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實驗室著火數千斑馬魚遭殃 博士畢業受影響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北大實驗室著火數千斑馬魚遭殃 博士畢業受影響

  師生正在現場進行搶救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1 /2張)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斑馬魚房失火 損失還在統計中———

  「前天晚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生火情,養在學院斑馬魚房內的不少實驗用斑馬魚死亡。有學生稱,魚死了,課題受阻,博士畢業或受影響。」

  6月17日23時50分左右,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一層發現大量濃煙,消防部門證實並沒有人員傷亡。但不幸的是,發生火情的是斑馬魚房,不少斑馬魚死亡。由於這些都是實驗室科研用的魚,校園裡學生議論可能會有不少博士因為此事延期畢業,但此消息並沒有得到北大官方證實。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樓內一層大廳擺滿魚缸,二十幾名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斑馬魚進行施救,有學生甚至戴著防毒口罩。現場學生正在緊張有序地安置剩下的斑馬魚,面色都比較凝重。有的學生在和老師商量處理辦法,有的學生在給斑馬魚換水。一名學生正在焦急地找自己科研的三條魚,由於這三條魚和別的魚混在了一起,很難找到,科研會受到影響,老師只好勸學生按照標籤慢慢尋找。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說,這次損失現在很難估計,也沒有時間去統計,但確實死了不少魚。重要的不是死了多少條魚,而是要看什麼樣的魚。

  據了解,北大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主要採用逆轉錄病毒插入誘變的手段,獲得大量的斑馬魚的基因變異體並進行基因功能研究。之所以採用斑馬魚作為實驗對象,那是因為它是世界公認的新興的模式脊椎動物。科學家可以通過轉基因或基因突變實驗在斑馬魚身上模擬人類的出生缺陷,找到各種疾病的發病機理。這將對人類以後的疾病治療意義重大。

  網傳這些魚是博士培養多年的,提及網上誇張的描述,這名老師很生氣,她說:「這些魚並不是培養八年那麼久,那都是謠言,但不少是學生培養半年左右的。受到影響最嚴重的是半年左右的魚,具體損失沒法計算。好在一些魚有備種,可以再去培養。」

  在人人網上,一篇《一場大火 十年燃盡》的文章,以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學生的口吻寫道:「 一樓已經可以聞到濃濃的煙味,實驗室裡的人幾乎已經全數趕到了。大家焦急地等著消防撤出,心中自然是擔心魚房裡面魚的狀況。等到可以進去的時候,自然地發現,魚已經被燻蒸得差不多了。我的魚架所在的二號魚房,離火源最近,等我戴著防毒面具拿著手電筒進去的時候,煙霧依舊濃得嚇人。只呆了1min(分鐘),眼睛就被燻得一直流淚。等到把幾缸最重要的魚搶救出來,卻發現,都已經變成屍體了。昔日的魚房被一層厚厚的菸灰濃濃地蓋滿了,埋葬了一群老PhD(博士)的畢業夢」。文章稱缸中魚大多已經死了,並說這絕對是中國斑馬魚界最嚴重的一次事故。

  這篇文章在人人網上已經被分享2000餘次,不少學生表示哀嘆。記者搜索後發現,該文章的原文已經被作者刪除了,記者私信了作者,也沒有得到回覆。

  6月18日上午8時許,在北大官方未名BBS上,北大保衛部發出聲明稱:「6月17日23時50分左右,生命科學學院地下一層發現大量濃煙。接報後保衛部應急分隊、派出所立即趕赴現場處理。因濃煙過大,遂撥打119報警並立即對樓內人員進行疏散。經處置,火情消除。初步判斷濃煙為地下一層斑馬魚房儀器設備產生。無人員傷亡。火災損失和原因正在進一步確定。」而生命科學學院版上,學生並未討論火情,只是清一色的bless(保佑)。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保安說,聽學生議論不少人會因此延期畢業,但這個信息並沒有得到官方確認。一位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在讀的博士說,他也聽說了這件事,小魚都是燻死的。但現在謠言很多,都不是官方消息。目前學院還沒有人收到延期畢業的通知,而且今年該畢業的博士已經畢業了。

  北京消防部門證實,17日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地下一層實驗室一直冒煙,沒有人員傷亡。事情的進一步發展,還需等待北大相關部門回應。 線索提供/馬先生

