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寶傑是內蒙古扎蘭屯市鄂倫春民族鄉的狍子養殖戶。這已經是陸寶傑馴養到第四代的狍子了,狍子的野性依然鋒芒畢露將他置於危險境地。提起當初養殖第一代狍子的經歷,陸寶傑至今心有餘悸。
內蒙古扎蘭屯市鄂倫春民族鄉是鄂倫春人的主要分布地之一。鄂倫春族是狩獵民族,世代居住在山嶺上,作為狩獵民族,鄂倫春族傳統的食物主要是野獸肉和魚,其中食用最多的就是狍子肉。
2003年8月,狍子被國家列為可以商業性經營利用的野生動物後,當地開始對它進行人工馴養。陸寶傑是民族鄉獵民村的村民,取得各種合法養殖資格後,他成為全村第一個馴化野生狍子的養殖戶。因為沒有經驗,每天如何給狍子餵飼料成了陸寶傑兩口子首先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即便天天提心弔膽,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更可怕的是,這種莫名其妙的死亡還在不可遏止地陸續上演。孫乃生也是扎蘭屯比較早的狍子養殖戶,他們家同樣有過跟陸寶傑一樣的遭遇。當時一隻狍子的成本就達到了2000元,眼看圈裡的狍子就快死完了,陸寶傑找到扎蘭屯市獸醫防疫站,經過對狍子的飲食化驗,這才知道死亡原因。
對野生狍子的特殊習性,這還只是最初的了解,接下來,養殖戶們領教到了看似溫順的狍子,還有不為人知的厲害之處。經歷了一系列驚險和損失之後,陸寶傑等人各自摸索出一些經驗,並開始嘗到甜頭見到了收益。此後,上門來買狍子的客戶絡繹不絕,價格也是一路飆升。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近年來狍肉的市場價格。2004年狍肉每公斤批發價格為90元;2005年每公斤100元;2006年每公斤110元;2008年則上漲到120元。按照常理來說,眼看狍肉和種狍這麼俏銷,價格也很可觀,當地的養殖戶理應大力發展這個能大把賺錢的致富項目。然而,在內蒙古扎蘭屯市,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人只是羨慕他賺錢,卻寧願去養經濟效益明顯低於袍子的傳統牛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資金和技術的各自封閉,使得很多農戶無法化解養殖狍子的風險。有人望而止步,有人中途而廢。到2007年,扎蘭屯市狍子養殖戶僅30多戶,狍子總數量僅1000多隻。因為數量少,今年,在內蒙古扎蘭屯市,一些中高檔飯店想以每公斤100元的價錢成噸收購狍子肉,但卻找不著貨源。一些狍肉製品專賣店也經常出現斷貨。
扎蘭屯市大河灣鎮的陳國才早就盤算著養殖狍子,2008年11月,他和同鄉乘坐了4個小時的火車,來到狍子產地之一的內蒙古扎蘭屯市鄂倫春民族鄉,找養殖戶購買種狍。然而,來到養殖場之後,陳國才發現,即使出3000元一隻的高價,買60隻狍子的計劃依然無法實現。
由於全市的狍子養殖戶少而分散,相互之間也缺乏橫向溝通和合作,一些家裡有多餘狍子的養殖戶卻不知道有人求購的消息。導致客戶買不到狍肉或種狍的現象經常出現。而在河北省圍場縣,情況則完全不同。圍場縣有近200個狍子養殖戶,賣狍子成為大多數養殖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樣存在投資和技術方面的風險,同樣是養殖和銷售狍子,客戶到這裡則總能滿載而歸。
王玉山是河北圍場縣的一個狍子養殖戶。半年前兩個客戶就向他預定了40隻狍子,可當時圈裡僅有的20隻還要留著繁殖。於是他就從其他養殖戶那裡湊足數量賣給了客戶。
從那以後王玉山產生了一個集體銷售的想法,2005年在他的號召下,十幾個養殖戶組成了養狍協會,目的就是集體銷售,王玉山擔任了會長。他們把自己的協會和養殖情況上網公布,一些媒體做了相關報導,圍場成了全國第一養狍基地。更多的客戶慕名找到協會,養殖戶也在迅速增加。
客戶向協會預定了狍子之後,協會把每個養殖戶預計賣狍子的數量登記在冊,集體銷售。有人因為數量少不夠賣發愁,還有人因為數量多賣不了而發愁,養殖戶李維明家的狍子一年來繁育到了30多隻,原有的圈養場地一下子顯得狹窄了。狍子繁殖過多,已經超出了圈的承受力,李維明想了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心急如焚的李維明找到協會幫忙。當時正好有客戶預定2005年的種狍,協會就提前幫李維明賣了20隻,賺了一大筆錢,既緩解了場地的問題,手上還有了活動資金來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除了集體銷售,讓養殖戶的收入得到保障,協會還統一組織防疫,統一傳授養殖技術,加強管理,這樣一來,風險大大降低,農戶養殖狍子信心倍增。僅2005年一年,圍場縣養殖戶就迅速增加了50多戶。到2008年,已經發展到近200個狍子養殖戶。
俗話說,「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抱成團」。狍子這一野生動物的養殖是屬於小種養殖業,由於其成本高風險高,而不能快速成為一個產業。要想長足發展,光靠養殖戶個體單打獨鬥力量畢竟有限,而成立協會相互幫扶統籌管理,則不失為一個帶動農戶搞養殖致富的好辦法。不過,我們也提醒野生動物養殖戶,必須與消費市場對接,根據市場行情的多變性,決定野生動物飼養的方向以及做出進入或退出該市場的決定。
責編:劉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