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正在現場進行搶救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1 /2張)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斑馬魚房失火 損失還在統計中———
「前天晚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生火情,養在學院斑馬魚房內的不少實驗用斑馬魚死亡。有學生稱,魚死了,課題受阻,博士畢業或受影響。」
6月17日23時50分左右,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一層發現大量濃煙,消防部門證實並沒有人員傷亡。但不幸的是,發生火情的是斑馬魚房,不少斑馬魚死亡。由於這些都是實驗室科研用的魚,校園裡學生議論可能會有不少博士因為此事延期畢業,但此消息並沒有得到北大官方證實。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樓內一層大廳擺滿魚缸,二十幾名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斑馬魚進行施救,有學生甚至戴著防毒口罩。現場學生正在緊張有序地安置剩下的斑馬魚,面色都比較凝重。有的學生在和老師商量處理辦法,有的學生在給斑馬魚換水。一名學生正在焦急地找自己科研的三條魚,由於這三條魚和別的魚混在了一起,很難找到,科研會受到影響,老師只好勸學生按照標籤慢慢尋找。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說,這次損失現在很難估計,也沒有時間去統計,但確實死了不少魚。重要的不是死了多少條魚,而是要看什麼樣的魚。
據了解,北大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主要採用逆轉錄病毒插入誘變的手段,獲得大量的斑馬魚的基因變異體並進行基因功能研究。之所以採用斑馬魚作為實驗對象,那是因為它是世界公認的新興的模式脊椎動物。科學家可以通過轉基因或基因突變實驗在斑馬魚身上模擬人類的出生缺陷,找到各種疾病的發病機理。這將對人類以後的疾病治療意義重大。
網傳這些魚是博士培養多年的,提及網上誇張的描述,這名老師很生氣,她說:「這些魚並不是培養八年那麼久,那都是謠言,但不少是學生培養半年左右的。受到影響最嚴重的是半年左右的魚,具體損失沒法計算。好在一些魚有備種,可以再去培養。」
在人人網上,一篇《一場大火 十年燃盡》的文章,以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學生的口吻寫道:「 一樓已經可以聞到濃濃的煙味,實驗室裡的人幾乎已經全數趕到了。大家焦急地等著消防撤出,心中自然是擔心魚房裡面魚的狀況。等到可以進去的時候,自然地發現,魚已經被燻蒸得差不多了。我的魚架所在的二號魚房,離火源最近,等我戴著防毒面具拿著手電筒進去的時候,煙霧依舊濃得嚇人。只呆了1min(分鐘),眼睛就被燻得一直流淚。等到把幾缸最重要的魚搶救出來,卻發現,都已經變成屍體了。昔日的魚房被一層厚厚的菸灰濃濃地蓋滿了,埋葬了一群老PhD(博士)的畢業夢」。文章稱缸中魚大多已經死了,並說這絕對是中國斑馬魚界最嚴重的一次事故。
這篇文章在人人網上已經被分享2000餘次,不少學生表示哀嘆。記者搜索後發現,該文章的原文已經被作者刪除了,記者私信了作者,也沒有得到回覆。
6月18日上午8時許,在北大官方未名BBS上,北大保衛部發出聲明稱:「6月17日23時50分左右,生命科學學院地下一層發現大量濃煙。接報後保衛部應急分隊、派出所立即趕赴現場處理。因濃煙過大,遂撥打119報警並立即對樓內人員進行疏散。經處置,火情消除。初步判斷濃煙為地下一層斑馬魚房儀器設備產生。無人員傷亡。火災損失和原因正在進一步確定。」而生命科學學院版上,學生並未討論火情,只是清一色的bless(保佑)。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保安說,聽學生議論不少人會因此延期畢業,但這個信息並沒有得到官方確認。一位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在讀的博士說,他也聽說了這件事,小魚都是燻死的。但現在謠言很多,都不是官方消息。目前學院還沒有人收到延期畢業的通知,而且今年該畢業的博士已經畢業了。
北京消防部門證實,17日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地下一層實驗室一直冒煙,沒有人員傷亡。事情的進一步發展,還需等待北大相關部門回應。 線索提供/馬先生
名詞解釋
斑馬魚,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是淡水水族箱觀賞魚。由於其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達到87%,這意味著在其身上做藥物實驗所得到的結果在多數情況下也適用於人體。斑馬魚的胚胎是透明的,生物學家很容易觀察到藥物對其體內器官的影響。雌性斑馬魚可產卵200枚,胚胎在24小時內就可發育成形,生物學家可以在同一代魚身上進行不同的實驗,進而研究病理演化過程並找到病因。2009年研究表明,它可能為盲人和耳聾者帶來福音。(見習記者 劉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