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2020年國慶檔電影市場表現活躍。燈塔數據專業版顯示,10月1日至8日,國慶檔8天票房39億元,獲得中國影史國慶檔票房第二高的成績。其中,有著國慶節偶遇中秋節形成8 天假期的外在因素,也有著國產佳片集中湧現的內在必然。在這些國產優秀影片中,《我和我的家鄉》與《奪冠》備受影迷青睞。《我和我的家鄉》佔據票房榜首,在多個平臺獲得了良好口碑。影片鏡頭橫跨五湖四海,立足小人物的小故事,展現了當代農村大發展的大背景,鄉村巨變與家鄉情溢於言表,成為主旋律電影的一次成功嘗試。《奪冠》則將中國女排的動人往事娓娓道來,成為近年並不多見的體育題材佳片,喚醒了一代人動人心魄的共同記憶。無論票房數據還是觀眾口碑,都印證著主旋律題材影片創新嘗試的成功,記載著2020 年電影市場從復甦到活躍的不凡歷程。
國慶檔中,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獲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給觀眾帶來了許多笑聲與感動。該片延續了去年國慶檔影片《我和我的祖國》的單元敘事結構,但在風格和設定上做出了不同嘗試。它以喜劇形式,從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入手,橫跨北京、西南、江浙、陝北、東北等地,展現了祖國的發展,抒發了人們對家鄉的濃鬱感情。
獻禮主題的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受到觀眾喜愛,與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密不可分。
《我和我的家鄉》宣傳海報
鮮明的喜劇特色
《我和我的家鄉》由五組故事構成,包括《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五個單元,從醫療、旅遊、教育、環保、扶貧等角度,展現每個單元中家鄉的建設、發展與進步。不同單元的故事各異,分別結合了科幻、懸疑、動作等不同元素,但整體上都具有鮮明的喜劇類型片特點,風格輕鬆、歡快。矛盾與衝突的設定、反轉手法的運用、荒誕的戲劇效果,都令該片增色。
影片中,一組組矛盾與衝突推動著故事發展,引發出荒誕的情節,惹人發笑又令人感動。這些衝突,大多來自故事主角的「欺騙」行為,而這些本質上善意的謊言,也為刻畫「鄉情」主題而鋪墊。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1)
《神筆馬亮》中,丈夫馬亮為了前往鄉村參加扶貧工作,對妻子隱瞞了事實,騙她說自己去俄羅斯留學。他將房間布置成歐式風格,村委會主任也染上了金髮、畫上雙眼皮,連在麥田勞作的村民都配合馬亮「打掩護」,場面荒誕,笑料百出。然而,妻子最後誤打誤撞來到鄉下,了解真相和原因後,表示支持和認可。
《最後一課》中,兒子小範想讓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老範恢復記憶,讓父親返回他曾經當過鄉村教師的望溪村,並與全村人「偽造」了多年前的課堂,甚至人為製造了電閃雷鳴、瓢潑大雨的場景,誇張的畫面令人捧腹。此情此景中,曾經的師生故事與珍貴回憶漸漸被揭開,深切的師生情、故鄉情觸動人心。在較短篇幅的敘事中,故事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凸顯了喜劇效果。
在《北京好人》中,張北京為救患有甲狀腺瘤的表舅,用自己的醫保卡欺騙醫院,他因事情進展「順利」而大肆慶賀,卻突發高血壓被送進醫院。警方介入後,表舅為「保護」張北京,告訴警察說醫保卡是自己偷的;張北京用攢來買車的錢為表舅支付了手術費後,卻意外從舅媽口中得知,表舅其實有可以報銷的農村醫保……情節的一次次反轉,推動故事走向高潮,也帶著觀眾的情緒起起伏伏。