  名詞解釋

  斑馬魚,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是淡水水族箱觀賞魚。由於其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達到87%,這意味著在其身上做藥物實驗所得到的結果在多數情況下也適用於人體。斑馬魚的胚胎是透明的,生物學家很容易觀察到藥物對其體內器官的影響。雌性斑馬魚可產卵200枚,胚胎在24小時內就可發育成形,生物學家可以在同一代魚身上進行不同的實驗,進而研究病理演化過程並找到病因。2009年研究表明,它可能為盲人和耳聾者帶來福音。(見習記者 劉珜)  

相關焦點

  • 北大實驗室起火 數千斑馬魚死或推遲部分博士畢業—新聞—科學網
    學生稱,現場是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之一,數千條魚死亡,佔總數2/3,事故原因疑為水循環系統老化短路。為此,一些博士生可能因損失數據而延遲畢業。 實驗室起火 學生搶救斑馬魚 生命科學院大樓位於北大東門附近,其地下一層「魚房」,為亞洲最大的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之一。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斑馬魚房失火 博士畢業或受影響
    有學生稱,魚死了,課題受阻,博士畢業或受影響。」 本報訊(見習記者 劉珜)6月17日23時50分左右,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一層發現大量濃煙,消防部門證實並沒有人員傷亡。但不幸的是,發生火情的是斑馬魚房,不少斑馬魚死亡。由於這些都是實驗室科研用的魚,校園裡學生議論可能會有不少博士因為此事延期畢業,但此消息並沒有得到北大官方證實。
  • 北大實驗室起火數千斑馬魚死亡 博士生或延畢
    當日凌晨,該樓內部發生火災,數千條斑馬魚死亡。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訊 (記者展明輝 實習生李馨)昨日凌晨0時許,北大生命科學院大樓地下室起火,部分實驗室受損。  學生稱,現場是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之一,數千條魚死亡,佔總數2/3,事故原因疑為水循環系統老化短路。為此,一些博士生可能因損失數據而延遲畢業。
  • 斑馬魚造福實驗室
    撰文:帕特裡夏·埃德蒙茲 Patricia Edmonds一條斑馬魚不過三、四釐米長,可這小小的魚類卻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發揮著大作用。斑馬魚可以在實驗中充當人類的角色,二者同為脊椎動物,有許多身體部位是類似的,包括大腦、心臟、肝臟和腎臟。並且,基因組測序顯示,84%的人類致病基因也能在斑馬魚中找到。
  • 中國領先斑馬魚實驗室環特生物通過CNAS認可
    其中,與CNAS完成互認的機構包括國際認可論壇(IAF)、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太平洋認可合作組織(PAC)、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 環特生物斑馬魚實驗室通過CNAS認可,標誌著環特斑馬魚實驗室具備了按相應認可準則開展檢測和校準服務的技術能力。
  • 顏色的喜好影響斑馬魚學習,斑馬魚
    這些偏好可能會影響學習與這些顏色的關聯並在獎勵偶然性被修改時還原關聯的能力。我們使用了斑馬魚Danio rerio從四個人群中測試顏色偏好是否會影響聯想和逆向學習能力。首先,我們測試了偏愛藍色或綠色的聯想能力。我們通過八項試驗對單個魚進行了試驗,以將社會刺激與藍色或綠色相關聯。接下來,我們測試了對紅色或綠色的偏好是否會影響聯想逆向學習能力。
  • 北大魚房」內電源箱燃燒起火 燻死萬餘實驗用斑馬魚
    前晚11時20分許,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大樓地下一層突然冒出滾滾濃煙,事後查明是養斑馬魚的「魚房」內的電源箱燃燒起火。  記者了解到,起火的魚房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斑馬魚水體實驗室之一,而斑馬魚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87%,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有學生稱,火災中斑馬魚損失慘重,「估計一大半的魚被燻死了,至少上萬條。」實驗室老師則表示,魚死的數量不是重點,關鍵是品種。北大校方回應稱,此事給研究生學業帶來的影響「並非無可挽回」。
  • 海歸青年科學家劉廷析:「科研痴」情迷斑馬魚
    情迷斑馬魚  劉廷析的實驗室門口,養著一缸斑馬魚;在瑞金醫院的地下室裡,劉廷析更是養了5萬條斑馬魚。這些斑馬魚凝結著他畢生的心血。  1967年出生於貴陽的劉廷析是全家人的驕傲,從貴陽醫學院畢業後,在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同年來到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血液病專家陳竺院士。
  • 走近科學——12名「小小質檢員」打卡環特生物斑馬魚實驗室
    繼上次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生物評價實驗室、浙江省安全性評價技術重點實驗室早期評價基地 -- 環特生物攜手杭州市錢塘實驗小學舉辦斑馬魚實驗室免費開放日之後,7月28日上午,環特生物又迎來了第二次斑馬魚實驗室免費開放日活動,來自杭州市西興實驗小學201班的12名學生及其家長進入公司斑馬魚實驗室參觀學習,感受科學氛圍。
  • 劉廷析:不舍離別斑馬魚(人物)
