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聆聽世界—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讓我們一起聆聽世界
新生兒聽力與基因聯合篩查實現耳聾早診早治早康復

 

採取新生兒足跟血進行耳聾基因篩查(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據《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數據顯示,聽力障礙已經成為我國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我國現有聽力殘疾人2054萬,其中0-6歲兒童超過80萬人,且每年新增3萬聾兒。

在治療方面,除昂貴的人工耳蝸植入外,重度耳聾尚無法治療。因此,早期診聾防聾至關重要。

為此,自2012年起,由北京市政府牽頭,北京市6家頂尖醫院和132家婦幼保健機構共同參與,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千萬級人口超大城市的160餘萬例新生兒聽力與基因聯合篩查,免費對在北京市出生的新生兒常見耳聾相關基因的9個突變位點進行檢測,新生兒篩查覆蓋度超98%。該項前瞻性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細胞出版社旗下國際遺傳學領域權威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基因篩查「有感而發」

傳統的新生兒聽力篩查,是通過耳聲發射、聽性腦幹反應和聲阻抗等電生理學檢測,在新生兒出生後72小時內,自然睡眠或安靜狀態下,進行客觀、快速和無創的檢查。該聽力篩查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應用。

但是,一些患有遲發性、進行性耳聾或對耳毒性藥物異常敏感的新生兒會通過聽力篩查而漏診,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以下簡稱解放軍總醫院)通過耳聾基因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中國人群中,由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耳聾患者比例較高。於是,文章第一作者、解放軍總醫院耳科主任醫師戴樸提出新策略,能否通過耳聾基因篩查,早期發現遺傳性耳聾。 「如果聯合聽力和基因篩查方法,就可以彌補傳統聽力篩查的缺陷,提高新生兒耳聾診斷率。」戴樸告訴《中國科學報》。

於是,在全國遺傳性耳聾分子流行病學調研結果的基礎上,由清華大學牽頭,聯合解放軍總醫院和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研發出全球首款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晶片系統,可覆蓋先天性耳聾、藥物性耳聾和遲發性耳聾相關的9個耳聾基因位點。該技術同時也榮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該晶片第一完成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席教授程京對《中國科學報》表示,這9個耳聾基因位點涵蓋了近60%的遺傳性耳聾,可實現準確、快速檢測。

新生兒出生後,需要採取足跟血進行遺傳代謝病篩查。程京介紹,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只需取足跟血中極小的「血點」,即可進行晶片檢測,「不會給新生兒和父母造成任何額外的損傷或負擔」。

「補漏洞、抓隱形」

北京市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項目在項目技術總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民帶領下,連續6年系統地在北京實行普遍性新生兒聽力與基因聯合篩查(以下簡稱聯合篩查)。同時,研究人員還對其中2013年4月-2014年3月受檢的180,469例新生兒進行了長達5年的系統性隨訪及數據分析。

通過聯合篩查,這一年出生的180,469例新生兒中,共確診226例聽力障礙患兒,40例新生兒患有遺傳性耳聾。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患有遺傳性耳聾的新生兒中,有1/4通過了新生兒聽力篩查而被基因篩查成功診斷,其中絕大部分新生兒在隨後1年內發展為耳聾。

「換句話說,傳統聽力篩查有1/4的『漏洞』,而基因篩查能把這1/4的『漏洞』『補』回來。」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程京說。

「你一定聽過這樣的故事:有的孩子出生時聽力正常,但因一次生病去醫院打針,之後便再也聽不見了。其實,這也是一種遺傳性耳聾——藥物性耳聾。」戴樸表示,藥物性耳聾是線粒體遺傳疾病。

據臨床數據統計,我國人口中有2.5‰的人攜帶藥物性耳聾基因線粒體突變。該線粒體突變攜帶者出生時聽力正常,能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非常「隱蔽」。

但是,這類突變攜帶者是藥物敏感個體,對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等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異常敏感,可能因使用該類藥物導致耳聾,「一針」即可致聾。因此,這些新生兒及其母系家族成員是重要的藥物性耳聾預警對象。

