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今天是七月初七,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女兒節、乞巧節。被賦予「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後,七月初七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然而,在少數民族聚居的貴州,情人節不一定在今天、談情說愛也有著不同的方式。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我們選取了貴州十項與愛情相關的非遺名錄,去了解、去探尋、去祝福那些時光長河裡浮沉著的浪漫與感動,「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仰阿莎
民間口傳文學作品《苗族古歌》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共有十二支歌,《仰阿莎》為其中之一,被稱為「最美麗的歌」。(圖片來源網絡)「仰阿莎」是苗族先民心中的美神,在苗語中意為「水邊的小姑娘」,有美麗、純淨的含義。《仰阿莎》主要講述了在水井中出生的美女仰阿莎勇敢追尋愛情的故事。漂亮、純潔、善良,令眾生傾倒的仰阿莎在烏雲的誘騙下錯嫁給了太陽。婚後,太陽不顧美麗的妻子,在外追逐名利離家六年不歸。期間,孤獨的仰阿莎被樸實勤勞的月亮感動,並互生愛慕,兩人決定一起逃走。太陽聞訊著急趕來,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仰阿莎,並要求她回家,卻被斷然拒絕。最後,在理老的評理和調解下,月亮賠給太陽一半江山和三船金銀,他們最終獲得了自由,過上了幸福生活。長期以來,苗族社會奉行族權、男權及父權至上,因此苗族史詩《仰阿莎》被賦予了更特殊的含義。詩中,仰阿莎為了愛情和自由,勇敢的追求與抗爭成為影響苗族女性價值取向的重要文化力量。點擊欣賞:大型苗族歌舞劇《仰阿莎》侗族民間文學國家級非遺《珠郎娘美》
《珠郎娘美》是貴州侗戲作品。清末,根據貴州侗族聚居地區流傳的珠郎娘美故事與民間敘事歌改編成侗戲劇本。2008年,珠郎娘美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片來源網絡)
侗族民間故事《珠郎娘美》產生於乾隆至嘉慶年間。講述的是勤勞樸實的英俊後生珠郎與心靈手巧的美麗姑娘娘美,在行歌坐夜(特指侗族男女青年之間交往的一種方式,通常為對歌對壘)過程中互相愛慕,私訂終身。
(圖片來源網絡)
由於侗家有舅家兒子有娶姑媽家女兒為媳(稱為「姑表婚」)的習俗,因此娘美母親逼娘美嫁表哥,珠郎父親逼珠郎娶表妹,他倆反對封建古理「姑表婚」,追求婚姻自由,私奔到從江貫洞。貫洞財主銀宜見娘美花容月貌,遂起歹心,為了霸佔娘美為妾,先以金錢引誘,娘美不從,最後與款首蠻松相勾結,殺害珠郎。娘美並未屈服,在採蕨小姑娘的幫助下,尋得珠郎屍骨,滿腔悲憤,鼓樓擊鼓,誘騙財主銀宜半夜上山埋骨,設下陷井,巧誅財主,為夫報了仇。《珠郎娘美》故事,滲透在侗族文藝作品的多種形式之中,成為侗族傳統口述文學的代表作,在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倫理學、美學以及族際間文化藝術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點擊欣賞:侗戲《珠郎娘美》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彈撥弦鳴樂器。侗語稱嘎黑元、嘎琵琶、嘎彈。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片來源網絡)侗族中琵琶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等地。傳說在遠古之時,洪水滔天,淹沒了整個人類,只有張良和張妹兄妹二人坐在葫蘆裡,隨水任其飄流,才得以倖存下來,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了人類。他們的後裔彭祖為了紀念先人,召集了八百青年,一邊彈琵琶、一邊唱歌,曲調優美和諧,感動了天宮的七位仙女也天天彈唱,她們的歌聲籠罩著整個侗族,就這樣教會了整個侗家,才形成現在這樣完美的侗族琵琶歌。
(圖片來源網絡)
點擊欣賞:侗族琵琶歌《心心相印》布依族勒尤
2008年,布依族勒尤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片來源網絡)貴州貞豐布依族民間樂器勒尤,是布依族人民獨創的民間傳統樂器。勒尤原稱「勒悠」,由於這件樂器像嗩吶一樣吹奏,且又用蟬兒做蟲哨,發出蟬蟲悠悠的歌聲,所以,大家就叫它「勒悠」。
(圖片來源網絡)
後來,它逐漸成了布依族後生談情說愛的媒介。勒尤是布依語音譯,布依語「勒」作名詞為嗩吶,作動詞是追和選擇之意。布依語「尤」是指情人。因而「勒尤」可直譯為「選擇(或尋找)情人的小嗩吶」。玉屏簫笛