    「劉老師,但願天堂裡也有斑馬魚,可以讓您去繼續未完的事業。」熟悉劉廷析的學生,寫下這樣的追思。從零開始,創建斑馬魚技術平臺劉廷析成長於貴陽一個普通的醫務工作者家庭,1990年畢業於貴陽醫學院。原先,他很喜歡內分泌科,但在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血液科,目睹了一個個年輕的白血病患者離世,感到了血液病的挑戰。不服輸的個性,使劉廷析立志向血液病宣戰。
  • 劉峰團隊合作構建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新的透明免疫缺陷突變體斑馬魚模型foxn1/Casper,它可以在不經過前處理的情況下移植同種或異種來源的細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峰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血液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璐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寄生蟲感染或破壞斑馬魚實驗
    > 常見汙染物可能改變其群集行為並影響人類行為研究
  • 湖南師大實驗室首次向小學生開放
    石禎專 攝參觀果蠅實驗室、觀摩螢光轉基因斑馬魚的製作過程、體驗實驗室的日常工作……12月19日,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心臟發育中心首次向小學生開放,專家教授率團隊在實驗室為長沙市60多名小朋友上了一堂特別的《基因工程》國家精品課程少兒科普體驗課。
  • 科學網—寄生蟲感染或破壞斑馬魚實驗
    寄生蟲感染或破壞斑馬魚實驗由於斑馬魚和人類都具有高度社會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和嚙齒類動物相比,斑馬魚是探究一些人類行為的更好的實驗室模型。 斑馬魚通過在淺灘聚集展示其對彼此的喜愛。當研究人員想測試藥物如何影響斑馬魚的壓力和焦慮水平以便將其作為人類潛在反應的指標時,便會衡量這種社會性行為。
  • 大連理工研究生實驗室身亡,碩士畢業有多難?博士:有我壓力大?
    網友「紅燒土豆葉」在微博發布一篇約兩千字的遺書,稱自己為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研三學生,在表達自己因課題實驗長期受挫可能面臨延畢後,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並配圖疑似在實驗室自縊。
  • 斑馬魚:一條遊上"試藥路"的小魚
    這些體長不過5釐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並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篩選領域的「先鋒」。中國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在這些小魚身上投入了整整10年的心血。   「這間斑馬魚養殖繁育室裡,像這樣的魚缸有兩百多個。嗡嗡作響的機器保證魚缸裡是最純淨的水。這些斑馬魚,在胚胎發育時,就已被植入了螢光蛋白。」
  • 斑馬魚:一條遊上「試藥路」的小魚
    這些體長不過5釐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並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篩選領域的「先鋒」。中國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在這些小魚身上投入了整整10年的心血。    「這間斑馬魚養殖繁育室裡,像這樣的魚缸有兩百多個。嗡嗡作響的機器保證魚缸裡是最純淨的水。這些斑馬魚,在胚胎發育時,就已被植入了螢光蛋白。」
  • 綜述:小小斑馬魚 科研有大用
    當然,這不是說要把它做成佳餚端上餐桌,這種小魚的真正用處是在科學家的實驗室裡。  這就是斑馬魚,它因身上的斑紋而得名。近些年來,這種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等地水域的小魚成為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寵兒,被廣泛用於藥物測試等領域。美國政府衛生機構曾在2003年將斑馬魚列為繼大鼠和小鼠之後第三重要的實驗動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剛剛在8日發文稱讚斑馬魚「在科研的世界裡濺起浪花」。
  • 斑馬魚肌動蛋白纖維造型和肌肉發育
    最近,水生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桂建芳研究員主持的魚類發育遺傳學學科組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個肌管素相關的(myotubularin-related)磷酸酶Mtmr8與磷脂醯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合作調節斑馬魚的肌動蛋白纖維造型和肌肉發育。
  • 斑馬魚:一條遊上「試藥路」的小魚—新聞—科學網
    這些體長不過5釐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並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篩選領域的「先鋒」。中國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在這些小魚身上投入了整整10年的心血。 「這間斑馬魚養殖繁育室裡,像這樣的魚缸有兩百多個。嗡嗡作響的機器保證魚缸裡是最純淨的水。這些斑馬魚,在胚胎發育時,就已被植入了螢光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