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共3195字,閱讀全文約需5.5分鐘。
當一家特斯拉等於國際主流車企市值的總和,當不到5歲的蔚來市值超過大眾集團,汽車產業未來的不確定性疊加到了高點。是特斯拉業績無法兌現帶來估值坍塌,還是如蘋果替代諾基亞,巨頭倒在新世界的黎明中?
此時,中國車企的「巨象」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宣布了「十四五」目標:邁進全球汽車企業前五,成為具有產業全球競爭力和品牌國際影響力的萬億級汽車產業集團,爭創世界一流汽車企業。
在不確定的未來,上汽要如何站在確定性的一邊?
01巨象遲到的陣痛
2020年對做慣了「第一」的上汽來說無疑是非常不適的一年。
1月11日,上汽發布12月產銷快報,當年累計銷量560萬輛,連續十五年保持國內第一的同時,銷量同比下滑10.22%,下滑幅度也同樣位居國內主流車企之首。中汽協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汽車累計銷售2531萬輛,同比減少1.9%。
推動上汽在市場上升期不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巨大體量,也成為其在存量競爭中快速調整應對的掣肘。
中國車市轉入存量競爭對企業的影響早在2015年開始便明顯起來。
2015年一汽大眾銷量大幅下滑,董事會秘書直言產銷成績「不合格」,北京現代則結束7年的連續增長,開始長達5年的同比下滑;東風標緻、長安福特、一汽豐田等在2017、2018年出現階段性甚至連續性的銷量下滑。
同一時期,上汽仍保持著持續性增長,在562萬輛的基數上2015-2018年逐年增長 5.1%、9.95%、6.8%和1.75%。
2019年是轉折點,受通用五菱和上汽通用銷量下滑影響,上汽銷量同比下降11.5%。這一年,百萬量級的吉利與長城汽車銷量增幅分別為-9%和0.7%,足見市場之艱難。
管理層換新、業務結構調整、經銷商虧損是過去五年不斷見諸報端的中國汽車產業新聞的關鍵詞。為適應市場風格轉變的調整陣痛,「巨象」上汽在2019和2020年才開始經歷。
從結果來看,上汽的調整在2020年開始初見成效。
02基盤企穩
作為核心基盤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通用五菱去年銷量分別同比下滑25%和8%和3.6%,成為上汽去年銷量下滑的核心原因。
但細分來看,三部分正重新穩定其作為基盤的姿態。
上汽通用在去年對旗下三大品牌負責人進行了全面調整,產品層面四缸機重回市場,由此自7月起開始止跌,9月確認了增長態勢,至12月同比增長已經高達56%。
上汽通用五菱則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以「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一戰成名,5月開始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時以宏光MINI為代表的純電車型為其帶來超過12萬輛的「增量」。
上汽大眾在6月和10月將已將跌幅縮小至個位數,此後晶片缺貨和年底競爭加劇導致跌幅再次擴大到兩位數。不過,今年上汽大眾將迎來包括ID.4 X、途觀X和新輝昂等新品到位。而且從絕對值來看,去年銷售139.5萬輛的上汽大眾大眾品牌仍是單一品牌銷冠。
更重要的是,降庫存效果明顯。
東吳證券的研究認為,4季度上汽總體當季庫存為-60400輛,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乘用、上汽通用五菱企業庫存當季分別為-17309 輛、-24495 輛、-4723 輛、-8771 輛。企業庫存累計分別為-48016 輛、-49700 輛、-18220 輛、-116933 輛(2017 年 1 月開始統計)。「預計Q4渠道庫存小幅補庫。」
值得注意的是,在劇烈的去庫存過程中,上汽仍保持了較為健康的產能利用率。
根據2019年財報,上汽整體產能為704.4萬輛,並將在2020年為上汽乘用車和大眾MEB平臺車型分別增加24萬輛產能。在此條件下,上汽仍實現了超過74%的產能利用率。
當然,這樣的調整代價不菲。
上汽的業績預告顯示,2020年公司汽車銷量同比下滑10.22%,而其扣非淨利潤同比下滑近20%,為173億元。
03自主+國際化的新勢能
在基盤企穩的同時,2020年也是上汽確認未來發展勢能的一年。
去年,上汽自主品牌銷售260萬輛,在總銷量中佔比達到46.4%,創出新高。
其中,上汽乘用車在2020年接連推出眾多重磅新品,並自7月開始收窄降幅,至10月月度同比增長已是兩位數,12月更是同比增長了33%,全年累計銷售66萬輛,與去年基本持平。榮威 RX5 系列破2萬、i5 連續3月破萬、iMAX8上市兩月銷量破萬,榮威新能源連續兩月破萬。上汽大通則從去年5月開始便迅速邁入增長的快車道,全年累計銷量突破19萬輛,同比增長近26%。
在疫情影響下,上汽自主主力乘用車品牌銷量仍突破85萬輛,相比2015年增長了314%,距離中國自主品牌百萬量級的第一梯隊已經不遠。上汽也在十四五的目標中明確表示,將以自主品牌發展為龍頭。
自主之外的另一重要方向則是國際化。
2020年,上汽實現整車出口和海外銷售39萬輛,同比增長11.3%,佔中國車企海外總銷量的三分之一,連續第五年蟬聯全國第一。其中,超過4萬輛賣去了英國、荷蘭、挪威、丹麥、法國、德國等歐洲發達國家,新能源車佔六成賺起了海外「補貼」。
而且,上汽已初步建成集研發、製造、營銷、金融、物流等為一體的面向全球市場的汽車產業鏈。設計60餘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建立810個海外營銷服務網點,培育9個「規模級」海外區域市場。繼印度、泰國、印尼海外生產基地之後,巴基斯坦KD工廠也計劃今年投產。
04電動智能+自動駕駛的新壁壘
巨大的體量經過調整之後,仍將是汽車產業變革中的「劣勢」嗎?