再看《回鄉之路》,被大家當作騙子的喬樹林,起初好像只會吹牛,隨著故事推進,他為家鄉治沙和教育建設出錢出力的功臣形象被揭曉,人物形象反轉,呈現出強烈的戲劇性。
真切的情感,美好的人性
走出影院,不少觀眾表示,該片既搞笑又感動,讓人笑中帶淚。其實,《我和我的家鄉》披著「喜劇片」的外衣,內中蘊藏的,卻是種種真切而深刻的情感——親情、恩情、師生情。其中,影片最著重刻畫的,還是人們對家鄉的依戀與熱愛。故事中的小人物雖然都不完美,卻流露出真誠、善良、感恩等美好的人性。
來自陝北沙漠地區的蘋果種植戶喬樹林,多年來傾注積蓄,用於家鄉的防沙護林與脫貧致富,讓綠樹覆蓋沙漠,讓孩子們擁有全新的校舍,並帶領鄉民栽種蘋果;同樣從這片土地走出來的網紅主播閆飛燕,口中默念「我真的回來了,帶著本事回來了」,她回想起童年時的艱苦時光與高媽媽的鼓勵,看到眼前家鄉的變化,熱淚盈眶,開始幫忙「帶貨」賣蘋果……
《最後一課》中,定居瑞士的老範始終忘不了祖國,忘不了曾經教過書的望溪村,在患病後,他總想找回1992年當鄉村教師時的記憶。他回到村子,在眾人精心布置的舊教室中,陷入往昔的回憶,漏雨的破舊教室、學生的面孔,令他親切而欣喜。然而,突然響起的手機鈴聲打碎了幻境,煥然一新的鄉村新樣貌將他帶回陌生的現實,他困惑不解。鏡頭不斷切換、交錯,將不同時空的鄉村圖景串聯到一起,製造出亦真亦幻的效果與美感。看到曾經被繪製在紙上的黑白校舍,變成眼前閃閃發光的繽紛校園,老範感到無比寬慰。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2)
正如影片中馬亮面對家鄉的獨白——「我能做點什麼呢」,來自大江南北的他們,牽掛與依戀著家鄉,希望用自己的行動支持家鄉建設,也為家鄉的發展感到自豪。這樣的情緒別具感染力。
小人物的刻畫,往往能表現美好而珍貴的人性。司機張北京雖然有自私、貪小便宜的一面,卻仍為了表舅而甘願犧牲自己買車的夢想;駐村第一書記馬亮,堅定地投身扶貧事業,寧願捨棄出國留學的機會,「怕老婆」的性格顯得有些軟弱,卻讓他更真實、可愛。他們默默無聞,內心充滿著善良與愛。
接地氣的呈現方式
《我和我的家鄉》生動呈現了祖國的鄉村新風貌,充滿濃鬱的地域特色。被稱為「土味科幻喜劇」的《天上掉下個UFO》,講述了貴州黔南阿福村的故事。雖然地處山區,但「天眼」、大橋、智慧型手機等現代化科技設施近在眼前,作為科技示範村,其外星人主題旅遊與當地民俗巧妙結合,頗具吸引力。《最後一課》中,浙江望溪村讓人眼前一亮,除了秀麗的山水風光,養蜂、生態旅遊、直播帶貨、自然主題教育等多樣化產業,讓當地生機勃勃。
影片中,演員道白的方言與特色美食,愈加渲染了濃鬱的「家鄉味」,令觀眾倍感親切。表舅拿著張北京的醫保卡去看病,一口衡水話讓醫生不禁調侃他應該取名「張衡水」;陝西演員閆妮飾演的閆飛燕操著地道的家鄉方言,讓人瞬間感受到西北味道;黃渤滿口的貴州話被觀眾評價「很洗腦」,「全宇宙僅此一家」的「天眼酸湯魚」也收穫了頗多笑聲。
這種「接地氣」,還體現在銀幕中自然流露的諸多生活元素:村裡的「網紅」黃大寶站在稻田裡,對著攝像頭,在直播平臺上推薦自己新發明的插秧機器人,贏來鐵桿粉絲的打賞;《回鄉之路》中,網紅主播李佳琦的直播畫面更是令觀眾會心一笑。
正如影片宣傳曲中唱的「一條大河波浪寬」,《我和我的家鄉》橫跨祖國五湖四海,以小人物的故事,展現了農村的發展變化與人們對家鄉的熱愛,給觀眾帶來了一場有滋味的喜劇「盛宴」。
相關閱讀:不破樓蘭終不還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2020年第一次進電影院,看的是《奪冠》。這部由陳可辛導演,鞏俐、黃渤主演,同時還有中國女排本色出演的電影,是中國影史上少有的體育題材影片。作為一個對中國女排感情深厚的忠實觀眾,筆者從影片定檔、因疫情延期、到最終上映,幾乎是實時關注,日夜期盼。
