物,有許多身體部位是類似的,包括大腦、心臟、肝臟和腎臟。並且,基因組測序顯示,84%的人類致病基因也能在斑馬魚中找到。
  • 科學網—寄生蟲感染或破壞斑馬魚實驗
    寄生蟲感染或破壞斑馬魚實驗由於斑馬魚和人類都具有高度社會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和嚙齒類動物相比,斑馬魚是探究一些人類行為的更好的實驗室模型。 斑馬魚通過在淺灘聚集展示其對彼此的喜愛。當研究人員想測試藥物如何影響斑馬魚的壓力和焦慮水平以便將其作為人類潛在反應的指標時,便會衡量這種社會性行為。
  • 你的實驗室安全嗎—新聞—科學網
    蘭州獸醫研究所是我國專門從事預防獸醫學研究的重要科研單位,也是國內少數擁有P3實驗室、P3級大型和中型動物實驗室的科研機構之一。雖然最後的調查結果尚未公布,責任在誰尚不清楚,但也從側面提示我們實驗室安全不容忽視。
  • 走近科學——12名「小小質檢員」打卡環特生物斑馬魚實驗室
    繼上次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生物評價實驗室、浙江省安全性評價技術重點實驗室早期評價基地 -- 環特生物攜手杭州市錢塘實驗小學舉辦斑馬魚實驗室免費開放日之後,7月28日上午,環特生物又迎來了第二次斑馬魚實驗室免費開放日活動,來自杭州市西興實驗小學201班的12名學生及其家長進入公司斑馬魚實驗室參觀學習,感受科學氛圍。
  • 海歸青年科學家劉廷析:「科研痴」情迷斑馬魚
    情迷斑馬魚  劉廷析的實驗室門口,養著一缸斑馬魚;在瑞金醫院的地下室裡,劉廷析更是養了5萬條斑馬魚。這些斑馬魚凝結著他畢生的心血。  1967年出生於貴陽的劉廷析是全家人的驕傲,從貴陽醫學院畢業後,在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同年來到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血液病專家陳竺院士。
  • 龜背上載著小世界—新聞—科學網
    文章第一作者、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海岸和海洋實驗室研究員Jeroen Ingels說:「這表明紅海龜是生物豐度和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我們懷疑,較大的生物體能夠形成結構,作為微生物棲息地,並允許更大程度的豐富和生物多樣性。」 研究人員通過對小型動物進行採樣,發現了這種生物多樣性。這裡的小型動物是指大小在1毫米到0.032毫米之間的生物。
  • 斑馬魚大腦結構獲精細呈現—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特拉維夫10月26日電 (記者毛黎)據當地媒體日前報導,以色列耶路撒冷工學院大衛·森費爾德教授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合作,藉助康奈爾大學開發的先進顯微成像方法,獲得了成年斑馬魚大腦的精細結構圖像
  • 劉廷析:不舍離別斑馬魚(人物)
    「劉老師,但願天堂裡也有斑馬魚,可以讓您去繼續未完的事業。」熟悉劉廷析的學生,寫下這樣的追思。從零開始,創建斑馬魚技術平臺劉廷析成長於貴陽一個普通的醫務工作者家庭,1990年畢業於貴陽醫學院。原先,他很喜歡內分泌科,但在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血液科,目睹了一個個年輕的白血病患者離世,感到了血液病的挑戰。不服輸的個性,使劉廷析立志向血液病宣戰。
  • 來,斑馬魚,為人類病一個!(組圖)
    專家們已經發現在一種名為斑馬魚的小傢伙身上,能得2000種人類能得的疾病。比如感冒、白血病、動脈粥樣硬化、各種各樣的癌症、過勞死……  廣東省人類疾病斑馬魚模型與藥物篩選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和國內的3 0個實驗室一起,正在利用這種小魚,進行一項龐大的工程:將斑馬魚1號染色體上的14 18個基因一個一個敲掉,以期為這些基因的功能做出注釋,探尋基因的奧秘。
  • 劉峰團隊合作構建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新的透明免疫缺陷突變體斑馬魚模型foxn1/Casper,它可以在不經過前處理的情況下移植同種或異種來源的細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峰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血液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璐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大連理工研究生實驗室身亡,碩士畢業有多難?博士:有我壓力大?
    網友「紅燒土豆葉」在微博發布一篇約兩千字的遺書,稱自己為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研三學生,在表達自己因課題實驗長期受挫可能面臨延畢後,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並配圖疑似在實驗室自縊。
  • 美洲駝微型抗體可對抗新冠病毒—新聞—科學網
    Esparza和醫學博士David L. Brody領導,他們在美國國立神經病學與中風研究所的腦成像實驗室工作。 Brody表示:「多年來,Esparza和我一直在測試如何使用納米抗體來改善大腦成像,我們希望這些抗新冠病毒的納米抗體,在抗擊新冠病毒大流行方面具有高效性和通用性。」
  • 斑馬魚:一條遊上"試藥路"的小魚
    這些體長不過5釐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並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篩選領域的「先鋒」。中國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在這些小魚身上投入了整整10年的心血。   「這間斑馬魚養殖繁育室裡,像這樣的魚缸有兩百多個。嗡嗡作響的機器保證魚缸裡是最純淨的水。這些斑馬魚,在胚胎發育時,就已被植入了螢光蛋白。」
  • 斑馬魚:一條遊上「試藥路」的小魚
    這些體長不過5釐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並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篩選領域的「先鋒」。中國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在這些小魚身上投入了整整10年的心血。    「這間斑馬魚養殖繁育室裡,像這樣的魚缸有兩百多個。嗡嗡作響的機器保證魚缸裡是最純淨的水。這些斑馬魚,在胚胎發育時,就已被植入了螢光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