2013年至2014年間,聯合篩查共檢測出409例線粒體突變攜帶者,其中405人通過了新生兒聽力篩查,漏檢率達99%。

「聯合篩查能把這些『隱形』的耳聾預警對象『抓』出來,並給予新生兒及其母系家族成員詳細指導,避免他們因誤用藥物致聾。」戴樸說。

「樣板」工程值得推廣

耳聾治療的最佳時間是1歲以前,可以達到很好的聽力和言語康復效果。戴樸介紹,臨床調查發現,如果不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通常父母在孩子3歲左右才發現其有聽力缺陷。「如果此時再進行幹預,聽力和言語康復效果欠佳。」

隨訪結果顯示,聯合篩查發現的耳聾患兒在1歲前都及時進行了助聽器驗配,重度到極重度耳聾患兒也植入了人工耳蝸。「雖然耳聾不可『逆轉』,由於及時接受了康復治療,絕大部分孩子都進入了正常的學校,在學校的表現和正常孩子基本沒有差別。」戴樸說。

目前為止,包括歐美、日本在內的其他國家,仍未實現如此大規模、全覆蓋的新生兒聽力篩查。本論文共同作者之一、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Cynthia Casson Morton對此聯合篩查工作表示「非常羨慕」。她認為該研究項目是很好的「樣板」,非常系統地、全面地展示了耳聾基因篩查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其他國家地區可以借鑑,「遺傳性耳聾篩查,中國在領頭」。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韓德民告訴《中國科學報》,根據研究結果,如果這一聯合篩查策略能夠在中國普遍實施,預計可發現336萬藥物敏感性個體,對有效預防藥物性聾將發揮重要作用。

