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信大家都被一部電視劇「雷」到了。就是新版《鹿鼎記》。但這裡,並不是說它不好,而是他從一開播就讓大眾止不住對其吐槽批評,而且就連幾乎從未被大眾質疑過演技的「張一山」,也頻頻被大眾拉出來,說他演的韋小寶不好,說他能力倒退了。雖然說,一部劇口碑怎樣,大眾的評價怎樣,關注點如何,最為直觀的,就是角色方面,也就是演員的表演,所以一部劇的好與不好,很多觀眾都會歸結為「演員」。
就像是剛剛說到的新版《鹿鼎記》,大家都在吐槽張一山演技不行。但為何不想想,是不是導演就是這樣安排的,或者是劇本裡面的角色就是這樣設定的,而不是演員本身的能力問題。或許在這部劇中,導致了這樣的一個不如人意的口碑,是多方面促成的。我們只是想說,我們直接看到的影視劇中的人物畫面,觀感不行了,也許並不是直接看到的他們的能力不足,而是背後本身就是想要呈現出這種效果。所謂的有意而為之。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前段時間,全球上映的電影,也可以說是在近兩三年宣傳可以算是最為火爆、力度最大的一部電影,《花木蘭》。作為中國人,相信大家都學過《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老友中青都會背的詩辭,也了解過的一位中國古代女性「花木蘭」。
電影《花木蘭》,其實在前期宣傳的時候,就被不少網友看好,其中一方面就是因為飾演花木蘭的是劉亦菲,而且還有好幾位的實力派演員加持,在顏值上、演技上,應該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直到前兩個月上映了之後,大家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觀摩了一部前期造勢頗大的影片,觀感卻不好。很大一部分程度就是來源於主演劉亦菲。可能大家對於她的期待值過高了,導致實際上並沒有達到目中所設想的模樣。
所以,大家會吐槽,劉亦菲演技不行。但就像是前面我們講的新版《鹿鼎記》一樣,其實西方製作出來的中國影片,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就是會以他們自身的理解為主。西方人是如何理解東方女性,是如何理解「木蘭代父從軍」,都是有他們自己的方式,也都會體現在影片中。在這裡,我們也難說,他們的觀念是對是錯。而我們又帶著自身固有的中華民族的傳統「花木蘭」來理解這部影片,就會覺得,裡面奇奇怪怪的地方很多。也會覺得,演員這樣演繹不行。
在近日,張紀中也說了他對於這部影片的看法。他就說了,口碑受爭議,並不是演員的問題,而是編劇的問題,編劇本身這樣理解的,這樣來設定的,那麼演員自然就是按照著其中的設定來演繹。確實是如此。那麼,有些網友其實也不糾結這部影片講述的,到底是不是符合傳統意義上的「花木蘭」形象,而是覺得,它如果是能夠帶給觀眾力量和感動,就是一部成功的影片;這是童話的浪漫色彩;是真人公主片,不是歷史片,也不是紀錄片。那你怎麼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