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背上載著小世界—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百度圖片

紅海龜背上載著一個生命的世界,它比科學家所知道的都更加豐富和多樣。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生活在這些海洋爬行動物外殼上的生物數量是此前觀察到的兩倍以上,這引發了有關紅海龜生態和保護的重要問題。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多樣性》雜誌上。

文章第一作者、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海岸和海洋實驗室研究員Jeroen Ingels說:「這表明紅海龜是生物豐度和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我們懷疑,較大的生物體能夠形成結構,作為微生物棲息地,並允許更大程度的豐富和生物多樣性。」

研究人員通過對小型動物進行採樣,發現了這種生物多樣性。這裡的小型動物是指大小在1毫米到0.032毫米之間的生物。此前,調查生活在紅海龜背上的生物群落時沒有考慮到這些微小的生物。研究人員特別關注了一種線蟲。

「在赤蠵龜殼上發現線蟲不足為奇,但當我們把它們的數量和多樣性與其他硬表面甚至海洋植物進行比較時,我們才意識到龜背上充滿了微生物,而且這樣的豐度過去幾乎沒有記錄過。」

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研究者與Giovani dos Santos教授和Yirina Valdes教授領導的巴西研究小組一起,對2018年夏天遷移到佛羅裡達州聖喬治島產卵的24隻紅海龜的殼進行了取樣。

研究人員檢查了每個貝殼的前部、中部和後部,看看不同的區域是否有不同的微觀群落。為了收集樣本,他們移走了藤壺,刮去了貝殼,仔細地收集每一種生物,發現了數千種小型動物。一隻海龜的甲殼上生活著超過146000個生物個體。研究人員還發現,貝殼的後部分,最接近後鰭,有不同的群落和更高的物種多樣性。

之前對赤蠵龜的研究發現,在它們的殼上生活的不同物種不到100種。通過這項新研究中,作者將至少111個新物種添加到可以生活在紅海龜背上的生物名單中。這個數字不包括其他種類的小型動物,這意味著這個數字可能會更大。

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圍繞微型生物的一個悖論:在世界的不同地區,甚至數百英裡甚至數千英裡之外,怎麼會發現同樣類型的水生小型動物?研究人員認為它們能夠在海龜背上長途旅行,這有助於解釋它們分布廣泛的原因。

研究人員還發現,個體海龜的殼上生活著明顯不同的小型動物群落。

「這些海龜是否在不同的地方被微生物佔據了?」Ingels問道,「這很令人興奮,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根據紅海龜殼上的微生物群落推斷出它們的生活環境。」

數以萬計的微生物可以在紅海龜身上繁衍生息,它們在遷徙過程中會造訪偏遠的海岸和海灘。Ingels說,在海龜經常出沒的地點和發現同樣的小型動物的地點之間存在聯繫是有道理的。更好地了解這種聯繫有助於為這些爬行動物的保護實踐提供信息。

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地球、海洋和大氣科學系的海洋學助理教授Mariana Fuentes說:「紅海龜使用的關鍵區域的信息對它們的管理很重要,因為這有助於確定它們面臨的主要威脅。」