韓德民強調,在全國普及新生兒聽力與基因聯合篩查,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此外,相關檢測技術仍有發展潛力和優化空間,可以涵蓋更多的耳聾基因突變位點,以成本控制為前提,達到更快、更準的檢測效果。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龜背上載著小世界—新聞—科學網
    百度圖片 紅海龜背上載著一個生命的世界,它比科學家所知道的都更加豐富和多樣。
  • 叮鈴鈴~傾心聆聽,讓我們一起為西安婦聯打call
    叮鈴鈴~傾心聆聽,讓我們一起為西安婦聯打call 2020-12-02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起聆聽~
    一起聆聽~ 2020-11-25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誰是最後的迅猛龍—新聞—科學網
    由於《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等電影的出現,這類恐龍通常被稱為「猛禽」恐龍。但與電影中描繪的可怕野獸不同的是,Dineobellator僅約3.5英尺(約1米)高,6到7英尺(約2米)長。 迅猛龍一般體型較小、重量較輕。因此,它們的遺體非常罕見,尤其是來自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的。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溼地被譽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被形容為生命的「搖籃」,是地球上生態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我國溼地植被可分為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我們統計了不同動物聲音交流演化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它們在白天還是晚上更活躍。我們發現了一種非常牢固的關係。那些在晚上活動的動物傾向於進化為聲音交流。」他說。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作者表示,這種發聲能力可能是在數億年前獨立、多次地出現在蛙類、哺乳動物、壁虎、鳥類和鱷魚中。儘管發聲能力可能起源於夜行動物,但一些夜行動物似乎已經喪失了像穿山甲一樣的能力。
  • 一周高教回顧—新聞—科學網
    換句話說,就是為我們國家未來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變革奠定基礎。 此前,我們對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的目標是為國爭光、取得優異運動成績,忽略了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和全面發展。這個文件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把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納入學校體育體系,把這部分人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新聞—科學網
    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都在測試狗是否能通過嗅覺檢測新冠病毒圖片來源: Fatemeh Bahrami/Anadolu Agency/Getty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訓練犬類來檢測新冠病毒感染的跡象。狗訓練師聲稱,他們取得了非凡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狗能夠準確地檢測出病毒。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表示,犬類可以幫助控制疫情,因為它們可以在繁忙的地方(如機場或體育場),每小時對數百人進行篩查,而且比核酸檢測等常規檢測方法成本更低。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l Canada Photos / Alamy 隨著海冰的消失,不受控制的氣候變化將在本世紀末之前「毀滅」世界上所有的北極熊。 北極熊依靠海冰捕獵海豹,這意味著隨著北極變暖,最後的26000頭北極熊正被推向禁食的生理極限。然而,由於缺乏種群統計數據,科學家很難給出每個北極熊種群在未來還能維持多久的準確時間線。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暨南大學給每位在校研究生贈送中藥香囊—新聞—科學網
    「我們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給在校的同學們送上平安與祝福,為大家的健康加上一把安全鎖。」暨南大學副校長張宏表示,儘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在蔓延,但是阻擋不住學校、學術機構和企業合作給學生送溫暖。 「我們希望通過香囊這個載體,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馬民表示,香囊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包含有刺繡文化、中醫藥文化、香囊文化等多種元素。在「暨南慧合防疫香囊」上,我們印有暨南大學的LOGO,將中華文化、暨南精神與中醫藥功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非常感謝學校讓我在畢業前又了解到有關香囊的文化知識。」
  • 海龜愛吃臭塑料—新聞—科學網
    「我們發現,赤蠵龜對被生物附著塑料的氣味的反應與對食物氣味的反應相同。這種『嗅覺陷阱』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海龜時常吞食塑料或被塑料纏住。」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Joseph Pfaller說。 海洋中的塑料會出現生物附著,即微生物、藻類、植物及動物在塑料的溼表面積累。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海龜在視覺上會錯把塑料當成獵物,例如水母。
  • 群居性讓蛇也有「朋友圈」 —新聞—科學網
    一般而言,蛇善於保持社交距離,至少基於人們對爬行動物的了解是如此:大多數蛇是獨居動物,除了交配和冬眠,它們很少聚集在一起。
  •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新聞—科學網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
  • 聯合用藥幫助小鼠抵抗多種蛇毒—新聞—科學網
    鋸鱗蝰屬的蛇,比如圖中這隻來自印度的鋸鱗蝰(Echis carinatus),是世界上最具有醫學重要性的蛇種之一。圖片來源Wolfgang Wüster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981-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新聞—科學網
    達爾文在《腐殖土的形成和蚯蚓的作用》一書中寫到:「我們很難找到其他的生靈像它們一樣,雖看似卑微,卻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 然而到目前為止,蚯蚓再生的分子細胞學機制還不是很清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454-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紐西蘭鸚鵡「能掐會算」—新聞—科學網
    與著名的鸚鵡Alex一起工作了31年的Pepperberg說,食肉鸚鵡顯示出一些直覺的理解,但不是真正的統計知識。在她看來,這項研究並不能證明鳥兒能詳細地理解了標記在罐子裡的比例是如何影響得到獎勵可能性的。 Berg說,如果食肉鸚鵡確實具有研究表明的能力,那麼它們進化出這種能力是有充分理由的。
  • 【讀書日】讓我們聆聽來自法院幹警的聲音:為你讀詩
    【讀書日】讓我們聆聽來自法院幹警的聲音:為你讀詩 2020-04-23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蜜蜂能找到最好的花—新聞—科學網
    而且,我們的驚人發現是,體形大小決定了這種決策和學習行為。」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圈養的蜂看了含有不同濃度蔗糖溶液的人工花。它的體型越大,學習行為就越依賴於蔗糖溶液的豐富程度。無論蔗糖濃度是高是低,較小的蜂都花費同樣的精力學習花的位置。 「我們發現的差異反映了大黃蜂在其群體中的不同角色。」
  • 生物制新餐具60天就能分解—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東北大學的祝紅麗說,「它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但與此同時,它成為在環境中無法分解的廢物。」後來,祝紅麗在研討會和聚會上看到更多的塑料碗、盤子和餐具被扔進垃圾桶,於是她就想:「我們可以使用更可持續的材料嗎?」 為了找到塑料食品容器的替代品,祝紅麗和她的同事將目光轉向了竹子和最大的食品工業廢棄物之一:甘蔗渣,也被稱為甘蔗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