熱愛與歲月
兒時跟著父親,在螢屏上看女排比賽的直播,對女排的印象是家裡那臺「大屁股」臺式電視。從奧運會到世界盃,我們都搬著小板凳痴痴地陪看,其實並不懂「一攻二傳」「兩點三點」,只能從比分看出來誰輸誰贏。然而,父輩接二連三的歡呼聲讓我們振奮,那是最早且最實在的勵志課。
片子上映前,很多網友憂心忡忡:振奮了三代人的中國女排故事,會不會被拍成一部不解風情的競技電影?也有人隱隱擔心,《奪冠》會否變成一部略顯單調的主題影片。
寫當代史困難,演英雄同樣不易。在觀眾心中,「中國女排」這四個字代表著一個火紅時代、一種敘述方法、一腔永不言敗的精神。演員與導演真的能演繹出這段曲折又悲喜交織的歷史嗎?
9月25日晚6點,《奪冠》密鑰生效,8點半,第一批看完電影的觀眾流著淚把「奪冠」「朱婷演技」的話題送上了微博熱搜。點開話題,很多人都在回憶第一次看女排世界盃比賽時候的震撼和感動。上映1.5天後,影片票房已破1億元大關,淘票票用戶評分高達9.1分。
有人說,80年代的女排走出國門、意氣風發、奪得五連冠的榮耀,是寫在自己脈管裡的回憶。有人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女排沒有奪冠是自己那一年最大的遺憾。還有人說,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驚天逆轉、艱辛奪冠,是自己看過最「燃」的一場比賽。
而這部《奪冠》,同樣把代表「中國女排」鮮明時代感的三個節點收錄進電影中,以中國女排第一人郎平的經歷為線索,連接起三個時代。
球員與演員
面對屏幕,觀眾心中醞釀著同一個疑問:導演究竟從哪裡找來這麼多高個子演員來飾演老女排成員?電影學院身高超過了一米八的女生有多少?新一代女排演員還好說,朱婷飾演朱婷、惠若琪飾演惠若琪、徐雲麗飾演徐雲麗……
在導演公布名單的時候,許多網友都表達了自己的擔心,畢竟中國女排在賽場上是絕對的王者,可這些姑娘面對鏡頭時要是不會打球怎麼辦?畢竟女排已經拿了那麼多次世界冠軍,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還能演出4年前那種瀕臨退出奧運會的失落和絕望嗎?
可真等這些一米八多的姑娘站在鏡頭前,你根本無法去挑剔她們的演技,因為她們沒有在演戲,而是把自己真實經歷過的事情重現了一遍,她們也不需要演技,這世界上哪有比當事人飾演自己更讓觀眾信服的事情呢?
飾演八十年代老女排的演員則更讓人驚豔。看著她們在電影中一次次扣球扣得雙手血肉模糊、被教練用球一次次擊倒在地、默默地流著淚爬起來,我們不能不慨嘆:當年的技術戰術經驗、訓練條件都是那樣單薄,卻硬生生憑藉「鐵榔頭精神」築起「城牆」,拿回世界冠軍。
後來看到字幕時才發現,電影中出現的一大半女排成員,除了青年郎平是由郎平的女兒白浪飾演的,很多都是真正在國際賽事上大展拳腳的國家隊女排成員。
比如飾演老女排中脾氣最倔、上場最嚴苛的隊長孫晉芳的,正是曾出戰過2014世錦賽的前國手陳展。飾演賴亞文的則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冠軍成員李珊。
她們雖然沒有演戲經驗,但是老女排的故事幾乎從踏入訓練場開始就不斷被教練重複,也是她們用來激勵自己的典範——仍然是不折不扣的「本色出演」。
至於飾演教練郎平的鞏俐,其演技帶給我更多思考。
影片中,青年郎平和朱婷同樣,都身體單薄、發球無力。在條件艱苦的20世紀80年代,只有咬著牙、流著淚堅持練。而郎平在成為教練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掉了二十多年沒有改革過的訓練方法。她吃過太多苦,年紀輕輕就落下了一身傷病,所以她不希望女排姑娘走自己的老路。
於是,新女排有了重新選擇的機會,有了更好的訓練條件,也有了可以失敗的餘地。那麼,這群有諸多退路的女排姑娘,還能把鼓舞中國人的女排精神傳承下去嗎?