2006年,玉屏簫笛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片來源網絡)玉屏簫笛,蜚聲海內外,是與茅臺酒齊名的「貴州三寶」之一。早在公元一世紀時古玉屏所在地就有簫笛流傳,玉屏簫笛始制於明永樂年間,明、清兩朝被列為貢品。玉屏簫笛上雕刻的龍鳳圖案,據說就是取材於蕭史弄玉吹簫引鳳的愛情神話故事,玉屏簫笛多以雌雄配對,吹奏起來含蓄而雋永,雌雄並吹,恰似情人對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簫仙笛」之美稱。
玉屏簫笛(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周雅萌 攝)三月三(報京三月三)
鎮遠縣報京侗寨(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韋一茜 攝)報京侗族「三月三」是鎮遠縣獨有的傳統節日,又名「播種節」,俗稱「討蔥蒜」。傳說該節日起源於古代的耕種,另有一傳說是一對侗族男女為爭取自由婚姻,遭到寨老懲治,這對情人悲憤至極,投入深潭殉情。為紀念這對情人,報京侗族未婚後生在「三月三」期間都要到洗蔥塘邊向心愛的情妹討笆簍、討蔥,互相定情,共表傾心,而「三月三」也由此被人們稱為報京侗族的「討蔥蒜」。
未出嫁的姑娘們在寨中池塘清洗蔥蒜,暗自選擇心上人(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韋一茜 攝)
2014年,「報京三月三」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圖片來源網絡)布依族查白歌節
2006年,布依族查白歌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片來源網絡)「查白歌節」是黔西南州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源於布依族口傳民間故事《查郎與白妹》。相傳古時候,查白場(原名虎場壩)的查郎救了白妹的命,兩人遂成為情深意長的伴侶。白巖寨頭人野山貓為搶奪白妹,害死了查郎。白妹放火燒死野山貓,自己也投入火海殉情,與查郎一同變成白仙鶴比翼雙飛,飛上九天,成為紫雲歌仙。人們為了紀念這對忠貞的夫婦,就將查郎和白妹的姓連在一起,把虎場壩改名為「查白場」,將農曆六月二十一日定為「查白歌節」。
(圖片來源網絡)
苗族姊妹節
2006年,貴州省臺江縣申報的苗族姊妹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片來源網絡)苗族姊妹節是貴州省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於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臺江苗族姊妹節苗語叫「濃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情人遊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主要活動內容。苗族姊妹節又被喻為「藏在花蕊裡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點擊欣賞:航拍|帶你感受臺江姊妹節盛裝遊演現場的視覺盛宴水族卯節
水族卯節(三都自治縣)被列為貴州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圖片來源網絡)水族卯節水語叫「借卯」,也稱「歌節」,於每年水歷十月(相當於農曆六月)辛卯日舉行。流行於貴州三都縣和荔波縣部分村寨。每年水歷九、十月(家歷五、六月)擇一卯日舉行。當天,青年男女打著傘,手拿花帕到卯坡(水族青年男女以歌傳情、以歌示愛,尋找意中人的地方)唱歌、歌舞和遊玩。過節是促成青年男女婚事的日子,過去水族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較深,而在卯節這一天對歌卻不受這種限制,青年男女都可自由選擇自己心愛的人去對歌。
卯坡(圖片來源網絡)
布依族六月六
布依族六月六被列為貴州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圖片來源網絡)「六月六」在布依語裡稱「庚香陸」,是布依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有過「小年」之稱。「六月六」是布依族婚俗文化的再現。「六月六」期間,布依青年男女藉助過節大好良機,通過甩花包、吹木葉、吹簫笛、彈月琴、拉二胡,對唱竹筒情歌、對山歌等形式,選擇自己心目中的情意人,進行「浪哨」。「浪哨」在布依語中專指男女青年的談情說愛活動,主要是唱歌,借歌傳情。通過唱歌來互相認識,互相了解,建立感情,進而選擇情投意合的伴侶。「六月六」為布依族男女青年提供了「浪哨」戀愛的良機和平臺。
(圖片來源網絡)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韋一茜 周雅萌 綜合整理編輯 胡銳編審 晏海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