1月13日,上汽提供了一份關於未來的答案: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品牌-IM智己,力圖定義「智能時代汽車該有的樣子」,也是上汽在電動化、智能化和自動駕駛領域成果的集中匯報。
電動化方面,智己將可以實現1000km的續航和「永不自燃」的安全等級。全系標配93kWh和高配115kWh摻矽補鋰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高達300wh/kg可在全架構帶寬內最高支持近1000km的續航和20萬公裡零衰減表現。
智能化方面,智己自研了核心整車作業系統——上善若水IMOS,並與底層SOA軟體架構融合,在整車OTA的基礎上,可由用戶自由創造千人千面的駕控場景。
智己還極為強調其社交能力。作為可應用5G通訊的車輛,智己通過DLP+ISC智慧燈光系統和車載智能攝像系統Carlog,實現了V2X的車輛路面社交能力,以及支持4K視頻拍攝的用戶社交分享能力。
在自動駕駛方面,智己採用目前採用視覺感知方案,並提供軟硬體架構冗餘的升級方案。
目前的車型上,智己採用四域控制架構,搭載英偉達Xavier (30~60 TOPS)、15個高清視覺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以及12個超聲波雷達的視覺感知解決方案,2021年底,落地具備點到點零接管自動駕駛能力,即有限的L4級自動駕駛能力。
再進一步,智己設計了軟硬體架構冗餘方案,在核心部件量產成熟後,可支持英偉達Orin X(500~1000+TOPS)和3個雷射雷達的升級能力。
基於這樣的產品能力,智己希望將自己打造成為數據驅動的用戶型企業,這恰是特斯拉、蔚來等新造車勢力著力打造的未來汽車商業模式。
可以想見,如果智己走通了這條路,上汽穩定的基盤和自主、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將成為這一模式成果的放大器,從而幫助上汽真正站在未來確定性的一邊。
05體制轉型關鍵期
但要將現有體量和體系優勢,與未來技術和商業壁壘有機融合,卻要看「巨象」的企業體制能否為新舊融合提供必要的支撐,而不成為其阻力。
「『智己汽車』項目落地標誌著上汽機制體制改革正在提速。智己汽車不僅肩負著自主品牌『品牌向上』的重任,也是上汽深化改革的『急先鋒』」。上汽官方表示。
不同於以往公司、總經理、負責人的傳統定義,智己汽車內部的組織架構被稱為「智己青年公社」,曾經的總經理、副總則根據不同的業務領域,定義為用戶主理人、產品主理人等更為扁平化的架構。
這背後,智己採用了全新的股權結構。新公司註冊資本100億元。其中,上汽出資54億元,持有54%的股權;張江高科與阿里巴巴各出資18億元,分別持有18%股權。另外10%股權將劃分為5.1%的核心員工持股平臺和4.9%的CSOP用戶權益平臺。
此前,上汽已完成了在動力、零部件和軟體層面的布局架構。其成立了氫能源領域的捷氫科技、出行領域的享道出行,晶片半導體業務的上汽英飛凌和軟體開發公司零束。這些布局都成為智己產車的基礎。
但智己作為新的整車企業,通過混入更多非上汽系資本拉開了與上汽的距離,為其探索適應新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提供了空間。
上汽表示,在智己汽車的帶領下,捷氫科技、享道出行等一批上汽著力孵化的「小巨人」,也在積極籌劃登陸資本市場,以改革激發創新轉型的內生新動力。而智己、享道的未來,將成為上汽真正站在確定性一邊的核心要素。
巨象轉身從不容易,但上汽已經邁出了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的堅實一步。
#上汽乘用車#