裡約與答案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對於國人而言,這部電影承載了許多期望。筆者以為,《奪冠》不能歸類為傳統意義上的敘事電影,也不是簡單的主旋律情懷片,更不能定義為普通的女排宣傳片。加上被排球行內人士實名投訴重新剪片的緣故,它的部分劇情變得突兀、隱晦,導致成片效果有些斷裂和彆扭。
電影結構按照三個涇渭分明的時期組成幾個板塊,三個時期特色分明。也正因為太分明,有些欠缺內在連貫性。可是,滴水見太陽或者「經典敘述」的象徵性,有著很大的承託力。
20世紀70、8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落後,女排姑娘靠堅強的意志和機械的苦練,不斷重複並不斷突破。彼時「民族凝聚力」在於「勝利」二字,奪冠是責任,更是義務。彼時,女排姑娘是否喜歡排球、是否享受比賽,是可以被忽略的。彼時,女排給觀眾的感覺是堅硬與沉重,唯有升國旗、唱國歌的那一刻,人聲鼎沸、搖旗吶喊,所有的艱辛才顯得有意義。就像那句「所有人都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沒有人關心你飛得累不累」一樣一針見血,那時候女排姑娘很累。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國家體育總局的幹事說,美國有計算機技術加持,能夠統計所有排球隊員的信息,分析個人的技術特點。當時的袁指導沉默了片刻,他讓大家把網抬高15釐米,更下苦功地拼命練。「這樣計算機就算不出來了吧?」至此,筆者熱淚湧流,心頭刺痛。
看著傷痕累累的女排姑娘,除夕夜依然汗流浹背、幾近自虐地訓練,多少現在的大學生忍不住想,這是何苦呢?這是何必呢?真的值得嗎?歷史,只有親臨其間者能夠體會深刻。特定的年代、特殊的使命,鑄就了一群鋼筋鐵骨的「國魂」,現如今的年輕人很難真的懂。
進入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女排才從意志力的比拼走向競技藝術。
「我們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當作比賽的唯一價值。我有責任幫助你們,享受體育本身,好好地去打球。過去的包袱,由我們這代人來背,你們應該打出你們的排球。」郎平的臺詞完全成為電影的點睛之筆。
到了郎平時代,體育理念和訓練模式完全顛覆傳統,大膽挑戰集體權威。在她的模式下,拿冠軍不再是隊員從事體育事業的唯一目標,她強調讓隊員享受體育,獲得營養支持,擁有私人生活。
所以,「為國爭光」的同時,個人的標籤和意識也開始顯現,即使是作為隊員,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個性表現和個人選擇權。她們不僅具有苦行僧般的練球意志,而且在激烈的搏擊中「表現自己,獲得生命」。每個女排姑娘都可以表達自己,開始享受體育比賽的快樂,不再只是奪冠機器上的螺絲釘。
在「享受比賽」中,她們為全世界觀眾貢獻屬於古老中國的運動美感,在此情境下奪冠,開闢了一個新的奧林匹克時代。
不破樓蘭終不還。影片的最後,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逆轉巴西的那一場淘汰賽。成功奪冠之際,影片的全部視線落在女排隊員們身上——勝負在奪冠中被超越,生命呼嘯著歸還給體育與隊員自己。
的確,「金牌情結」的淡化,體育精神的回歸,來自祖國的日益強大,建設體育強國需要這種精神的重塑與升華。
歷史無法重複,但是總有一些「精神」劃入永恆,例如《奪冠》記載的一切。(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