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的那些人,其實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或許就是我們的鄰居、親戚、朋友,每個人都很普通,但又有各自非同尋常的人生意義和個人價值。其實生活不就是一場笑中帶淚的戲,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其中,難道不是嗎?
01
一部電影幾乎聚齊了喜劇界的所有扛把子
國慶假期,抱著放鬆的心情去看電影。我以前說過,每次看國產片就像一次小小的賭博,往電影院一坐,票沒辦法退,贏了很可能收穫一堆感動,輸了可能連票價都值不回來。我一直建議看電影刷卡制,進去就刷卡,按分鐘計算,看多久花多少錢。
這次看電影,我選來選去,看了看近期電影的陣容,還是選擇了《我和我的家鄉》。我們都知道,一部電影的好壞,導演和演員,已經決定了一大半。不得不說《我和我的家鄉》的導演、演員陣容,在今年是空前絕後的存在,名導名演員都足夠組成一個加強排了。
張藝謀做總監製,寧浩總導演,張一白總策劃。五個分段故事的導演分別是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
演員陣容上,葛優、黃渤、範偉、鄧超、沈騰、張嘉毅、王寶強、徐崢、閆妮、馬麗等等……不能再「報菜名」了,不然就成背相聲貫口的了。
大概掃一眼,就發現這裡頭基本已經聚齊了當下喜劇界的所有扛把子。別說電影了,就是一張電影票能集齊這麼多喜劇大咖,都值了。
從創作模式上,《我和我的家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國慶的《我和我的祖國》,都是「聯合執導+單元短片」式的創作模式,兩部電影也直接形成了姊妹篇式的存在。
從電影的構思來看,《我和我的家鄉》的敘事野心,絲毫不輸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片中的五部短片,講述了五個地域的故事,分別是北京、貴州、江浙、陝西、東北,如果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在中國的版圖上,從雄雞的心臟開始,正好覆蓋了西南、東部、西北、東北,形成「四面八方」的格局。
五部短片描繪的時間軸上,都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經濟發展、時代劇烈轉型的當下。很顯然,《我和我的家鄉》是想通過五個標誌性的地域,來勾勒整個當下的中國。
而它更大的野心,則是全部用積極正面的喜劇風格來完成這種構思。要知道,喜劇電影的最高境界,是笑中帶淚。是讓人在歡笑後感到一絲蒼涼,又在心碎後感到慰藉。無論是卓別林,巴斯特·基頓,還是周星馳,好的喜劇電影無一例外。
02
五部短片,超出預期的「五味雜陳」
《我和我的家鄉》基本上把當前國內院線最活躍、最會拍喜劇、演喜劇的人全都網羅進來了,所以它「穩」在一定的水平,我一點都不奇怪。但兩個多小時下來,發現很多地方還是超出了預期。在不劇透的情況下,我簡單聊幾個點。
陳思誠的《天上掉下個UFO》,王寶強和劉昊然的出現,直接讓人猜測是唐探系列的風格。但最後才發現,這個土味科幻故事的背後,原來佟麗婭才是隱藏的boss,這個彎拐得有點大,就聽到四周一片「嗚——」的聲音。意料之中的是,陳思誠依舊是延續了唐探系列,鬧騰歡樂的喜劇風格。但是黃渤的出現還是超出了預期,你能想像到黃渤一張嘴來個「優埃富歐」嗎?當黃渤僅僅是用貴州方言念出「UFO」三個字母的時候,我的天,居然所有人都笑岔氣了。
寧浩的《北京好人》光看名字,就能看出這個故事和去年《我和我的祖國》裡他執導的《北京你好》形成呼應,而且主角還是葛優,他飾演角色也還叫張北京。
寧浩以往的電影,如《瘋狂的石頭》《心花路放》《無人區》特別擅長在戲謔、諷刺中呈現喜感。但這次的《北京好人》,卻少了戲謔,完全是以溫情的形式去呈現喜劇。乍一看還真看不出來是寧浩的作品。但這部短片超出預期的地方在於,它回歸到一種經典荒誕喜劇的風格,葛優飾演的張北京聰明機靈,而他的表舅憨厚樸實,當兩人互換身份後,形成強烈的錯位,從中甚至能看出卓別林的影子,讓人有一種久違的喜感。