https://doi.org/10.3390/d1205020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紅海龜背上載著一個生命的世界!
    百度圖片紅海龜背上載著一個生命的世界,它比科學家所知道的都更加豐富和多樣。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生活在這些海洋爬行動物外殼上的生物數量是此前觀察到的兩倍以上,這引發了有關紅海龜生態和保護的重要問題。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多樣性》雜誌上。
  • 海龜愛吃臭塑料—新聞—科學網
    「我們發現,赤蠵龜對被生物附著塑料的氣味的反應與對食物氣味的反應相同。這種『嗅覺陷阱』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海龜時常吞食塑料或被塑料纏住。」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Joseph Pfaller說。 海洋中的塑料會出現生物附著,即微生物、藻類、植物及動物在塑料的溼表面積累。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海龜在視覺上會錯把塑料當成獵物,例如水母。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溼地被譽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被形容為生命的「搖籃」,是地球上生態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我國溼地植被可分為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
  • 讓我們一起聆聽世界—新聞—科學網
  • 河北一奇葩巨龜建築:花1.5億重達萬噸,背上還有成千隻小烏龜
    其中古典建築風格是整個世界都是首屈一指,建築極其講究風水布局和材質的選擇。讓我們認知祖先的超高智上和絕佳的審美眼光。儘管時代更迭至今到了現在,我們中國的許許多多的新型建築在造型上也是奇思妙想,很多設計師把建築的核心淋漓盡致展現在眼前。今天要和大家說的這個建築物來自河北,這個建築物是非常的有特點,而且整體建築略顯奇葩。
  • 南寧動物園回應「龜背上粘筐收錢」:系個人行為,正整改
    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雅 康佳 實習生 吳雨晴)國慶期間南寧動物園蘇卡達陸龜背上粘竹筐收錢一事引發關注。今日(10月10日),新京報記者從涉事動物園處獲悉,此事系飼養員為避免蘇卡達陸龜誤食遊客投擲的異物,是個人行為。園方已經採取措施,將龜背上的竹筐撤除,正做進一步整改。
  • 澳大利亞短頸龜或「搬家」—新聞—科學網
    等到1901年它被正式命名為澳洲短頸龜時,人們就推測這種動物已經滅絕。但上世紀50年代,人們又重新發現了這種海龜。於是,生物學家強烈呼籲對該動物進行保護。數量稀少的澳洲短頸龜正面臨棲息地喪失和外來物種入侵的雙重打擊。 經過數年計劃,持續一年的試驗項目將追蹤被釋放到兩個區域的12隻圈養幼龜。這些地點距離澳洲短頸龜天然棲息地佩斯郊區以南約250公裡。
  • 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新聞—科學網
    未參與此次研究的美國艾倫研究所神經學家Stephen Smith表示:「這項研究提出和重新構建的問題,其答案對包括臨床診斷在內的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 哺乳動物和鳥類有兩種睡眠。其他研究者認為它是意識的來源,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它對睡眠的重要性,而且也沒有人認為它會存在於爬行動物中。 Laurent團隊對該神經區域可與睡眠聯繫起來非常興奮,他們跟蹤了這種假定屏狀體與蜥蜴大腦的其他部分的聯繫。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誰是最後的迅猛龍—新聞—科學網
    由於《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等電影的出現,這類恐龍通常被稱為「猛禽」恐龍。但與電影中描繪的可怕野獸不同的是,Dineobellator僅約3.5英尺(約1米)高,6到7英尺(約2米)長。 迅猛龍一般體型較小、重量較輕。因此,它們的遺體非常罕見,尤其是來自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的。
  • 背上噴圖案身價立馬上漲,潯城街頭彩繪小烏龜熱賣
    那麼五顏六色的小烏龜你見過嗎?9月17日,記者在大中路步行街看到,一些攤主在售賣龜殼上染著各種圖案的小烏龜,並引起很多路人駐足觀看,不少小朋友在旁邊圍觀。孩子們喜愛彩繪小烏龜9月17日上午,記者在大中路看到,一位商販正在銷售彩繪小烏龜。
  • 探索小臭鼩的春夏秋冬—新聞—科學網
    其中最令人驚奇的當屬戴耐爾現象(Dehnel’s effect),即以鼩鼱為代表的部分哺乳動物,其顱腦與重要臟器的體積在冬天會縮小高達20%,在這樣極端變化下,鼩鼱的大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該研究成果於12月16日正式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並被評選為封面文章。   解碼神奇的「戴耐爾」現象   小臭鼩是最小的陸生哺乳動物,屬於鼩鼱科的一種,其體重僅僅2克,它們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緯10度到40度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嬌小的體形導致其代謝率極高,無法儲存額外的能量。
  • 背上噴圖案身價立馬上漲,彩繪小烏龜街頭熱賣但有害哦!
    那麼五顏六色的小烏龜你見過嗎?9月17日,記者在大中路步行街看到,一些攤主在售賣龜殼上染著各種圖案的小烏龜,並引起很多路人駐足觀看,不少小朋友在旁邊圍觀。  孩子們喜愛彩繪小烏龜  9月17日上午,記者在大中路看到,一位商販正在銷售彩繪小烏龜。
  • 一周高教回顧—新聞—科學網
    未來高校逐漸向世界一流大學靠攏,不只是招聘「海歸」進入教學單位,還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招聘教授,也不再是為了評職稱出國一年,而是純粹為了科研、教學的需要。 ——浙江工業大學研究員 鄭雅萍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象龜屬,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陸龜,號稱龜中「巨人」
    象龜屬的種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陸龜,號稱龜中「巨人」。特別是加拉帕戈斯象龜,其身長可達6尺,即1.8米。象龜棲息於山地泥沼、草地。乾旱季節棲於多霧山頂。以青草、野果和仙人掌等為食。,最喜歡吃多汁的綠色仙人掌,每天可食10千克以上。因為它平時在體內積蓄了大量的食物,所以長時間不吃不喝,也不會餓死。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356-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可對紅耳龜來說,產蛋的溫度環境才是決定龜蛋雌雄的重要因素;一隻生活在群體中的、個頭較大的雄性小丑魚,甚至會因為「首領雌魚」的死亡而轉性為雌,成為新一屆的首領。 這種由溫度、社會壓力等環境因素決定動物性別的有趣生命現象,常見於爬行動物和魚類上,人們一直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
  • 西部大猩猩:我的地盤我做主 —新聞—科學網
    而且,大族群可能比小族群更容易捍衛中心區域。 專家指出,包括該研究結果在內的多項證據表明,大猩猩的社會結構比之前認為的更複雜,不同族群間的互動會受到社會和家族關係以及領域性的影響。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0504-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南亞發現美洲豹遠古祖先—新聞—科學網
    這些特徵可能和美洲豹特殊的食性習性有關,即喜歡捕食中小型硬殼動物,如凱門鱷,龜,犰狳等。而這些物種在舊大陸則相對較少或缺失。 研究人員因此認為舊大陸的岡巴佐格豹可能和現生的美洲豹在生態習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別,前者可能更接近其他的豹屬大貓(即以有蹄類為主食)。研究人員因此支持舊大陸的岡巴佐格豹應該是獨立於現生美洲豹的有效物種,而非後者的一個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