而鄧超&俞白眉的《回鄉之路》,因為故事致敬了真正的抗沙戰士,而充滿真實的力量,讓人有超出預期的感動。
在陝西有這樣一片沙地,叫毛烏素沙漠。提到沙漠,我們腦海中出現的,是寸草不生一望無盡的飛沙走石,但經過那些抗沙戰士們的努力,那裡終於變得林木蔥蘢,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其中鄧超飾演的「沙地蘋果」經銷商的在生活中就有真實的原型,或許因為這個故事它背後有著沉甸甸的真實,所以真的讓人心生敬意。
從整部電影的內容看,它的豐富性也是超出預期,看似統一,但又各有特點。分別囊括了荒誕喜劇、輕喜劇、歡樂喜劇、浪漫喜劇等各種類型,五個單元故事兼具懷舊、探案、愛情等元素,在大格調統一的基礎上,簡直又「五味雜陳」。
03
笑著笑著眼淚流下來,這種感覺就很爽
《我和我的家鄉》的影片總監製張藝謀說過:如果你笑著笑著眼淚不知不覺流下來了,我覺得那個就很爽,那個觀影的體驗就會特別滿足。
我想凡是笑中有淚的喜劇,一定取材於生活中的真實。即便故事被藝術化的修飾,但是它內在的感情是真實的。就像閆非&彭大魔的《神筆馬良》,沈騰加馬麗的組合,從笑到淚的轉換又穩又快,情緒轟到那兒了,你不跟著走都不行。就因為他們無論怎麼鬧,但彼此的感情都是無比真摯的,這永遠是最打動人的東西。
沈騰是公認拿到了觀眾笑聲通行證的演員,那張臉一出現就讓人莫名喜感。他的一些笑料也完全屬於這個時代,讓人耳目一新。比如他在和馬麗視頻時,通過各種擺設在窄窄的屏幕裡假裝人在俄羅斯,以定格動作來偽裝成網絡信號卡頓。而視頻裡馬麗看到的俄羅斯套娃,當她真正拿到手裡,翻轉過來一看,發現原來是由一個葫蘆畫成的,那句「原來是個葫蘆娃」出現時,所有人都笑崩了。對於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太富有生活感了。
但在這些笑料中,又有令人淚目的場景。當沈騰戴著大鵝的頭套,和馬麗在向日葵的花田裡拍照時,這時候,馬麗並不知道眼前的這個人偶就是自己的丈夫,而沈騰卻透過頭套的縫隙,看著馬麗懷孕的大肚子,情不自禁地去摸一摸。因為某種信念,兩個人只能保持隔閡,有人看著這裡,笑著笑著,就突然哭了。只是好在故事裡的人因為情真,最後一切困難都可以克服,一切誤會都可以消弭,每一滴眼淚終將擦去。
還有徐崢導演、範偉主演的《最後一課》,或許是整部電影的最大淚點。曾憑《不成問題的問題》榮獲金馬影帝的範偉,不得不說憑藉高超的演技,演活了一個患阿爾茲海默症的人民老教師。
當範偉因患病出現記憶錯亂,記憶停留在了1992年的「最後一課」,曾經他教過的學生們決定復原那一課的場景,幫助他找回失落的記憶。影片的前半段是鬧劇式的布景打造,當大家為還原最後一課,造校舍、人工下雨、手動閃電、蒲扇模擬雨聲,其中加入很多滑稽戲的元素,僅僅是人物的一些動作就顯得特別有笑點。
而到了後半段則進入到意識流的時空轉換,過去與現在的平行剪切中,出現如夢似幻的穿越之感。這時候每個人都被拖入到一種回憶之中。最後當範偉遇到曾經教過的學生,終於長大成材,站在他的對面,笑著問一句「老師,您還記得我嗎?」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戳中了每個人的淚點,讓每個人想到自己學業生涯中的師生之情。
我想這些「笑中帶淚」,正是因為這些故事,這些臺詞,戳中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歸根結底,《我和我的家鄉》每一個故事最後,都是歸結在情感上,歸結在每個人對家鄉的思念和熱愛上。樹高千尺,葉落歸根,對中國人來說,家鄉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最初印象,也是最後的港灣。
一部電影,九大導演,百位演員。總之,看得挺歡樂,又有小感動。最重要的是,電影裡的那些人,其實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或許就是我們的鄰居、親戚、朋友,每個人都很普通,但又有各自非同尋常的人生意義和個人價值。
其實生活不就是一場笑中帶淚的戲,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其中,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